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近年与以往的比较

三峡工程通航的八大变化

1,渠道状况发生根本变化。过去三峡工程所在地是著名的浅滩,航道狭窄,滩多水急,礁石多。三峡大坝两次蓄水后,水流顺畅,如今引航道水深即使在枯水期也能保持在4米以上,展现了一代伟人“高峡平湖”的心愿;新型太阳能密布航标,保证了夜间良好的视距,并且可以远程管理,优化和保证了航行条件。

2.葛洲坝船闸通航水流得到改善。通航之初,一号船闸受现状条件限制,停航标准定为两万。一实施就是18。我们主动推进河势改造工程,组织了2.5万至3.5万大流量级的全船试验,使其通航流量提高到3.5万,极大地提高了通过能力。

3.管理体制、资金分配、基本建设资金有了保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前体制不清晰,资金来源有限,几年都没有项目可做。现在我们已经被列入国家行政机构的编制。在国家财政拨款下,借助长江航运发展和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基础设施项目列入交通部规划,近年来建设资金累计达4亿,进一步加强了航运保障手段和服务能力。

4.管理理念不断创新,逐步实现了从传统管理向现代服务的转变。以前服务意识不强,和船是不平等的关系。现在,贯彻“三个服务”的宗旨,重塑整体管理方式和理念,强调公开、公正、公平的过闸秩序,建立三峡和谐通航新机制。

5.职工知识结构的不断提高和科技手段的不断加强,使三峡通航管理的现代化更加坚实。通过引进研究生等高学历人才和自我培养相结合,员工的学历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职748人中,博士1,硕士20人,其中硕士12。本科生188人,大专毕业生203人;教授4人,高级工程师49人,中级职称123人,初级职称98人。在船闸修理方面,自主创新,研发了安全、快捷、省力、省时的“同步顶升系统”,获得国家专利技术,并成功应用于船闸大修实践,将大修时间由原来的100天缩短至50天;在调度管理方面,GPS接入网络的船舶达到数千艘,推动了24小时调度计划向4小时实时计划的转变,阳光航行程度更高,职业道德建设大大加强。在通航安全管理方面,三峡VTS系统、CCTV等系统覆盖全辖区,成为全国最大的监管中心,在辖区编织安全网,船舶行走轨迹一目了然,将安全应急救援能力和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在通航基础设施方面,无论是数字航道、搜救基地的建设,还是正在积极争取的船闸维修中心的规划建设,通航管理更是如虎添翼。

6.船舶标准化进程加快。十年来,长江航运组织和运力结构逐步优化,货运船舶大型化趋势明显。平均载重吨从1998年的不足400吨增加到2007年的1660吨。

7.三峡河段年吞吐量持续增加,呈现出长江航运快速发展的势头。1998年,三峡工程吞吐量仅为19万吨。近年来,仅三峡船闸年通过量就连续超过3000、4000、5000、6000万吨。截至2007年底,三峡河段吞吐量达9000万吨,船舶流量达40多万次,过坝旅客达30多万人次。

8.安全能力得到加强,安全局势逐渐稳定。10年间,我们不断强化安全管理的理念和措施,形成了一整套防洪、枯水、防火、保安的体系,大大提高了应急能力和水平。特殊天气情况也通过网络和广播直接通知到船上,大大提高了安全系数,救援成功率达到98.1%。

过去30年的发展变化令人欣慰,现在我们站在了下一个十年的十字路口。让我们团结起来,以科学发展观和“三个服务”为宗旨,用现代管理技术和文化建设的驱动力,推动三峡通航又好又快发展,在黄金水道建设中实现新的腾飞,在未来十年、二十年继续奏响无愧于时代的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