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制冷的发展历史
空调通电后,制冷系统中制冷剂的低压蒸汽被压缩机吸入,压缩成高压蒸汽,然后排入冷凝器。
同时,轴流风机吸入的室外空气流经冷凝器,带走制冷剂释放的热量,将高压制冷剂蒸气冷凝成高压液体。
高压液体经过过滤器和节流机构后注入蒸发器,在相应的低压下蒸发,吸收周围的热量。
同时,贯流风机使空气不断进入蒸发器的翅片进行热交换,将放热后的冷却空气送至室内。
这样,室内空气不断循环流动,达到降温目的。
发展史
目前,制冷技术已经渗透到几乎每一个生产技术和科研领域,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可以说,现代技术进步离开制冷技术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
为了让空调企业的技术人员及时了解空调制冷技术的最新发展,本文根据近一段时期有关空调制冷技术的相关文献,对其主要内容进行了综合报道,供大家参考。
1,制冷剂的研究进展
一般来说,制冷剂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天然物质到合成物质。那么制冷剂发展的第二阶段将回归自然物质。
早期的制冷剂在自然界中容易获得或制备,如乙醚、氨水、CO2等。
然而,这些早期的制冷剂最终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热性能更好的氟利昂制冷剂后,因制冷设备庞大、效率低下而退出了常规制冷系统。
1929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合成了R12,随后不久又出现了一系列被称为氟利昂的卤代烃化合物,如R11、R22等。由于其优良的热力学性质,无毒、不燃、极其稳定等性能,迅速成为制冷剂的主角,被大量生产和使用,如家用冰箱、汽车空调、小型的。
然而,氟利昂是一种化学性质非常稳定的合成物质。当它挥发到大气中后,不会被大自然长期分解,而是扩散到平流层。11公里到45公里的平流层与臭氧层相遇。由于平流层强烈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含氯的氟利昂分子(称为氯氟烃,缩写为CFC)会分解出游离的氯原子。氯原子可以催化臭氧分子的分解,反应中不断释放出氯原子,于是分解反应继续进行,氯原子破坏、减薄甚至消失臭氧层。
由于大量使用氟化物,南极上空的臭氧洞近年来一直在扩大。而且据报道,我国青藏高原上空也出现了臭氧洞,更换氟利昂制冷剂势在必行。
2、国际R22替代技术。
CFC替代成功后,人们更加关注HCFC。
R22是制冷空调行业应用最广泛的HCFC,自1936问世以来,以其优越的综合性能横扫整个制冷行业,在设计、制造、运行和维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
但由于R22对臭氧层的消耗和较高的温室效应值,在1992年哥本哈根国际会议上逐渐被禁用,而1995年维也纳国际会议规定的禁用时间表是,中国应根据履约要求,将CFCs的消费量冻结在1995。
严格来说,目前还没有找到比R22性能更好的单一制冷剂。
目前,R22的主要替代制冷剂包括HFCS和天然制冷剂。
虽然对HFCS的研究已经成熟,HFCS组成的非* *沸腾混合物利用各组分沸点的不同,理论上可以实现洛仑兹循环,提高制冷循环的效率,但HFCS还有一定的GWP值(全球变暖潜势),与R22使用的矿物油不相溶,需要使用与之相适应的合成油,与干燥剂、密封材料等材料的相容性需要进一步研究,因此越来越重要。
天然制冷剂最大的优点是其GWP值和ODP值都在0左右,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具有优良的热工性能和经济性。目前研究比较成熟的此类制冷剂有R407C、R32/134a、R410a、R134a和碳氢化合物R65438+。
最后,附国内制冷发展情况。
中国制冷技术的研究现状
中国空调制冷行业和中国家电企业一样,经历了从技术引进到模仿的过程。我国空调企业虽然生产规模比较大,但在核心技术上并没有摆脱“仿猫画虎”或“拿来主义”的怪圈。
当我们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时,我们往往会得到一些“过时”的技术。
目前相当普遍的是,国内很多空调企业生产的空调产品虽然生产规模逐年扩大,但并没有走出劳动密集型的模式,因此没有真正的自主技术,在综合实力上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
这样的企业对新兴的制冷技术只能“望洋兴叹”。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企业对新制冷剂或制冷新技术进行深入研发并申请相关专利。
只是一些看似“敏感”开发新产品的人,其实只是在问如何购买压缩机成品之类的问题。
可见,中国企业并不追求技术领先,仍然热衷于为国外高科技制冷企业“打工”,缺乏长远规划。
可以说,我们和国外的差距不仅仅是技术发展的差距,更是创新理念的差距。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美和一些国家将相关研究纳入国家计划,或各大公司联合攻关,新型制冷循环原理、压缩机、换热器等专利层出不穷。
我是学机械制造的,学过制冷原理。我想帮你大致整理一下信息。希望我满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