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细胞生物学术语解释要点
1.细胞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的基本单位。这个基本单位的含义包括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
2.细胞生物学是在细胞水平上研究物体的生长、运动、遗传、变异、分化、衰老和死亡等生命现象的学科。
3.医学细胞生物学以人体或药物为对象的细胞生物学研究或学科。
4.原核细胞是组成原核生物的细胞。这些细胞的主要特点是没有分化成具有特殊结构和功能的膜基细胞器和核膜,遗传信息量小,因此进化地位低。
5.真核细胞是指含有真核细胞(核膜包围的细胞核)的细胞,主要表现为细胞膜、发达的子宫内膜系统和细胞骨架系统。
6.生物大分子又称多聚体,由许多小单体通过价键连接而成,分子量相对较大,包括蛋白质、核酸、多糖等。
7.多肽链由多个氨基酸通过肽键组成的肽称为多肽链。
8.细胞蛋白质组(proteome)是把细胞内基因活动和表达产生的所有蛋白质作为一个整体,研究一个细胞内所有蛋白质在正常或异常条件下,在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的种类、数量、结构和功能状态,从而阐明基因的功能。
9.类核体原核细胞既没有核膜也没有核仁,DNA位于细胞中心的核区域称为类核体。
10.质粒很多细菌除了基因组DNA之外,还有小的双链环状DNA分子,称为质粒。
11.细胞膜又称质膜,是指包裹在细胞最外层的生物膜,由脂质、蛋白质和糖类组成。
12.生物膜人们把生物膜和细胞中的各种模块结构统称为生物膜。
13.在电镜下,单位膜生物膜呈现相对一致的三层结构,即电子密度低的中间层夹在电子密度高的内层和外层之间。
14.脂质体脂质体是脂质分子在水相中形成的自封闭、稳定的脂质双层膜。
15.细胞被膜(cell coat)细胞被膜是一条分支或无分支的寡糖链,细胞膜中的糖蛋白和糖脂从细胞外表面突出,其蛋白质和脂质部分参与细胞膜本身的构建。
16.细胞表面细胞膜、细胞被膜、细胞内部的胞质溶胶、各种细胞连接结构和细胞膜的一些特化结构统称为细胞表面。
17.内膜系统是指与真核细胞内部结构、功能和发生有关的由膜组成的细胞器。
18.初级溶酶体称为初级溶酶体,只含有水解酶,没有底物。
19.次级溶酶体初级溶酶体与底物结合后的溶酶体称为次级溶酶体。
20.末期残体吞噬溶酶体时,水解酶活性下降,残留一些未消化和分解的物质,形成电子密度高、电镜下颜色深的残体。此时溶酶体称为残体。
21.类核体有些过氧化物酶体具有规则的晶体结构,电子密度高,称为类核体,其本质是尿酸氧化酶的结晶。
22.微粒体是由蔗糖密度梯度离心获得的内质网片段组成的封闭小泡。
23.线粒体是细胞进行生物氧化和能量转换的主要场所。它被称为能量转换器,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80%由线粒体提供,因此线粒体被比喻为细胞的“动力工厂”。
24.基本粒子又称ATP合成酶复合体,是ATP产生的部位,分为三部分:头部,突出于管腔,具有ATP酶活性,能催化ADP磷酸化生成ATP;连接头部和基部的手柄;基底,嵌入内膜。
25.嵴内空间线粒体外腔由于嵴突入内腔而向内突出的部分称为嵴内空间。
26.嵴间间隙线粒体嵴之间的部分称为嵴间隙。
27.基质靶向序列(Matrix-targeting sequence,WTS),又称导向肽,是蛋白质在其N端输入线粒体的氨基酸序列,可被线粒体膜上的受体识别并结合,从而指导蛋白质的转运。
28.核糖体是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的非膜性细胞器,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29.多核糖体的蛋白质合成时,多个核糖体与65,438+0 mRNA分子结合并成串排列,形成蛋白质合成的功能单位,称为多核糖体。
30.细胞骨架(cytoskeleton)是细胞内由蛋白质成分组成的复杂网格系统,包括微管、微丝和中间丝。
31.微管组织中心(MTOC)包括中心体、基质和着丝粒,它们为微管装配提供核心,在微管装配中起重要作用。
32.动态微管细胞中的一些微管存在时间很短,并发生快速组装和拆卸,这种微管称为动态微管,如纺锤体。
33.染色质是细胞核中可以被碱性染料着色的物质,也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34.染色体当细胞进入有丝分裂时,拉伸扩散的丝状染色质高度折叠、卷曲、浓缩成特殊形状的条状或杆状,称为染色体。
