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篇关于邓中翰的好文章。
邓中翰血液里流淌着一个深深的科学家梦,他有着非常敏锐的创业思维。
邓中翰的简短简历
邓中翰博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子工程博士,经济管理硕士,物理学硕士。曾就职于美国硅谷Sun微系统公司,参与研发了世界上最快的CPU ultra SPARC I的第一代CPU。后来,他在美国IBM公司工作,研究单磁子Peta-Flop超大规模量子计算机。后来,他在硅谷创办了半导体公司Pixim,并担任首任董事长,领导了面向监控、卫星和外太空探索等高端应用的高端数字成像半导体传感器的研发。从1999开始,以信息产业部为董事长,在北京中关村成立北京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主导星光系列“中国芯”的研发,成功实现产品“星光1”、“星光2”、“星光3”、“星光4”、“星光5”的产业化。同时,邓中翰还是清华大学兼职教授、国家863项目评估专家、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会员。
从中国科技大学到伯克利
邓中翰从小就对星空着迷。
罗大佑的歌词曾让邓中翰在少年时有过无尽的遐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年龄的增长,邓中翰的问题深入到时间、空间和宇宙。从65438到0987,邓中翰以优异的成绩从老家南京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要知道,当年HKUST的分数超过了清华。
邓中翰沉迷于求知的过程,在大学三年级开始尝试用量子物理学的理论解释地质问题。论文发表在《科学通报》上,获得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颁发的“全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挑战杯奖”。
和那个时代的很多精英学生一样,1992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的邓中翰来到美国加州柏克莱求学。他学的是物理,在大学和青年时代继续追求探索世界奥秘的梦想。伯克利是一所怎样的大学?18位诺奖大师的画像高挂在教学楼走廊里,很多人在讲台上给学生上课。这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邓中翰在短时间内学会了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所有困难理论。
如果没有其他选择,邓中翰可能会成为一名优秀的物理学家。对邓中翰新选择的最好解释是,信息时代的浪潮几乎涉及了世界上所有最优秀的人才,更不用说柏克莱就在硅谷旁边。尽管邓中翰转来的一位导师不赞成他的想法,邓中翰还是向学校申请转到电子工程系。从基础知识结构来看,物理和电子工程并不十分契合,但邓中翰的坚持和坚韧又一次让他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他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知识结构的转换,顺利通过了考试,用自己独立设计和实验的能力“征服”了老师。
这时,邓中翰并没有停止对跨学科知识的渴求,他选择了经济管理。选择经济管理的动机据说是一个很强烈的想法,就是1995年邓中翰随导师去日本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因签证问题在日本待了一周。邓中翰不是一个书呆子,而是一个对加入世贸组织有强烈想法的人。他一直想做一些事情。他很清楚,在当前这个世界,经济能力是不言而喻的,否则物理会消耗他所有的智力和精力。在这一点上,邓中翰也创造了一个奇迹。他成为伯克利130年历史上第一个获得物理学硕士、电子工程博士和经济学硕士的人,也让大家明白了中国人的智慧不可小觑。
在柏克莱求学期间,邓中翰很少有时间娱乐。在他的时间表中,他只学习和工作。邓中翰的幸运在于,他的两位经济学老师在90年代获得了诺奖,邓中翰高兴得沉浸在这些知识精英的思想和氛围中。的确,在伯克利,想平凡很难。
正是对经济学的学习,让邓中翰对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有了深刻的认识,经济和政治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美国是如何利用自己的力量让其他国家为其“打工”的,一个企业如何从这些时代的洪流和大势中获利。邓中翰的这些积累,对于后来诞生的中星微来说,是如此的珍贵和必要。
"这个想法来得如此迅速和强烈。"
面对考官的提问“计算机技术的极限是什么”,邓中翰的回答是没有极限。
这是在接受IBM采访时的场景。邓中翰用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解释了它。结果,邓中翰被雇用了。事实上,从65438年到0997年,在伯克利学习期间,邓中翰加入了一家商业公司从事实际工作。每次邓中翰在一个地方,他都成为这个地方的焦点。无论在伯克利、IBM还是太阳公司,他都尽了最大努力。作为IBM的高级研究员,他负责VLSI CMOS集成电路的设计和研究。邓中翰申请了多项发明专利,并获得了“IBM发明奖”。如今,在他位于北京北四环附近的董事长办公室里,仍保存着他参与设计制造孙的芯片。邓中翰说,这些芯片仍然广泛应用于一些中央处理器。
邓中翰非常谦虚有礼。他说他不能不谦虚。伯克利那么多大师,硅谷那么多优秀企业,很多优秀企业的创始人都是伯克利校友。在那么多人类精英面前,相比较而言,我为什么要骄傲?
