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开放* * *享长三角科技合作凝聚力* * *赢“向心力”
日前,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分论坛暨长三角科技合作交流洽谈会在连云港市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是“长三角城市合作:新动能、新格局、新作为”,长三角地区多位政府领导、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进一步推动长三角科技合作交流的相关问题。
跨越“死亡之谷”的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转化过程被业界称为“死亡之谷”。也就是说,实验室的成果和市场接受的商品是有差距的。跨过它之后,科技创新才能真正实现其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科技创富的效果自然就来了。
“今天的中国,我觉得对我这样的科技工作者来说,是一个‘黄金时代’,但即使在这么好的时代,要把科技成果更好更快地转化为产业创新,依然很难。”江苏省工业技术研究院深度感知技术研究所所长岳是美国普渡大学计算物理学博士,在雷达和电磁场领域拥有300多项发明专利。在他看来,在纯粹市场化的商业规则下,科技成果转化往往面临“市场失灵”的局面。“需要纯粹市场规则之外的另一种力量,即有人能有足够的耐心和深远的眼光,持续大规模投资,直到成功或失败。”
2013年,为了推动科技成果跨越“死亡之谷”的转化,江苏省工业技术研究院应运而生。江苏省委省政府的定位是,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体制障碍,探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6年多来,在江苏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这一创新体系的要素,从人才生态、空间生态、金融生态三个方面,对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和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江苏省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清在会上说。
构建区域一体化的“科技圈”
借鉴区域经济学和城市地理学的相关理论,科技创新圈是区域科技创新一体化的主要形式,是区域内城市促进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提高科技创新效率、增加科技创新成果产出、提升区域科技创新整体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空间表现形式。
“科技创新圈是区域内城市科技创新引发的经济极化效应和知识溢出效应导致科技创新资源空间集聚和扩散的结果。”江苏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孙斌提出,以沪为龙头,以宁、杭、合等城市为骨干节点,优化都市圈创新型城市资源配置,共同发展G60、G42、G25科技创新走廊和产业创新走廊,共同推进“核级引领、圈层递进、点带联动”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圈建设。
事实上,长三角有足够的信心和基础建设区域一体化科技圈。截至目前,长三角地区聚集了全国近1/3的研发经费、1/3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5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高新区。
同时,由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所牵头,上海科学研究院、江苏省科技信息研究所、安徽省科技信息研究所联合发布的《2020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也显示,以资源、创新合作、成果、产业联动、环境支撑为衡量指标。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总指数从2065,438+065,438+0基期的65,438+000.00增长到2065,438+09基期的204.65,438+06,比2065,438+065,438+0增长了一倍多,显示了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协同研究的蓬勃态势。
多方联动* * *搭建科技舞台
“我觉得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科技协同创新应该是最重要的抓手。因为我们长三角有非常丰富的科教资源和优势,这些资源和优势如何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我觉得非常重要。”刘清坦言,过去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虽然有一些协同现象,但相对无序。“要真正通过长三角的科技协同创新,产生更高水平的科技供给,来支撑全国的高质量发展。”
在长三角科技协同创新的征程中,政府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南京江北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陈禅认为,江北新区首先要成为创新的引领者,在江北新区内部营造支持创新的浓厚氛围和热情。“我们既要能鼓励创新,同时又要能容忍失败,让创新的火花在江北新区的每个角落燃烧,这就需要营造创新的软环境。”
上海技术交易所是由科技部和上海市政府联合建立的第一个国家级常设技术市场。“本质上,我们的交易所不属于上海,而是属于整个长三角。我非常希望浙江、江苏、安徽等地的股东能积极进入交易所改制。”上海技术交易所总裁严明峰提出,未来上海技术交易所将致力于服务整个长三角地区,让各类技术资源、资金资源、企业需求资源在这个平台上发挥作用,突出其“* * *建设,* * *使用,* * *享受”的属性。
金融资本是搭建科技创新舞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VC来说,没有人会反对投资创新,但从内心来说,我们其实是想投资成长性的,也就是创新中有正能量的部分。创新其实有很多方向,我们希望找到最准确的一个,因为VC是首选,而不是包容。”亿达资本创始合伙人黄桃表示,“如果一个团队的技术方向能够与国家提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一致,并且团队本身具备相应的条件和优势,我们会不遗余力地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