35.核孔复合体不是简单的孔,而是复杂的盘状结构体系。每个复合物由一串排列成八边形的大蛋白质颗粒组成,中心有一个含水的通道。
36.核小体是染色质的基本单位结构。每个核小体由五个组蛋白和大约200bp的DNA组成,其中H2A、H2B、H3和H4两个分子形成八聚体形成核心粒子。DNA分子左手螺旋缠绕在核心颗粒表面,每圈约80bp,***1.75圈,约为146bp。相邻核心颗粒之间有一个60bp连接DNA,H1位于DNA进出核心颗粒的交界处,其功能与染色质浓度有关,形成直径为165438+。
37.常染色质是指间期细胞核染色质纤维压缩程度低的染色体,呈伸展状态,碱性染料染色时颜色较浅。
38.异染色质是指染色质纤维压缩程度较高,在间期细胞核内呈凝聚状态的染色质成分,以及碱性染料染色较深的成分,包括结构性和兼性异染色质。
39.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特化位点,可以维持染色体的结构稳定性。端粒DNA是一种高度重复的DNA序列,富含GC。
40.核仁组织区(NOR)位于某些染色体的次缢痕中,具有缔合核仁的功能,称为核仁组织区,即NOR。
41.核型根据染色体的相对大小、有色粒的位置、臂的长度、次缢痕、随体的有无甚至带型,将一个生物细胞中的一套完整的染色体按照同源染色体配对,依次排列,就构成了这个个体的核型。
42.核骨架又称核基质,是间期细胞核中除染色质和核仁以外的网状系统和均质物质。其基本形态类似于细胞质中的细胞骨架,在结构上有一定的联系,故又称为核骨架。与DNA复制和染色体构建有关。核骨架由3~30um的蛋白质纤维和一些颗粒结构组成,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还有少量的RNA和DNA。核基质可能参与染色体DNA的包装和构建、DNA复制、基因表达以及细胞核内的一系列生物活动。
43.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是一种由细胞在基质发育过程中合成和分泌的生物大分子组成的纤维状网状物质,分布于细胞与组织之间、细胞周围或形成上皮细胞的基底膜,将细胞与细胞或细胞与基底膜连接起来,形成组织和器官,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它为细胞的生存和活动提供适宜的场所,并通过信号转导系统影响细胞的形态、代谢、功能、迁移、增殖和分化。
44.胶原蛋白是动物体内含量最丰富的蛋白质,占蛋白质总量的30%以上。分布于体内各种器官组织,是细胞外基质中的框架结构。它可以由成纤维细胞、软骨细胞、成骨细胞和一些上皮细胞合成并分泌到细胞外。
45.前胶原是指具有前肽的三螺旋胶原分子。
46.纤连蛋白(fn)是一种大的糖蛋白,存在于所有脊椎动物中。它以可溶性形式存在于血浆和各种体液中,以不溶性形式存在于细胞外基质和细胞表面,可将细胞与细胞外基质连接起来。
47.层粘连蛋白是一种大的糖蛋白,与IV型胶原一起形成基底膜,是胚胎发育中最早的细胞外基质成分。
48.糖胺聚糖(GAC)是由重复的汤涤单元组成的无支链长链多糖。双糖单元通常由氨基己糖和糖醛酸组成,但硫酸角蛋白中的糖醛酸被半乳糖取代。
49.蛋白聚糖是氨基多糖(除透明质酸外)和线性多肽的* *价结合物,可形成水性胶体。
50.贴壁依赖正常的真核细胞,除成熟血细胞外,大多需要粘附细胞外基质抑制凋亡而存活,称为贴壁依赖。
51.基底膜是上皮细胞下的一种柔软而特化的细胞外基质,也存在于肌肉、脂肪和神经细胞周围。它不仅起保护和过滤的作用,而且决定细胞的极性,影响细胞的代谢、存活、迁移、增殖和分化。
52.物质沿浓度梯度的被动运输,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不消耗能量。
53.简单扩散在没有膜转运蛋白和能量消耗的帮助下,将物质从高浓度转运到低浓度。
54.易化扩散是一种物质运输模式,通过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构象变化来促进浓缩。
55.偶联转运蛋白同时或稍后转运一个溶质分子。
56.主动转运是逆浓度梯度,从低浓度到高浓度,消耗能量。
57.合成后,分泌的组成型途径中的分泌蛋白立即被包装到高尔基复合体的分泌小泡中,然后迅速被带到细胞膜上进行排泄。
58.由受调节的分泌途径分泌的分泌蛋白质或小分子被合成并储存在分泌小泡中。只有受到细胞外信号的刺激,分泌小泡才会向细胞膜运动,将分泌小泡内的物质排出。
59.信号肽是位于蛋白质上的连续氨基酸序列,一般有15~60个残基。在将蛋白质引导到目的地后被切除。
