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旗县春节风俗习惯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肉,二十七蒸枣山,二十八贴对联,二十九买酒。三十,包个扁食,做年夜饭,第一天回父母家,第二天走亲戚。以下是O (∩ _ ∩) O的详细介绍。...
在过去,豆腐是过年必不可少的食物。腊月二十五,人们会把泡好的黄豆用石磨磨碎,“在芦苇上搓沫去渣,煮点浆成块”。豆腐做好以后,会切成小块,放在盐水里保存,春节期间食用。这也有“二十五,磨豆腐”的说法。
26岁去切肉
腊月二十六离春节很近。在过去,切肉的工作在这一天完成。
腊月二十六,割肉、分肉、煮肉是家家户户的重点工作。普通人一般会切七八斤肉,大户会切十几斤肉。下午,煮肉开始了...
二十七蒸枣山
腊月二十七蒸馒头枣山的习俗,据说起源于三国时期:战争中诸葛亮路过商丘沙河,当地有个规矩,要想平安过河,必须用人头祭奠河神。诸葛亮心地善良,请人做了一个和头像一样的馒头代替,最后平安过河。此后,当地开始流行用“头馒头”祭神。
所谓的大包子,其实就是普通的包子,但是很大,上面还插了一颗大红枣。枣丘是用面条卷成条状,用筷子“捏”成的“花”,花的每个角和中间插一个大红枣,形成一个简单的枣丘。
大包子是用来祭奠老人的,枣山是给孩子的。枣山上的大馒头和大红枣代表好运。
二十八幅年画
腊月二十八,家家户户开始贴年画(有的地方是年夜饭贴)。
在古城开封,如果家里有人擅长书法,自己写春联往往能引起邻居们的羡慕。书法不好的家庭,大多请人写春联。
关于守门人有很多事情。比如年底一家有外债不想收,就提前两天把看门人贴在门上。债主看到看门人,就会扭头就走。"债权人不想与仙女相撞。"
二十九、去买酒
二十九,去买酒。这首歌谣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购买零碎的年货。
腊月二十九,是农民准备年货,补短板的日子。到这一天,基本上该准备的年货都应该准备好了,只是一些零星的东西需要在这一天买。
这些歌看似简单,其实还是有道理的。例如,有些食物如果准备得早,就容易变质。如果准备得太晚,过年可能就买不到了。
三十个铜币,饺子和一根门挡棍。
三十、包扁食。在过去,人们经常在扁食中包裹几个硬币,谁在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吃到扁食,谁就在这一年中受到祝福。但现在大多数家庭很少这样做。
除夕夜,人们会在大门口放一根桃棍,防止“野鬼”进屋。村民还有在门口横放一根桃枝的习俗。他说,门挡棍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告诉乞讨者,该回家过年了,不能再挨家挨户乞讨了。
民间有一种说法,明朝时朱元璋派常遇春、胡大海在平顶山讨伐“北方鞑靼”。由于战事激烈,当地多次易手。为了避免被误杀,朱元璋的军队里家家户户都挂上了“南朝”牌;“鞑靼人”回电,放上“北国”牌。朱元璋得知后非常生气,下令把这些不守规矩的人全部杀掉。除夕那天,胡大海和常遇春出去杀了他们。
打猎的时候,一个年轻人背着一个老婆婆在跑。被制止后,年轻人跪下求饶:“请杀了我,把我母亲留在世上!”胡昶和他的妻子深受感动,对那个人说:“快回去,关上门,在门外放上门栓。我们命令看到门栓的人不要杀死他们。”青年把这件事告诉了村民,村民们都在门口贴了一个门禁棍。
除夕
“一夜甚至两岁,甚至两年。年轻时一醉方休,一夜风流。”在洛阳,只要一提这个,大家都知道是“三十而立,忍之年。”
忍年也叫守年。据民间传说,三十夜,只要你有毅力,一定会等到神的女儿打开更坏的大门保佑人间。如果你早睡,你将没有福气。每年腊月三十晚上,全家人聊个没完,借此机会享受天伦之乐。主妇们摆好香案准备祭祀,点了一夜的灯笼,烧了五次香。
晚上禁止大声喧哗,以免惊扰神灵;禁止拆柜,以免卷款潜逃;禁止照镜子拿木梳,以免看见“鬼”;禁止见刀剪,以免破屋;禁止扫地,以免金银外流;禁止倒便池,以免亵渎神灵。30晚你要把剩菜扔了,那叫明年的晚饭。大年初一早起要把剩饭剩菜扔掉,不止是个好兆头。
80后过年增加了新的内容,全家人聚在电视机前看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临近0点,各路青年右手掂枪,左手握火,右脚踏出门外,左脚踏进门内,看着电视屏幕。电视屏幕上0点一到,千家万户燃放鞭炮,各种彩枪把天空装点得五颜六色。
第一弓和山脊
“三十个孩子捏着鼻子,第一个孩子弓着脊梁。”老一辈的南阳人都知道,“捏鼻子”指的是包饺子,“弓脊梁”指的是拜年。
按照传统习俗,在第一年的第一天吃完早餐后,他们开始出去拜年。拜年活动仅限于村里的人。年轻人挨家挨户去祝贺他们。解放前都是给长辈磕头,解放后主要是鞠躬行礼。拜年的人要给长辈说吉祥话,长辈要给他们压岁钱。南阳方言称之为“压腰钱”。这几年大规模拜年已经没有了,只有亲戚才会拜年。
新年问候的习俗与除夕的庆祝有着因果关系。经过一夜的守除夕和午夜放鞭炮,年动物的骚扰和危害已经消除。在新年的早上,人们打开门互相祝贺平安。
过去,富裕的家庭认为拜年时互赠礼物费时费力,他们用名帖互相祝贺。这就是后来的新年贺卡。
初二走亲戚
“初一鞠躬”指的是给村民拜年。从初二开始,过年最忙的事情开始了,那就是走亲访友。所有的亲戚应该在第一个月的第七天之前离开。第七天我不出门,但是第八天以后朋友之间可能会互相走动。所以民间有‘七不出门,八不归’的说法。清末民初社会旗人走亲戚是有据可查的。探亲顺序是:侄子去奶奶家,女儿随丈夫去娘家,然后去姑姑、姑母、姐姐家。除了特殊情况,我们都应该回去祭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