谦虚真诚的谦逊让邓中翰拥有非常好的人缘,而人缘的背后是机遇。柏克莱大学校长田长霖在学术上造诣很深。能有机会遇到这样的导师,真的是邓中翰的幸运。更重要的是,正是这位负责任的老师,把自己最得意的学生推荐给了中国科协主席周。周在访问伯克利期间,与进行了多次深入的交谈,并结交了终生难忘的朋友。后来,周把介绍到信息产业部,这是他最终成为星光中国芯工程总指挥的最初起点。
1998期间,在中国IT市场蓬勃发展的同时,国际巨头都在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资,中国企业也在争取在国际IT市场的地位,正在美国访问的信息产业部副部长曲通过周的介绍结识了博士。曲和就国际国内信息产业形势进行了深入探讨。对IT市场的深刻洞察和对祖国的赤子之心给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910,邓中翰应国务院邀请回国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国庆典礼。当时,邓中翰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向李岚清等主管科技的领导人讲述了硅谷和国际IT界的现状和前景。与此同时,邓中翰与各级领导人进行了广泛的交流。祖国的巨大变化和勃勃生机强烈地吸引着他,党和各级政府的关爱与怜惜深深地打动了他。
就是在这个庆祝会上,邓中翰下定决心回国创业。“这个想法来得如此之快,如此之强烈,令人应接不暇,让人感到心悸。现在好像没有机会欣赏那种激情了,有点怀念。”邓中翰说。
邓中翰想出了在中国成立一家本土芯片设计公司的主意。在信息产业部和各级相关领导的支持下,他的想法在5438+09910年6月实现了。朗讯贝尔实验室的邓中翰、张辉、惠普公司的杨晓东等人放弃在美国的事业和成就回国,参照硅谷模式成立了中星微电子公司。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组成了今天中兴微的核心领导团队,他们的团结和默契令人钦佩。
然而,在邓中翰选择回国创业之前,邓中翰曾经在硅谷创办了集成电路公司Pixim,其市值很快就达到了65438美元+0.5亿美元。邓中翰已经达到了像他这样的学生无法达到的职业高度。邓中翰用爱国主义解释了他回国创业的真正原因,很多人可能并不真正理解,但这确实是他最初的想法。“我们团队都是‘海归’。私底下我们发现,关于我们为什么回国创业,至少有三点。首先是爱国主义。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是高调的说话。然后我建议他去国外旅行,最好是去美国。只有身在异国,才能知道什么是‘中国心’;其次,我有事业心。我和我的合伙人都是有野心的,我们不愿意一辈子在硅谷和别人的地盘工作。还有一点可能是我们技术人员的‘老问题’。把一流的技术追求成一流的生产力,自己创业,自己做技术,自己做生意,这是最直白最有挑战性的工作。”邓中翰说:“我们这些人出去是为了回来。”
中星微起步,无形中划分了中国芯片行业的一个时代。
“既辛苦又快乐。”
中星微在北京北四环边上的办公室,经常通宵亮着灯。
因为工作太忙,邓中翰带领的中星微核心团队不得不利用晚上的时间开会,他们称之为“一碰”,有时候一碰就是半夜。对于中星微来说,要做的事情真的太多了。
中星微电子成立之初,与信息产业部领导一起多次沟通讨论,决定借鉴微软的做法,从世界市场的空白点开始公司主要产品的战略布局。相对于通用CPU和内存芯片,已经有英特尔、三星等国际主导领域,或者如ARM、MIPS等已经在嵌入式处理器市场确立了强势地位。对于缺乏人才和市场运营经验的小公司来说,似乎是“以卵击石”,甚至是功亏一篑。然而,全球瞩目的数字多媒体芯片领域仍处于混战局面,数字多媒体芯片将在未来发挥“心脏”作用,无论是PC还是移动通信服务,还是3C集成时代的消费电子应用。邓中翰认为,“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下,中国制造商将携手征服数字多媒体芯片领域,就像美国占领通用CPU和南韩占领存储芯片一样,他们完全有机会成功”。
因此,中星微进入市场的重点是开发基于CMOS数字技术的百万门超大规模专用数码相机处理芯片。由于这种芯片的应用领域涉及个人数码相机、工业质检、生产监控、天文仪器、医疗设备等,还可用于交通、银行、视觉玩具、通讯等方面,市场容量大。最重要的是,邓中翰看到了在未来“3C合一”的趋势下,数码相机处理芯片的市场将更加广阔,占据数码相机处理芯片的高点,并有可能占据产业链的高端。中国的芯片产业将在与世界的互动中成长。