60.信号补丁是三维结构,是多肽链折叠后,位于蛋白质不同部位的氨基酸序列形成的补丁区域。
61.信号识别颗粒,SRP)是一种11S核糖体蛋白,由6个多肽亚单位和1个7SrRNA分子组成。它不仅能识别特定的信号肽,还能与核糖体A位点结合。
62.细胞通讯是指在多细胞生物的细胞社会中,细胞或细胞以高精度和高效率发送和接收信息,通过放大引起快速的细胞生理反应,或引起基因活动,然后一系列细胞生理活动协调各种组织的活动,使之成为统一的生命整体,对变化的外界环境作出综合反应。
63.信号转导是指细胞外因子与受体(膜受体或核受体)结合,在细胞内引起一系列生化反应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直至细胞生理反应所需的基因开始表达并形成各种生物效应的过程。
64.信号分子是指生物体内的一些化学分子,即非营养物质、非能量物质和结构物质,它们不是酶。主要用于细胞与细胞之间传递信息,如激素、神经递质、生长因子等。它们唯一的功能就是与细胞受体结合,传递细胞信息。
65.受体是指任何能与激素、神经递质、药物或细胞内信号分子结合并能引起细胞功能改变的生物大分子,通常指位于细胞膜表面或与细胞内信号分子结合的蛋白质。
66.入通道连接受体具有离子通道功能的质膜受体称为离子通道受体。
67.G蛋白连接受体的配体与受体结合后,相邻的G蛋白被激活,被激活的G蛋白可以激活或抑制一种产生特定第二信使的酶激活离子通道,从而导致膜电位的变化。由于该受体参与的信号转导与GTP结合调节蛋白偶联,故称G蛋白偶联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是最大的细胞表面受体。
68.酶联受体,一种受体蛋白,既是受体又是酶。一旦被配体激活,既有酶活性又有信号放大作用,也称为催化受体。酶联受体也是一种跨膜蛋白,细胞内的结构域往往具有一定的酶活性,所以称为酶联受体。根据受体的胞内结构域是否具有酶活性,这类受体可分为两类:缺乏胞内催化活性的酶联受体和具有胞内催化活性的受体。
69.信号级联是从细胞表面受体接受外界信号到最终做出综合反应,一步步放大信号的过程,称为信号级联放大反应。次级级联反应的每个成员称为一个级联,主要由磷酸化酶和去磷酸化酶组成。
70.第二信使的细胞表面受体接收细胞外信号,然后转化为细胞内信号,称为第二信使。细胞中最重要的第二信使有五种:cAMP、cGMP、1,2-二酰甘油、1,4,5-三磷酸肌醇、Ca2+等。
71.GTP结合蛋白(G蛋白)与GTP或GDP结合的蛋白质,也称为鸟苷酸结合调节蛋白。从组成来看,有单体G蛋白(一条多肽链)和多亚基G蛋白(由多条多肽链组成)。g蛋白参与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如细胞通讯、核糖体与内质网的结合、囊泡运输、蛋白质合成等。
72.腺苷酸环化酶(AC)是一种膜整合蛋白,其N端和C端面向细胞质。腺苷酸环化酶在膜的细胞质表面有两个催化结构域,有两个膜整合区,每个膜整合区有六个跨膜A螺旋。在哺乳动物中发现了六种腺苷酸环化酶异构体。腺苷酸环化酶是G蛋白偶联系统中的效应器,因为它能将ATP转化为cAMP并引起细胞信号反应。
73.钙调素是真核细胞中的一种胞质蛋白,两端各有两个Ca2+结构域,每个结构域可以结合一个Ca2+。这样一个钙调素可以结合四个Ca2+,钙调素结合Ca2+的构型相当稳定。在未刺激的细胞中,钙调蛋白与Ca2+的结合亲和力非常低。如果细胞内Ca2+浓度因刺激而升高时,Ca2+与钙调素结合形成Ca2+-钙调素复合物,就会引起钙调素构型的改变,增强钙调素对多种效应物的亲和力。
74.SH结构碱基的SH结构域(SH domain)是“Src同源结构域”的缩写(Src是一种癌基因,最初发现于劳斯肉瘤病毒)。该结构域可以与受体酪氨酸激酶的磷酸化残基紧密结合,形成用于信号转导的多蛋白复合物。
75.Ros蛋白)Ras是鼠肉瘤的简称。Ras蛋白是原癌基因c-ras的表达产物,属于单体GTP结合蛋白,具有微弱的GTP酶活性。
76.Grb2蛋白(生长因子受体结合蛋白2) GRB2是生长因子受体结合蛋白2,也称为Ash蛋白。这种蛋白质参与细胞内各种受体激活后的下游调节。可直接与活化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磷酸化的酪氨酸结合,参与EGF受体介质的信号转导,通过与Shc磷酸化的酪氨酸结合,间接参与胰岛素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Grb2蛋白含有一个SH2结构域和两个SH3结构域,属于SH蛋白。
