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关于居里夫人,陆游,杜甫的资料~ ~ ~

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玛丽·居里(1867-1934),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一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

居里夫人原名玛丽·斯克洛道斯卡,10月7日出生于波兰华沙的一个教师家庭。

居里夫人作为一名杰出的科学家,具有普通科学家所不具备的社会影响力。尤其是因为她是成功女性的先驱,她的模式激励了很多人。很多人小时候听过她的故事,得到的却是一个简化的不完整的印象。

世界对居里夫人的了解。受其二女儿1937出版的传记《居里夫人》影响较大。这本书美化了居里夫人的一生,处理了她一生中遇到的所有波折。

美国传记作家苏珊·昆花了7年时间收集未公开的日记和传记材料,包括居里夫人的家庭成员和朋友。去年出版了新书《玛丽亚·居里:一生》,更加详细深入地描绘了她艰苦、辛酸、挣扎的一生。

玛丽·居里是世界科学史上一个不朽的名字。这位伟大的女科学家,凭借自己的勤奋和才华,在物理和化学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因此成为唯一一位在两个不同学科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评价居里夫人的一生时说:

“她一生中最大的成就——正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将其分离——不仅是靠大胆的直觉,也是靠在难以想象和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工作的热情和坚韧。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史上是罕见的。即使只有一小部分居里夫人的道德力量和热情存在于欧洲知识分子中,欧洲也将面临更加光明的未来。”

首先,通过自学进入巴黎大学

玛丽·居里出生于波兰华沙。她是五个孩子中最小的。她的父亲是中学数学和科学老师,收入有限,母亲也是中学老师。玛丽的童年不幸福。她妈妈得了严重的传染病,由她姐姐照顾。后来母亲和大姐在她不到10岁的时候去世了。她的生活充满了困难。这样的生活环境不仅培养了她独立生活的能力,也磨炼了她从小就非常坚强的性格。

玛丽从小就一直非常努力地学习。她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和特殊的爱好。她从不轻易错过任何学习机会,处处表现出顽强的进取精神。从小学开始,她每科都是第一。15岁,以获得一枚金牌的优异成绩中学毕业。她的父亲早前曾在圣彼得堡大学学习物理,父亲对科学知识的渴求和强烈的进取精神也深深地哺育了小玛丽。她从小就喜欢父亲实验室里的各种仪器。长大后,她读了许多自然科学方面的书,这使她充满了幻想。她渴望探索科学世界。但她当时的家庭不允许她上大学。19岁开始长期做家教,同时自学各种课程,为以后的学习做准备。就这样,直到24岁,她终于来到巴黎大学理学院学习。怀着强烈的求知欲,她认真地听每一堂课。刻苦的学习让她越来越差,但学习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不仅让同学们羡慕,也让教授们大吃一惊。入学两年后,她满怀信心地参加了物理学学士学位考试,在30名考生中名列第一。第二年,她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获得了数学学士学位。

1894年初,玛丽接受了法国国家工业振兴会提出的关于各种钢材的磁性研究项目。在完成这个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她认识了物理化学学校的老师皮埃尔·居里,他是一位非常成功的青年科学家。利用科学造福人类的协议愿意把它们结合起来。玛丽结婚后,人们尊称她为居里夫人。1896年,居里夫人以第一名的成绩完成了大学毕业生的岗位考试。第二年,她完成了对各种钢的磁性研究。但她并不满足于自己取得的成绩,决心考博士,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站在新的起跑线上。

第二,镭的光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雷尔发表工作报告,详细介绍了他通过多次实验发现的铀元素。铀及其化合物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它能自动地、持续地发出一种不可见的射线,这种射线不同于普通的光线,能使照相底片透过黑纸而感光。它也不同于伦琴发现的伦琴射线。铀及其化合物不断发出射线,向外辐射能量。这引起了居里夫人的极大兴趣。这种能量从何而来?这种不寻常的射线的本质是什么?居里夫人决心揭开它的秘密。从65438到0897,居里夫人选择了自己的研究课题——放射性物质的研究。这个研究项目把她带入了一个新的科学世界。她努力开拓一片处女地,最终完成了现代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放射性元素镭的发现,奠定了现代放射化学的基础,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实验研究中,居里夫人设计了一种测量仪器,不仅可以测量某种物质是否有辐射,还可以测量辐射的强度。经过反复实验,她发现铀射线的强度与物质中的铀含量成正比,而与铀的存在状态和外界条件无关。

