袁农平的故事

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他的父亲袁兴烈毕业于东南大学中文系。他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他的母亲华静是扬州人。她从小就读于英国教会学校,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袁隆平1949年8月考入重庆湘汇学院农学系,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分配到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任教。1964开始杂交水稻研究,1971调入湖南省农科院,1978晋升研究员。

袁隆平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世界级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奠基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人。袁隆平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和推广上:

在1960中发现,自然杂交水稻植株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

1964年提出了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观点,开始了水稻杂交的研究。

1973与他人合作,实现了杂交水稻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在国际上首次育成了强优势杂交水稻。

1974突破了制种难点,发展出一套籼型杂交水稻生产技术,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在世界领先,成为世界上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的第一人。

从1976到1987,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1亿亩,增加水稻产量1000亿公斤。

从65438到0979,杂交水稻作为中国第一项农业技术专利转让到美国。

袁隆平因对杂交水稻研究的突出贡献获得以下荣誉:

1981获得中国第一个国家特别发明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85获得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奖。

1987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科学奖”。

1988获得英国排名基金基金会“排名基金奖”。

1989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1991年受聘为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国际顾问。

1993获得Ginst饥饿拯救奖。

1995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荣获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发的“粮食安全荣誉勋章”。

1996获得首届日经亚洲技术发展奖。

1997获得墨西哥“先锋科学家”荣誉称号。

1998荣获“日本岳光国际水稻奖”。

1999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袁隆平是国家高技术“863”计划生物技术学科带头人。曾撰写《杂交水稻制种高产关键技术》、《杂交水稻栽培实践与理论》等论文,主编《杂交水稻》一书。他培育的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保证了中国只用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每年增加的水稻产量相当于每年解决6000万人的吃饭问题。他有两大愿望:一是把杂交水稻推广到全世界,二是让超级杂交水稻成功,造福全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