77.Sos蛋白是编码鸟苷释放蛋白的基因sos的产物(sos是son of sevenless的缩写)。Sos蛋白在Ras信号转导通路中的作用是促进Ras释放GDP,并与GTP结合,使Ras蛋白由非激活状态变为激活状态,所以Sos蛋白是Ras激活蛋白。Sos蛋白不含SH结构域,不属于SH蛋白。
78.信号发散是指同一信号与受体相互作用后,在细胞内通过几种不同的信号通路传播,最典型的是受体酪氨酸激酶的信号转导。
79.串扰是指不同信号传输路径之间的相互作用,俗称“交互”。
80.受体钝化受体对信号分子敏感性的丧失称为受体钝化,一般通过修饰受体来钝化。例如,丝氨酸和苏氨酸残基磷酸化后,肾激素受体失去了对肾上腺素的信号转导作用。它可分为同源钝化和异质钝化。
81.受体下调通过内吞作用减少质膜中受体的数量来调节信号转导,称为受体下调。
82.自养生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可供自己利用的有机物,包括含有叶绿素的植物和一些具有光合作用的细菌。
83.在细胞呼吸中,在O2的参与下,细胞中特定的细胞器分解各种大分子产生CO2,同时将分解代谢释放的能量储存在ATP中,称为细胞氧化。
84.氧化磷酸化从高能底物水中释放能量,直接将高能磷酸键从底物转移到ATP上,使其磷酸化成ATP。
85.电子传递呼吸链在内膜上有序排列成相互关联的链状酶系统传递电子,可以可逆地接收和释放H+和电子。
86.ATP合酶颗粒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由头、柄和底物组成,是产生ATP的关键部分,故称为ATP合酶。
87.真菌产生的代谢产物(生物碱)细胞松弛素能切割微丝并与微丝+端结合,抑制肌动蛋白聚合,但对解聚无影响。
88.鬼笔环肽是毒蕈伞菌产生的双环杆状肽生物碱,与微丝有很强的亲和力,稳定肌动蛋白纤维并抑制解聚,只与F-肌动蛋白结合,不与G-肌动蛋白结合。
89.肌球蛋白是一种与微丝运动有关的动态蛋白,分为头、颈和尾。头部可以结合肌动蛋白和ATP。
90.驱动蛋白是一种与微丝运动有关的动力学蛋白,分为头、颈和尾。头部是产生力的主动部分,尾部可以和膜泡结合。
91.有丝分裂中期有丝分裂器的动态结构,由纺锤体和星形组成。其中,星由三种微管组成;动态微管、极间微管和星形微管。
92.转录是以DNA为模板在细胞核内合成mRNA的过程,称为转录。
93.mRNA从细胞核转运到细胞质并在核糖体上合成蛋白质的过程称为翻译。
94.转座子,即移动基因,是指可以从染色体的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或者在不同染色体之间移动的基因。
95.重叠基因是指在同一DNA序列中,两个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相互重叠的现象。
96.基因表达DNA分子中由四种不同碱基组合而成的遗传信息通过变绿被“复制”到mRNA上,然后mRNA被遗传密码翻译成特定的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的过程称为基因表达。
97.遗传密码在遗传信息通过碱基互补从DNA转录成mRNA后,mRNA分子上那三个相邻的核苷酸能合成一个氨基酸或终止信号的称为密码子,所有的密码子统称为遗传密码。
98.原体由六种蛋白质结合DNA单链和引物酶组成,能识别DNA复制的起点。
99.DNA复制体是指由两套DNA聚合酶ⅲ全酶分子、起始子和解旋酶组成的核糖体大小的复合体,在DNA复制过程中形成于复制叉附近。
100.转录的长度)DNA链从启动子到终止子称为一个转录单位,即转录。
101.模板链DNA的两条链中只有一条可以作为模板,这条链称为模板链。也被称为义链。
102.启动子的转录从DNA模板上的特定位点开始,也是RNA聚合酶结合的位点,称为启动子。
103.中心法则是指细胞内遗传信息的流向。遗传信息从DNA转录成RNA,最后流向蛋白质。还包括mRNA通过逆转录酶形成DNA的方式。
104.细胞增殖是细胞生长分裂获得与母细胞具有相同遗传特征的子细胞,细胞数量成倍增加的过程。
105.细胞产生周期与亲代细胞分裂结束和子代细胞分裂结束之间的间隔。
106.限制点(R点)G1期在细胞周期中的特殊调节点,起着控制细胞增殖周期的“阀门”作用。
107.促有丝分裂因子(MPF)存在于M期细胞质中,由蛋白激酶和细胞周期蛋白组成,是调节细胞进入和退出M期所必需的,通过促进靶蛋白的磷酸化来调节细胞周期。
108.有丝分裂纺锤体前期,中心粒向两层细胞移动,微管加速聚合形成纺锤体状结构,称为纺锤体。
109.细胞周期蛋白是一种随着细胞周期的变化而周期性出现或消失的蛋白质。它可以激活不同阶段的CDK,从而调节细胞周期。