居里夫人对已知的化学元素和所有化合物进行了全面的考察,有了一个重要的发现:一种叫做钍的元素能够自动发出看不见的射线,这说明一种元素能够发出射线的现象不仅仅是铀的特性,也是某些元素的相同特性。她把这种现象称为放射性,并把具有这种性质的元素称为放射性元素。它们发出的辐射叫做“辐射”。根据实验结果,她还预言含有铀和钍的矿物一定具有放射性;不含铀和钍的矿物一定没有放射性。仪器检查完全验证了她的预测。她排除了那些不含放射性元素的矿物质,集中研究了那些有放射性的矿物质,精确测量了元素的放射性强度。在实验中,她发现一种沥青铀矿的放射性强度远大于预期,这说明实验中的矿物含有一种新的不为人们所知的放射性元素,而且这种元素的含量一定非常少,因为这种矿物早已被许多化学家精确地分析过了。她毅然在实验报告中公布了自己的发现,并试图通过实验来证明。在这个关键时刻,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也意识到了妻子发现的重要性,停止了对晶体的研究,与她一起研究这种新元素。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们从矿石中分离出一种混有铋的物质,其放射性强度远远超过铀,后来被列为元素周期表第84号钋。几个月后,他们发现了另一种新元素,并将其命名为镭。然而,居里夫妇并没有立即获得成功的喜悦。当他们得到一点新元素的化合物时,他们发现最初的估计过于乐观。事实上,矿石中镭的含量不到百万分之一。正因为这种混合物具有极强的放射性,含有微量镭盐的物质表现出比铀强几百倍的放射性。

通往科学的道路从来都不是平坦的。几个世纪以来,钋和镭的发现以及这些新的放射性元素的特性动摇了一些基本理论和概念。科学家一直认为,各种元素的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原子不可分割,不可改变。按照传统观点,无法解释钋、镭等放射性元素发出的辐射。所以,无论是物理学家还是化学家,都对居里夫人的研究工作感兴趣,但心里都有疑问。尤其是化学家,更加严谨。为了最终证实这一科学发现并进一步研究镭的性质,居里夫妇必须从沥青矿石中分离出更多更纯的镭盐。

所有未知的世界都是神秘的。在分离新元素的研究之初,他们不知道新元素的任何化学性质。找到新元素的唯一线索是它有很高的放射性。基于此,他们创造了一种新的化学分析方法。但是他们没有钱,没有真正的实验室,只有一些自己买的或者自己设计的简单仪器。为了工作效率,他们分开进行研究。镭的特性是居里先生的实验决定的;居里夫人继续提炼纯镭盐。

有志者事竟成!任何自然的奥秘都会被那些顽强地解决它的人揭开。1902年底,居里夫人提取了十分之一的极纯氯化镭,并准确测定了它的原子量。从此,镭的存在被证实了。镭是一种天然放射性物质,极难获得。它的形状是像细盐一样闪亮的白色晶体。在光谱分析中,它不同于任何已知元素的谱线。镭不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放射性元素,但却是放射性最强的元素。利用它强大的放射性,我们可以进一步发现辐射的许多新性质。因此许多元素可以进一步应用于实践。医学研究发现,激光射线对不同的细胞和组织有不同的影响,那些快速繁殖的细胞一旦被镭照射就会很快被破坏。这一发现使镭成为治疗癌症的有力手段。癌症是由繁殖极快的细胞组成的,激光射线造成的伤害远远大于周围的健康组织。这种新的治疗方法很快在全世界发展起来。在法国和法国,镭疗法被称为居里疗法。镭的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对于推动科学理论的发展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金子般的心

