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公山区的社会事业

2005年,培植高科技项目4个,“星火计划”项目2 个市级科技计划项目5个 ,2家民营企业被批准为市级民营科技企业。

2007年,申报国家星火计划项目1个,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23个。八公山豆制品厂等四家豆制品企业获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7个品种豆制品获得国家绿色产品称号。

2011年,制定出台八公山区科技进步奖励办法,全年申报科技项目11个。

2012年,八公山区落实科技三项经费289万元,引进推广新技术 、新产品 25个,培育市级科普示范基地2个,安排科技项目5项,申报专利76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3亿元。 2005年,顺利接收矿业集团第2批移交学校7所,接收教师599名, 投资110万元,新建了孔集小学和张楼小学教学楼。农村教学设施和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新 办1所民办学校。

2007年落实资金364.09万元,免除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和困难家庭子女书本费,保障义务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区二小教学楼建成投入使用,区七小教学楼开工建设。成功举办了全区中小学田径运动会。

2010年,八公山有区属中小学、幼儿园20所(不含3所市属中学、2所民办学校),其中中学4所,小学15所(农村小学7所);中小学在职教职工 1080人;在校学生10088人。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100%,巩固率99%,我区先后获得淮南市教育主要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先进单位、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与管理先进县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一等奖和义保配套资金及时落实先进单位、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管理考核综合奖等多项荣誉孔集小学等6所学校通过淮南市标准化学校验收被命名为安徽省;经典诵读典型基地;区一中等四家单位被授予市级文明单位22所学校获市级表彰,30余名教师获得省市级荣誉称号。

2012年,八公山区1.8万平方米校舍安全工程建成使用。93.7%的区属中小学通过标准化学校验收。建成八公山镇中心幼儿园,开工建设山王镇中心幼儿园。教师住房公积金存缴比例提高到15%。 2005年,全区文化事业繁荣活跃,群众性体育活动丰富多彩 ,在市第二届农民运动会上全区5个项目获得金牌。少儿舞蹈《芝麻开门》获2004年安徽省 二等奖、淮南市一等奖。

2012年,八公山区建成农家书屋3个、电子阅览室2个。举办第十六届少儿艺术节、“大地欢歌”文化进社区、第二届社区艺术节暨第七届“夕阳红”文艺汇演。《豆腐志》和《八公山年鉴》出版。 2005年,累计投入资金117万元,实现了计生工作 信息化,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2007年加快基层公***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开工建设街道卫生服务中心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2个。制定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方案,成立了区级管理中心,新农合实施准备工作基本就绪。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和国土资源保护工作。统计年度人口出生率7.31‰,自然增长率3.76‰,政策符合率91.9%,全区出生人口性别比达到105.2,处于全市领先水平。

截至2012年,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个、卫生服务站25个,改建乡镇卫生院2个、村卫生室21个。 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预计全区城镇在岗职工人均工资25500元,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00元,增长17%;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830元,增长6%。高度重视民生,认真落实12项民生工程和10项为民办实事项目,***筹集801万元(其中区配套资金121万元),保障了民生工程的顺利实施。贯彻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预计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580个,实现下岗职工再就业1500人,245户零就业家庭得到解困救助,新增残疾人就业149人。办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1.42万人。高度关注困难群众生活,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由每人每年平均850元提高到1200元,全部实行“一卡式”发放;预计全年保障城市最低生活人口8.3万人次,发放低保金880万元,保障面达到4.9%,实现了分类施保和应保尽保。

2011年投入民生工程资金8607万元。及时足额拨付城乡义务教育经费,向城市低收入家庭和农村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完成校舍安全工程加固面积1.24万平方米、新建面积1.8万平方米。全年保障城乡低保人口8.46万人次,办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1825人,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实现提标扩面。办理城镇居民医保6.15万人,新农合参合2.46万人。实施城乡医疗救助5639人次。为全区65岁以上老人免费提供体检服务。完成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手术41例。建成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4个农家书屋、1个留守儿童活动室。完成蔡岗小岛采煤沉陷区居民搬迁安置。“家电下乡”补贴资金兑付率、家电“以旧换新”销售补贴审核率、“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覆盖率均达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