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社交时用什么代替名片?古代有哪些让别人记住你的方法?

在现代正式社交场合,名片也是非常重要的个人身份信息,因为你想让对方记住你的话,名片是必不可少的。古人社交时用什么代替名片?感觉在古代,社交场合会比较多,因为没有电话,没有网络,大家只能线下认识。所以,为了让对方了解你,了解你,你一定要有一份自己的个人信息给对方。古人不傻。他们已经想好了自我介绍的方式。让我们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对于名片,销售同志当然不陌生,基本都是必须的,尤其是社交工具还没那么发达的时候,轻轻说一句“这是我的名片。”突然觉得自己有一张独特的脸,很优雅,因为名片一般都是成功人士才有的。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名片的普及程度也提高了。现代名片一般用于商务联系,上面有姓名、联系方式、公司职务等。简单地说,名片是一种交流工具,也是介绍自己的快捷方式。现代社会名片如此普及,那么古代人也会有名片吗?答案是肯定的。

现代的名片都是印刷的,长方形的硬纸,很轻。中国古代的名片出现在秦汉时期,但当时还没有纸张,所以没有现在这么方便。材料一般是木头或竹子,尺寸要大得多。那不叫名片,叫“易”。名称之所以如此奇怪,与先秦时期的政府机构中有“夷”官负责通讯等事务有关。

秦国统一后,基本上每个朝代都有“拜相”或者类似的官职。随着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一些达官贵人还设立了专门负责接待客人的“朝拜者”。一般来说,他们应该是“仆人”,因为他们不是官职,按照主人的意思给来访者反馈,工作内容大概和今天的秘书差不多。后来为了方便,出现了“电话”,里面写着自己的信息,把要求面试的理由直接送到对方家里,这样就不需要专人负责访客了,大大节省了人力和财力。

秦汉时期,古代社会等级森严,“易”为达官贵人所用,普通百姓不得触及,但也有例外。这个例外就是汉高祖刘邦。秦代做馆长的时候,有个县令曾经设宴招待各路名人,规定没钱的只能在大堂外。“地痞”出身的刘邦自然想掺和进来。如果他没有钱,他该怎么办?这一大胆的举动在宴会上震惊了吕公,也为吕雉日后嫁给刘邦埋下了伏笔。看来成大事者应该脸皮厚,不拘小节,而刘邦无疑具有这些特质。

东汉时“词”的名称改为“词”。随着纸的发明,“词”的名称也改为了纸。纸的发明也促进了“词”的使用,不再像秦汉那样受那么多层次的限制。东汉时期“词”的应用相当普遍。据记载,东汉名将郭泰经常收到名片,夸张到用汽车装,汉末狂人米芾也有。

从东汉到唐宋,名片不再叫“刺”,而叫“门”。唐宋时期科举盛行,为底层民众进入上层社会提供了渠道。每次科举后,他们都不可能像今天这样,在高考后完全放松下来。这些新晋的士子,不得不到处拜访达官贵人,期望得到赏识和支持,为自己以后的政治前途铺路,在见到这些名门望族之前,不得不进行投票。

在古代,“名片”和“名字”这两个字在明代相互接触,称为“名片”。到了明朝,读书还是唯一的出路,所以明朝识字的人比其他朝代多了,而且更有礼貌。学生见了老师,见了大官,见了小官,都得交“名片”。“名帖”上的字要大,以示谦让。太小的话会被认为自大,应该写的满门都是。明代“名牌”的尺寸约为七寸长,三寸宽。“名帖”直到清末民初才被称为“名片”,趋于小型化,尤其是在官场,“名片”的大小显示身份地位,大官的名片小,小官的名片大。

除了不同时期的称呼不同,古代名片的内容和规则也与今天不同。地位和身份相近的人,一般都会在名片上写上自己的官职、郡县、姓名,在一些不太庄重的场合,也可以只写自己的名字。下属与上级见面,内容多为客套话,如“某官某月某日登门拜访”,或“某官某候”“某官某言”。

古代名片的使用也有很多规矩。出门祭奠,首先要投名片。不见面就会被人嫌弃。明清时期,不同等级的人使用不同的名片。最明显的区别是颜色。地位高、权力大的人用红色。如果他们是皇室成员,那就更不寻常了。例如,"王"或其他名字会写在名片上,以显示他们的尊严。

名片的使用也与一些习俗和礼仪有关。如果家里有丧事,会在名片的左上角写上“知”字或者在四周画一个黑框。古代名片还有一个用途,可以用来拜年。年关将至,亲友太多,古代交通落后,不可能一一拜访。这时可以派仆人带着名片去拜年,称为“飞贴”。有意思的是,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前贴一个红纸袋来收“飞贴”,表示收到祝福。“不想相见,却谈之,名篇遍地。我也和别人扔几张纸,世界太简单太空虚”是诗人文徵明对新年里“飞贴”的生动描述。

“名片”是我们的祖先为适应经济文化发展而发明的一种交流工具,与时俱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形态。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名片也从古代名片发展而来,流传到国外。日语还在用“名刺”这个词,名片可以说是老祖宗的发明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