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是怎么处理垃圾的?

堆肥在中国古代农业活动中已有应用。堆肥技术真正的科学讨论始于1920。在印度,英国的a·霍华德(A. Howard)将牲畜粪便、树叶和垃圾放入坑中,储存6个月进行厌氧发酵。同年,意大利G.G. Becarie也向政府提交了专利申请。他的堆肥方法和霍华德的类似,只是用混凝土堆肥坑代替了土坑。

堆肥作为一种废物处理方法,已受到广泛重视。完成堆肥过程的细菌、酵母、真菌和放线菌是土壤和垃圾中固有的。堆肥前期,细菌和酵母占优势;后期以真菌和放线菌为主。细菌中有需氧芽孢杆菌和革兰氏阴性杆菌(大肠杆菌等。).典型的真菌有曲霉属、镰孢属、青霉属和曲霉属。放线菌包括链霉菌属、诺卡氏菌属和小单孢菌属。由于这些微生物的活动,用作堆肥的废物的化学成分发生了变化。糖和淀粉最容易被微生物利用,脂类或脂肪的抗降解作用不大,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抗降解作用中等,木质素的抗降解作用最大。有机质堆肥形成的腐殖质不仅是土壤改良剂,还是优质肥料。堆肥过程中产生的生物热温度可达50 ~ 55℃,可杀灭垃圾和粪便中的病菌、虫卵和蝇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