从芯片定义到设计、电影流片、量产需要1年以上。2001 3月11日,中星微电子推出中国首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超大规模数字多媒体芯片“星光一号”,集成度达到奔腾系列水平,在一个纽扣大小的空间内集成了百万个晶体管,光刻尺度达到0.25微米。中星微一直处于数码相机处理芯片的领先地位。随后,中星微与微软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成功开发出PC多媒体数字拍摄系统所需的数字图像处理、压缩、存储、高速传输的全部单片。芯片产业是集团军战役,人才、资金、技术、营销、国际合作缺一不可。
接下来,中星微的第二代产品“星光二号”实现了视音频的融合与同步,结束了图像处理芯片的“无声电影”时代。“星光二号”已被韩国三星、美国创意等知名厂商的最新相机产品采用。从5438年6月到2002年10月,中星微的第三代产品“星光三号”从PC领域延伸到智能监控领域,成为富士通生产的世界上第一台手机控制机器人的“眼睛”。2003年2月,第四代产品“星光四号”成为中国第一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手机彩信芯片。从5438年6月到2003年10月,拥有星光I到星光IV所有功能的星光V诞生了。它是一个集成的图像处理芯片。截至目前,中兴微芯片在全球市场的销量已超过10万片。按照中星微的规划,下一步将在移动多媒体领域寻求突破。
通过分析全球产业环境、本地产业链和市场资源,在成本竞争优势下快速推出有竞争力的产品。这是“中国芯”的制胜之道,是中星微电子成功突破的真谛,也是邓中翰经过五年努力找到的感觉。
但对于中星微来说,不断升级的多媒体应用需求、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挑战与日俱增,最头疼的却是人的问题。多媒体应用市场变化非常快,必须想清楚未来两三年的目标市场,然后进行产品开发和推广,而这种具有市场预测能力的人才在国内更是稀缺。除了不断引进符合公司文化和发展节奏的人才,人才的管理,沟通效率,以及在创业初期保持快速反应的能力,对于中星微电子这样的创业型公司来说是最大的挑战。
很辛苦,也很开心。邓中翰对中星微五年来的发展有这样的评价,他也清醒地认识到,今天的中星微永远不能说已经到达了成功的彼岸。“创业阶段的企业存活率很低,每一步都可以说是九死一生。但是,看到一个企业从无到有,成长起来,也会给人带来说不出的快乐。”邓中翰说,“所有中星卫人都把中星卫当成自己的孩子,这种感情就是珍惜生命的诞生和成长。还需要强调的是,中星微没有资格说自己成功了。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和市场,
人物印象
科学家?企业家?
邓中翰的低调让记者们很尴尬。
他真诚地看着你说:“你能不能不要再写我了?你做什么比你是谁更重要。事情不是一个人做的,而是整个团队在一起努力。”这样的受访者在人的操作中并不多见。
邓中翰从小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希望认识和改造世界。与科学共眠是邓中翰最大的梦想。在今天的中星微,大家都称他为“邓博士”,而不是“邓先生”,这可能是由于邓中翰的科学家情结。
然而,血液中流淌着科学家梦的邓中翰有着非常敏锐的创业思维。中星微从一开始就坚持填补市场空白而不是技术空白,做能占领市场的产品而不是实验室产品。这些思路正随着“星光中国芯计划”的完成而被验证为务实和正确。邓中翰一直强调,品牌的生命力就是企业的生命力。“伟大的企业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是伟大品牌的创造者和载体。”。
邓中翰不仅把握全局,而且注重细节。办公会上,他随口说了一下工程师最近的工作量,既感动又惊讶。他很独立,但能理解别人。在别人不知道他能做什么的时候,他已经把人“提拔”到了最适合他的位置上。他可以活得精,也可以活得糙,有时候不吃人间烟火,更多的时候,他连百姓都不如;他的演讲能让人激动,我也希望自己能争取一下,但是当人群激动的时候,他的冷静和清醒能让人立刻意识到自己面临的问题。
国家利益、民族自强这些看似离企业管理很远的字眼,在邓中翰和他的团队的交流中随处可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结也会体现在每一个目标的制定和执行中。听着他们的交流,你会被那份向上和纯粹所感动,仿佛置身校园;他们一转身,就拿出真货,在残酷的国际市场上与对手拼杀,让国人骄傲。
(计算机世界第35期A33、A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