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机场出现21机队。

高原机场出现21机队。

一个外国民用卫星拍摄的中国空军高原机场的图像出现在网络上。虽然图像质量不是很高,但还是能分辨出驻扎在这个高原机场的新型战机,包括两架歼20、三架空客P -500和16 J -16(图中误标为歼7)。这支共计21架飞机的庞大机队,歼16、歼20、空警-500强强联手,机场在高原上的具体位置,让外界对空军这次罕见的大动作背后的深意有了极大的期待。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将是未来几年空军最常见、最强大的作战单元的一次公开亮相。

2005年,美国F-22A隐形战机完成了长达10多年的研发,初步形成战斗力,宣告世界正式进入隐形战机时代。但当时美国空军以外的其他空军对隐形战机还是敬而远之。所以,探索隐身时代的新战术,曾经是美国空军的专属专利。但在2010,1和2011,1,俄罗斯苏-57和中国歼-20首飞,俄罗斯空军和中国空军也跨过了隐身技术的门槛。

苏-57受制于俄罗斯航空工业整体水平的停滞,技术状态并不完善,但服役数量少之又少,整体隐身战力仍在较低水平徘徊。相反,最晚进入这扇门的中国航空,现在已经装备了100多架歼20重型隐身战机。这些先进的隐形战机如何在空军中发挥作用,如何保证最大战力,成为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虽然我国海空军装备了大型固定翼战斗机群,但海军陆基部队仍以第三代早期型号为主,如J -10AH、J -11BH、Su -30MK2等。在两艘航母上运行的J -15舰载机性能稍好,但其三代和半改进型尚未批量服役。

相比之下,除了100多架歼20外,空军还接收了500多架三代半战机,包括J -16、J -10B、J -10C和苏-35SK。如果加上目前仍在服役的J -10A、J -11A、J -11B、苏-30MKK等600多架第三代改进型,中国空军战斗机部队的装备规模和战斗力实际上远远高于海军,甚至在全球范围内。

大约从2005年到2016年,我国空军开始面临隐形战机的威胁,但受限于自身的技术装备水平,只能用三代机应对,压力不算太大。在此期间,中国不仅研制了以雷电-12为代表的高性能机载雷达和中程空空导弹,还多次从俄罗斯引进S-300P和S-400远程防空系统,引进国产红旗-9/9B和独特的先进米波反隐身雷达,初步建立了具有一定对抗能力的反隐身作战体系。

但是整个作战体系基本是被动的,仍然缺乏主动和先发制人的能力。歼20服役后,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早年以陆基雷达和防空导弹为核心的空战防御体系,开始逐渐向以歼20为“尖刀”、后方指挥先进预警机的作战模式转变。经过不断的技术升级和数量积累,作战能力终于发生了质的变化。

2022年3月,美国空军高级将领透露了美军F-35A在巡逻时与歼20有过接触的消息,并对与歼20合作的空警-500印象深刻,认为空警-500的威胁不亚于歼20。美国媒体根据美军的描述,将中国作战体系概括为:歼20提前进行侦察,空警-500居中坐标,从而引导携带雷电-15甚至其他超远程空空导弹的歼16,杀伤美军预警机甚至隐形战机,在国际上引起不小的震动。

从表面上看,最近出现在西部高原机场的21机队由歼-16、歼-20和空警-500组成,不禁给人一种验证美媒猜测的感觉,但事实未必如此。

在美国媒体的预测中,J -16最大的意义在于作为一种先进的空空导弹运载工具,解决了J -20隐身弹仓容量小,无法携带大尺寸超远程空空导弹的不足。另外,活跃在前线高烈度区的歼20,一旦打开弹仓发射空对空导弹,必然会破坏其隐身状态,从而被对手先进的侦察系统发现。

但问题是,如果将狩猎目标设定为对方预警机等高价值目标,即使不考虑对方隐身战机和对地(海)雷达的探测,不具备隐身能力的J -16至少也要在350公里甚至400公里以外才能保证自身安全。以现在的科技水平,几乎不可能研制出射程如此惊人的空空导弹。

至于针对对方的隐形战机,那就更不可能了。因为战斗机的雷达功率和搜索范围注定低于同代预警机,所以歼-16确实有可能发射歼20和空警-500提供坐标的空空导弹,超出F-22/35雷达的探测范围。

但四代战机都是长时间超音速飞行,超机动。即使是最不被看好的F-35系列,也比不上第三代半战机。所以一般认为先进的空空导弹如雷电-15、AIM-12D、流星等。,攻击典型隐身战斗机目标时,不可避免的距离约为30-40公里。如果J -16在至少150公里外发射空对空导弹,在空警-500的接力引导下飞到对方隐形战机附近,剩余能量根本不足以满足攻击隐形战机的需要。

