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同性恋是什么意思?
女同性恋,英语,简称Les。许多LES诞生了。她们只能和男人做朋友,不能有爱情和性欲。但有些人喜欢女人,却也可能喜欢男人。这些人是双性恋。有些人一看到男人就紧张害怕,所以不会说话,更别说谈恋爱了,所以当他们需要爱情的时候,就不得不去找女人。这叫男性恐惧症(非学名,对应害怕女性),是可以治疗的。心理因素,如创伤或环境影响,也是可以改变的。最后,还有一种比较特殊:那些被男人甩了,说要做LES,再也不爱男人的人,只是在逃避现实,也可以说是心理异常(不同于上面的“心理”)。
同性恋是一种文化,要理性判断。
同性恋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就像地球绕着太阳转一样简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并没有真正了解这个秘密和这个世界,他们因为自己的无知而产生误解甚至厌恶也是很正常的。其实任何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同性恋也不例外。同性恋和异性恋一样是自然的,不是精神病,这一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所认可。同性恋不仅存在于人类,在动物界也有观察到,这不是人类的专利。也许,性对象本身的取向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的。人们往往把同性恋视为精神病、性变态、性变态。其实他们的心智完全正常。远的不说,也有一些同性恋如洛加尼斯、范思哲等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同性恋在世界上自古就有,中国也不例外。中国古代小说《金瓶梅》和《红楼梦》中都有同性恋人物或同性恋行为的描写。冯梦龙的《情史》有一章“爱情故事”是专门讲同性恋的。其处理态度与异性恋无异。而且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同性恋的痕迹随处可见。其中不乏经典故事(断袖、桃子)和著名人物(汉哀帝、董贤),其他研究也表明中国古代对同性恋的态度比同时期的西方更开明。同性恋是一种文化现象。同性恋自古有之,但直到一个世纪前,同性恋一直被视为一种邪恶的“行为”而非“状态”。同性性行为被基督教谴责为邪恶,在包括英国在内的一些欧洲国家被视为非法。第一个关于同性恋的案例研究于1879年在美国发表。它把这个话题当成了全新的话题,仿佛同性恋以前从未存在过。将同性恋者视为一个几乎不同的种族,并将同性恋定义为一种精神障碍,这在当时是令人惊讶的。在今天的术语中,医学专家已经认为“性行为”和“性取向”或“性取向”是不同的。前者指某人“做了什么”,后者指某人“曾经是什么”。在此期间,许多专家用“性变态”来描述新意义上的同性恋者。这说明同性恋被视为性别认同的颠倒,或者说颠倒了:“女同性恋者生理上是女性,心理上是男性。”另一方面,男同性恋生理上是男性,心理上是女性。“性变态解释了为什么在男人身上可以看到女性的被动,而在女人身上可以看到男性的主动。研究专家得出结论,对于一个想成为男人的女人,或者一个想成为女人的男人来说,同性恋关系是一种尽可能接近正常异性恋的情感努力。如今,同性恋、异性恋和双性恋被认为是不同类型的“性取向”,定义为“在性、感觉或幻觉中对特定性别成员的持续吸引”;因此,同性恋是指“对同性成员的基本或绝对的吸引”。但是,同性恋毕竟是性取向的少数,他们的性对象与异性恋相反。当法律和社会习俗反映了大多数人或统治者的意志和意图时,对同性恋者的歧视和迫害就不可避免。所以,消除公众对同性恋的歧视,主要靠普及教育,既需要情感关怀,也需要理性判断。
女同性恋名词
T(Butch):英文Tomboy的缩写,指的是一个穿着、行为、气质都很男性化,在女同中扮演“丈夫”角色的女同;台湾省女同性恋文化中的“包子”一词是对女同性恋者的俗称。Femme:在穿着、行为、气质上具有女性气质,心理上认同女性,在女同性恋者中扮演“妻子”角色的女同性恋者(也称为P)。台湾省女同文化中T/Po的区分相当于西方的Butch/Femme。“Po”这个词最初来源于T,意思是“T的妻子”。但是近年来,女性的主体性逐渐显现,所以一般指的是那些比较女性化的人。女同性恋者:女同性恋者。Lazi:女同性恋的同义词,音译自Lez(女同性恋的简称)。最早出现在《鳄鱼笔记》(联经出版社邱著)一书中,相关说法也是“拉拉”二字。不分青红皂白:从字面上可以解释为“未分类”或“难以分类”,是近年来女同性恋文化中出现的新名词,指的是着装、行为、气质难以界定的女同性恋者,呈现出一种跨性别的暧昧态势。大叔:“Elder T .”的词源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女同性恋者用来称呼自己的长辈。O-Le:是老拉拉的简称,一般指30岁以上的拉拉。至于为什么要翻译成“雷欧”?有女同志开玩笑说:因为过了这个年龄,就该用雷欧保养了。t吧:拉拉吧Bisexual(双性恋):恋爱和欲望的对象,可能是同性,也可能是异性CC:也叫“妹子”,指的是一个气质、行为、穿着都很女性化的同性恋者。“CC”来源于英文单词Sissy,可以在早期的好莱坞电影中听到。有时也叫c .情侣:同性恋伴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