由于居里夫妇的惊人发现,他们与贝克雷尔一起获得了1903年2月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科学成就无与伦比,但他们极度蔑视名利,最厌倦那些无聊的应酬。他们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科学事业,没有任何私利。镭提取成功后,他们被建议向政府申请专利权,垄断镭的制造,以便发财。居里夫人说:“那是违背科学精神的。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应该公开发表,其他人应该不受任何限制地开发它们。“此外,镭对病人有好处,所以我们不应该利用它牟利。居里夫妇还将他们获得的诺贝尔奖大量捐赠给他人。

1906年,居里先生车祸去世,居里夫人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她决心加倍努力实现她的科学抱负。巴黎大学决定居里夫人将接替居里先生教物理。居里夫人成为著名的巴黎大学历史上第一位女教授,当夫妇俩分离出第一批镭盐后,就开始研究辐射的各种性质。从1889到1904,他们发表了32篇学术报告,记录了他们在辐射科学领域的探索足迹。1910年,居里夫人完成了《放射性专论》这本书。她还和别人合作成功地制备了金属镭。1911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一位女科学家,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在两个不同的科学领域两次获得世界科学最高奖,这在世界科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1914年,镭科学研究所在巴黎成立,居里夫人担任研究所的研究主任。之后,她继续在大学任教,从事放射性元素的研究。她毫不吝惜地向所有想学习的人传播科学知识。从16开始,她已经学习工作了50年。但她依然不改那种严格的生活方式。她从小就有很高的自我牺牲精神。早年,为了供妹妹上学,她愿意去别人家当佣人。在巴黎读书期间,为了节省灯油和取暖费,她每天晚上都在图书馆学习,直到图书馆关门。提取纯镭所需的沥青铀矿在当时是非常宝贵的。他们从生活费里一点一点攒钱,先后买了8、9吨。居里先生去世后,居里夫人将辛辛苦苦提炼出来、价值超过654.38+0万金法郎的镭无偿赠送给实验室,用于癌症研究和治疗。

1932年,65岁的居里夫人回国参加华沙镭研究所揭牌仪式。居里夫人从青年时代起就远离祖国,去法国留学。但她从未忘记自己的祖国。小时候,她的祖国波兰被俄国占领,她对侵略者恨之入骨。当这对夫妇从矿物中分离出一种新元素时,她将其命名为钋。这是因为钋的根和波兰的根是一样的。她表达了对被俄罗斯奴役的祖国的深深怀念。

7月1937日,居里夫人病逝。她最终死于恶性贫血。她一生创造和发展了辐射科学,长期无畏地研究强放射性物质,最后为这门科学贡献了自己的一生。在她的一生中,* * *获得了包括诺贝尔奖在内的10个著名奖项,获得了16个国际先进学术机构颁发的奖牌;世界各国政府和科研机构授予的职称超过100个。但她还是一如既往的谦虚谨慎。伟大的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评论说:“在我所认识的所有名人中,居里夫人是唯一一个没有被名气冲昏头脑的人。”

南宋大诗人陆游。字务观,号,殷珊(今浙江绍兴)人。北宋灭亡的时候,他十几岁的时候就深受家里爱国思想的影响。绍兴仲瑛不试,被秦桧拒绝。孝即位,生一秀才。

绍兴二十八年(1158),入福建为宁德郡主簿。据《正史·宁德县志》卷三记载,“陆游,字务观,即绍兴二十八年,成一介市,善政,民心”。在宁德的南光山上有一座陆游的雕像。曾任镇江龙兴判官。入蜀六年(1170),任夔州判官。在主路八年后,他进入四川傅玄大使王彦幕府,投身军旅生活。正式到了宝章馆后才被交出来。在政治上,陆游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要求“税先交,税交大商”,一直受到投降派的压制。晚年退隐故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不变。他一生写了很多诗,现在有九千多首,内容极其丰富。表达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和投降,风格豪放,表现出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关山月》、《书怒》、《农家叹》、《秀儿》等。都是后人讲的。描写日常生活也是新鲜的作品。又名宫词,杨慎称其美如秦观,其美如石。但有些诗流露出负面情绪。他的第一次婚姻,唐氏,钗凤等,真挚感人。有《剑南诗》、《渭南文集》、《南唐书》、《老薛庵笔记》等。在母亲的压迫下离了婚,痛苦的感情在一些诗里倾吐出来,比如《申远》。