更何况高等级空中战场的厮杀向来混乱,认为可以整齐组队攻击对手就太理想了。因此,实际上只有拥有少量苏-57的俄罗斯空军,以及拥有少量F-35的欧洲和东亚几个国家,在认真考虑将三代半战机整合到新一代空战体系中。

作为世界上唯一的高端玩家,中国空军和美国空军的隐形战机规模、技术水平乃至未来的改进和发展潜力都不是那些国家可比的,选择的道路自然更高端。

中美空军都研制了一轻一重两种隐身战机,也在继续装备三代半重型飞机、电子战机和新一代预警机。其中,歼20和F-22A是最重要的空战任务,而J -16和F-15EX是作为对海、对地的过渡性打击力量而存在的。

具体来说,中美空军的隐形战机质量和数量都相当大,J -16和F-15EX在空战中的辅助作用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屑的。一架重型隐身战斗机携带4-6枚空空导弹的数量实际上可以满足作战需要。毕竟这种配置其实是三代机在实战中最常见的。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冷战结束后整体局势的缓和,全球军事装备更新的步伐明显放缓,尤其是隐形战机机载武器的更新换代,远远跟不上隐形战机的发展速度。

比如国产雷电-15空空导弹,主要是为了满足三代半战机的需要,这样在装入歼20隐身弹仓时,由于长度和弹翼的限制,最多只能携带4枚。虽然美国空军较早意识到这个问题,专门研制了AIM-120C,以适应隐形战机的挂载环境,使F-22A弹仓可以携带6枚中程空对空导弹,但使用地对海武器仍然存在明显问题。

对海对地武器中最常见的圆形截面设计,主要是为了减小迎风阻力,增加武器射程,降低战斗机对外飞行时的油耗。然而,当面对厚度有限的隐身弹匣时,这种设计就成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除了韩国航空工业推出的KF-21非主流半隐形战斗机用半埋弹匣解决问题外,其他国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携带小重量精确制导炸弹进行转场。

但这只是治标不治本。所以经过反复权衡,美国空军最终翻脸了。17年接收最后一架F-15E后,开始装备F-15EX。背后的逻辑是,由于隐形战机的作战体系并不完善,以F-15EX的重型机体和成熟性能作为过渡,形成F-22A的空战主力,F-15EX负责对海、对地攻击,F-35在两端辅助,是现阶段的最优方案。

虽然F-15EX的平均采购单价在1亿美元以上,看起来很恐怖,但是因为原来的训练和后勤保障体系比较完善,相对于军事效益来说,这个经济成本并不是特别高。

同时,针对隐形战机与传统机载对海对地武器不兼容的问题,美国航空工业不断投入改进。目前,发展重型无人僚机携带大口径武器,优化海/地武器气动结构和动力配置以减小体积的道路已经勾勒出来。预计2030年左右,停滞多年的机载武器将完成此轮更新,美国空军的战术打击系统将优化为F-22A和进化后的F-35的理想配置。

中国空军和美国空军在隐身时代的发展思路在本质上是相似的,但由于各自的技术特点和历史因素,双方仍存在一些差异。具体来说,与歼20配合的中型战斗机歼35的研发还没有结束,所以歼20和歼16承担着与F-22A和F-15EX类似的任务,但由于充当“润滑剂”的是歼10C三代半战斗机,所以歼20。

但歼20在前方开辟战场,空警-500在中央调度指挥,J -16充分发挥载弹量大、射程远优势的标准组合肯定不会改变。未来随着歼35的逐步服役,J -10C的地位将逐渐被取代,甚至J -16的作用也会随着歼20和歼35数量和质量的提高而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美国空军的F-22A重型飞机生产线已经关闭,不仅无法增加数量,而且事后也很难进行批量改进升级。所以未来实际上是以中型的F-35为主,重型的F-22A为辅的罕见局面。

但歼20由于机体空间充裕,技术成熟度高,注定是未来隐形战机的绝对主力。而且相对于F-35系列在研制过程中选择了改进机载武器的道路,歼20双座型的出现,预示着国产无人机群这个可以称之为科幻的东西,实际上将是重点发展方向。

目前很难说双方选择哪条路更好更差,但可以确定的是,在2030年后第五代战机批量服役之前,歼20和F-35的对抗将是全球空中力量斗争的重头戏。

当然,现在谈这个还为时过早。J -20、J -16和空警-500的组合,加上F-22/35、F-15EX和E-3,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空战系统。虽然两者没有绝对的优劣,理论上也很难区分,但可以肯定的是,两者之外的所有空军都没有实力与之对抗。

中国空军已经开始在暂时没有隐形战机威胁的西部地区部署这种高端配置,说明东部重点地区已经配备了足够先进的战力,是时候在西部设置了,作为威慑歹徒的常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