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欧阳本伟这个人吗?

1980年1月4日中国《青年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发表长篇通讯《祖国,您的儿女回来了》,介绍青年博士研究员、化学家欧阳本伟(广东江门篁庄仁寿里人)偕夫人 ——助理研究员李镜莲(广东潮州人)放弃在美国的优裕生活和工作环境,投身祖国建设的事迹,报道中“不管祖国怎样贫穷、落后,她总是我的祖国;就像我的母亲,不管怎样穷,总是我的母亲”的肺腑之言,在青年中激起强烈的反响。

欧阳本伟先后毕业于剑桥及哈佛大学,曾任哈佛大学博士研究员;分别执教香港理工大学、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为著名的化学家、生化专家;

其妻李镜莲曾担任哈佛大学助理研究员。

1980年1月4日中国《青年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发表长篇通讯《祖国,您的儿女回来了》报纸原样图。

到处翻查,找到1980年第二期的《广阔天地》,用软件扫描成文字,全文如下:

祖国,您的儿女回来了

--访刚从美国归来的青年研究员

欧阳本伟和助理研究员李镜莲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十三日,有一对二十八、九岁的年轻夫妇远涉重洋、万里迢迢从美国波士顿回国,来到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工作。男的叫欧阳本伟,曾任哈佛大学博士研究员;女的叫李镜莲,是哈佛大学的助理研究员。

我们在陈设非常简单的公房里,见到了他们。象久别的亲人一样,我们亲切地交谈着。

“不管她怎样穷,总是我的母亲”

我们说到国内的生活条件比美国差,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思想准备?欧阳本伟操着很浓重的广东口音说:“不管祖国怎么样贫穷、落后,她总是我的祖国;就象我的母亲,不管她怎样穷,总是我的母亲。”欧阳本伟还说了一句非常动人的话:“总不能等祖国富强了,条件好了再回来吧?到那时候,我们回不回来都没有什么大的意义了。”

他们两位都是在香港出生、长大的年轻人。学校老师在向他们讲解祖国近代史的时候,给他们提供了这么一个形象:旧中国就象一个衣服上打着无数补钉、带着一群号饥啼寒的儿孙、受尽凌辱的苦难的母亲。在六十年代,欧阳本伟在广东江门市的祖母病危了,来电报想最后看看她的孙子。在父母的带领下,欧阳本伟第一次踏上了家乡的土地。之后,他又三次回到祖国内地观光。他看到了革命圣地延安、看到了古都西安、洛阳:看到了奇丽的七星岩、妩媚的西子湖,也看到了贫困的黄土高原。这一切唤起了他对祖国的深情,这就是我祖辈生息的地方,就是我的祖国,我的家!

一九七四年,欧阳本伟在香港中文大学毕业后不久,又考进了闻名于世的英国剑桥大学,他的爱人李镜莲也跟着他去剑桥。剑桥大学的老师不少是到过中国的,见到欧阳本伟总是亲热地招呼他:“中国学生!”一些第三世界去的同学,不论在餐桌旁,还是在宿舍里,见到了他总是以羡慕的神情说:“新中国,了不起!”听着这些话,他总是深深地觉得: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对祖国的了解怎么还不及一些外国朋友?他开始从报刊的字里行间寻找祖国的消息,努力想使自己对新中国了解得深一点。他还与李镜莲和一些朋友一起办起了中国学生同学会,请“英中了解协会”的朋友讲中国情况;在中国大使馆的支持下放映中国电影,举办“旧貌变新颜”图片展览;还自己动手刻印,办起了《剑报》。他们对祖国的了解越是深广,对祖国的感情越深厚。

“物质上的不足可以从精神上得到补偿”

这一段时间可以说是他们对前途进行严肃选择的重要时期,特别到了毕业前一年,他们更认真地思考着自己的未来。摆在他们面前是三种前途:一种在国外找个合适的工作。欧阳本伟当时已经在英国的《化学学会学报》上发表了学术论文,他的导师伊恩·弗兰明教授认为这个中国学生是“不错的”。以他的学历,他完全可以在国外找到满意的工作,在优越的科研条件下进一步取得更高的学术地位。但是,在国外不管自己怎么用心用力工作,自己的研究成果总不是属于祖国的,而且往往只能为少数人所专利。第二种出路是回到香港去,与家人团聚。但是香港是一个小地方,越是尖端专业的科学研究就越是很难派上用场。第三是回祖国。他们认为:“物质上的不足可以从精神上得到补偿”。欧阳本伟说:“资本主义国家,在管理上有它的科学性的一面,物质生活当然也比较好,但是在精神生活上有贫乏的一面。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那就要看你怎么理解生活的意义了。”说得多好啊!话是朴素的,却闪烁着思想的光彩。他们也曾想过:“我们的祖国会不会再发生象文革那样的**呢?”他们的结论是:“祖国的人民会懂得的。我们的祖国再也付不起这样沉重的学费了!”经过了多少个思绪纷繁的夜晚,这对年轻伴侣终于选择了最后一种前途。

儿女心意重

欧阳本伟在剑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以后,他的导师又把他推荐给自己的导师--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著名的有机化学家伍德华特。欧阳本伟为了进一步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独立研究的能力,就和爱人一起先到了美国,在伍德华特主持的实验室里当博士研究员。这是一个设备第一流、经费充足的实验室。他和他爱人每年又可获得两万美元的薪金。但是,这对年青夫妇连房子也不买一幢,买了一部小汽车没过几个月又卖掉了;连家具也尽买些旧的,甚至也很少象有些青年那样在休假日去痛痛快快地玩上一天。

一个晚上,他们打开信箱,收到了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寄来的获准回国的通知。他们的心愿实现了。欧阳本伟毅然辞去了刚受聘在布兰迪斯大学任期三年的工作。他们把几年来在美国积蓄下来的一些钱交给了父母,告诉老人,他们已经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科研机构的工作人员了。对于这对年轻人如此坚决的回国行动,父亲说:“你们人大了,有了自已的主意,我们也不阻挡你们。回国工作当然是件好事,我们也希望祖国安定富强。”只是欧阳本伟的母亲惋借地说:“我本来打算和你们一块过日子呢。”欧阳本伟恳切地向母亲表示:“妈妈,那你退休后到上海来和我们一起住吧,如果你怕生活不习惯,明年春暖以后,你先来住一段时间,试一试。”

“个人的前途是和祖国前途融合在一起的”

这段经历表现了这对青年夫妇对祖国对民族的忠诚。他们还说到,在他们归国之前,一些外国朋友在饯行的筵席上问:“你们回国服务很好。但是,你们的职务和薪金呢?”问得很含蓄。他们笑着回答说:“这是回国以后的事了。”其实,他们是有思想准备的。祖国还不富裕,怎么会有很高的薪金和待遇呢?所以他们早就省吃俭用积了一笔钱,也正是考虑到了这一点。

当我们问到他们现在的工作条件怎么样时,欧阳本伟说:“这里的科研条件是比国外差。从个人的学术成就来讲,回国后是可能会比在国外差一些。而我考虑的是另外一个角度,在国内,象我们这样比较了解外国科学技术的人还不多,我所发挥的作用不一定会比在国外小。”他反复多次地说了这么一句话:“我总感到个人的前途是和祖国的前途融合在一起的。”

交谈中还有一段有意思的插曲。李镜莲悄悄地问我们中间的一位女同志:“这里有没有托儿所?多大年龄可以放进去?”他们为了学习和工作,结婚多年都没要孩子。现在他们觉得是“回到了家了”,生活从此“安定下来了”,也许觉得该考虑这件事了吧?

肖岗?沈全梅

(据《新华社新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