杜甫(712-770),字美,盛唐大诗人,素有“诗圣”之称。祖籍湖北襄阳,河南珙县人。初唐诗人杜之孙。唐肃宗,官方左拾遗。入蜀后,经好友推荐,任剑南戒毒所参谋,并加派员外郎为校工部。因此,后人也称他为杜士毅和杜工部。

杜甫与李白齐名,被誉为世界“杜丽”。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先使君尧舜上位,后使风俗纯”的宏愿。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痛恨邪恶,批判和揭露了朝廷的腐败和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自己愿意做出自我牺牲来拯救他们的苦难。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创作了1400多首诗歌。他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漫游期(35岁之前)

期间游历吴、岳(今江浙)、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期间赴洛阳任职。在洛阳与李白相遇后结下深厚友谊,后结识高适,与梁、宋(今开封、商丘)同游。后来,杜丽又去了冀州,分手后在东麓相遇,又分开了,就没有再见面的机会了。

二、被困长安时期(35岁至44岁)

这期间,杜甫第一次在长安参加考试,最后一名。后来,他向皇帝献礼,赠送给贵族。他过着“早上扣留富人,晚上跟随肥马尘,摔杯凉烤,处处藏愁”的生活。最后,他得到了一个带领政府参军的小官。在此期间,他写了《车店》、《两为道》等诗歌,批评时政,讽刺权贵。《从北京到丰县,唱五百字》一书尤为著名,这标志着他在长安十年的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3.困为贼而为官(45至48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陷,杜甫把家安在漳州,只身前往肃宗。他被安史之乱俘虏,带到长安。面对混乱的长安,他听到了官军连连败退的消息,写下了《月夜》、《春望》、《哀江头》、《伤心陈涛》等诗篇。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骗,做了拾遗。因为建议,尚书被贬为参军丞相。后来,他把自己的经历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官》、《三别》。

四、西南漂泊期(48岁至58岁)。

随着襄州官军的溃败和观复的饥荒,杜甫弃官出走,举家逃亡,途经周琴、铜鼓等地,在成都过上了相对安定的生活。当入朝时,蜀中军阀造反,他流落到子洲、朗州。然后回成都。严武死后又漂泊,在夔州住了两年,又漂泊到两湖,死在湘江上。这一时期的作品有《水槛寄心》、《《春夜喜雨》》、《秋风破草堂》、《病橘》、《登楼》、《书香》、《黄河两岸被皇军夺回》、《再显武郎》、《登高》、《秋兴》、《三绝居》、《隋燕兴》等。

杜甫终其一生,思想都是“穷年忧李渊”和“至君,尧舜”,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足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歌社会内容丰富,时代色彩浓厚,政治倾向鲜明,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的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被称为一代人的“诗史”。杜甫诗歌的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文本结构富于变化,强调遣词造句的精炼。同时,他的诗有很多风格,除了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之外,他还写了很多排律。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缩影。杜甫也继承了汉魏乐府的精神,摆脱了乐府的旧题材,创造了许多新的乐府题材,如“三官”、“三别”。他死后,受到黄凡、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高度赞扬。杜甫诗歌对白元的“新乐府运动”文学思想和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杜甫的诗在宋代以后才被广泛重视。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而文天祥则把杜甫的诗作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甫诗歌的影响,从古至今,早已超出了文学艺术的范畴..关于他的生活细节,见《旧唐书》卷190。这是杜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