110.细胞分裂周期(cell division cycle,cdc)与细胞周期运行和调控有关的基因,其产物调节细胞周期的进程。
111.原癌基因在正常细胞的基因组中有一种类似于病毒癌基因的基因,产物对正常细胞增殖至关重要。突变成癌基因会导致细胞生长失控。
112.肿瘤抑制癌基因有一类基因可以抑制正常细胞的恶性增殖,其产物可以抑制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113.联会在第1次减数分裂二倍体阶段,同源染色体配对,称为联会。
114.四分体同源染色体联合形成二价体,每个二价体由两条同源染色体组成。这样的二价体有四个染色单体,称为四分体。
115.生长因子(GF)通过与膜受体结合诱导一系列生理反应,调节细胞增殖。
116.抑素是一种抑制细胞增殖的调节因子,有些是可溶性小蛋白,有些是糖蛋白。
117.有丝分裂末期和胞质分裂初期,大量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聚集在细胞膜下,形成收缩环。
118.卵裂沟收缩环通过微丝滑动,直径逐渐减小,使细胞膜下垂,产生垂直于纺锤体轴线的卵裂沟。
119.细胞分化细胞后代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
120.细胞决定一般来说,在可识别的形态变化发生之前,细胞已经被约束向特定方向分化,这决定了未来的发育命运。因此,从确定分化方向到出现特定形态特征的时期称为细胞决定期。
121.细胞全能性是单个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增殖、分化和发育成完整个体的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细胞被称为全能细胞。
122.看家基因是维持细胞最低功能不可或缺的基因,一般只帮助细胞分化。
123.奢侈基因是指与各种分化细胞的特殊特性直接相关的基因,这类基因的缺失对细胞的存活没有直接影响。
124.同源框基因任何含有同源框基因序列的基因称为同源框基因。
125.DNA甲基化是指DNA分子上的胞苷和甲基形成胞嘧啶的现象,特别是在CG序列中。
126.细胞诱导是指某些细胞对邻近细胞的形态产生影响,并决定其分化方向。
127.细胞抑制是指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分化的细胞受到邻近细胞产生的抑制性物质的影响,其作用与诱导相反。
128.癌基因是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正常基因的突变形式,可以导致正常细胞癌变。
129.干细胞是在分化过程中仍具有增殖和分裂能力的原始细胞,可以分化产生一种以上的“专业”细胞。根据其定位和分化潜能,可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胚胎干细胞是具有分化成任何种类的身体组织和器官的潜能的细胞,例如胚泡中细胞团中的细胞;成体干细胞是存在于成熟个体各种组织器官中的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但通常只能分化为相应或相邻组织器官中的特化细胞。
130.成体干细胞是成体组织中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未成熟细胞,能够分化产生一种或多种组织细胞。如造血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干细胞、表皮干细胞、肠干细胞、肝干细胞等。
131.转分化是一种组织类型的干细胞在适当的条件下分化成另一种组织类型的细胞的现象。
132.不对称分裂是细胞分裂时产生异常细胞,比如两个子细胞,一个是干细胞,一个是分化细胞。
133.过渡扩增细胞是介于干细胞和分化细胞之间的过渡细胞。它分裂很快,经过几次分裂后产生分化细胞,可以通过较少的干细胞产生更多的分化细胞。
134.衰老又称老化,通常是指生物在正常条件下发育成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自身功能下降,内环境稳定性和应激能力下降,结构和成分逐渐退化并趋于死亡的不可逆现象。
135.自由基是指外层轨道有不成对电子的分子或原子团。它是一种高度活化的分子,可以带走其他物质的电子,使物质氧化,进而对细胞产生有害的生物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