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大学生有什么好的研究成果吗?
来自东北大学的研究团队成员最近开发了一种“基于风光互补发电的便携式交流/DC充电桩”,使车主携带“充电宝”成为可能。
充电桩通过风光互补发电。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新能源汽车充电网络的建设和推广已经成为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难题。固定车位、充电设施、高昂的运营成本成为充电“桩主”们难以言说的痛点。
近日,记者从东北大学获悉,为解决电动车车主“一路找充电桩”的痛苦,该校学生研发的“基于风光互补发电的便携式交流/DC充电桩”解决了这一难题。
研究团队成员、东北大学计算机专业的黄表示,目前市场上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逐渐增多,但像油罐车那么大的充电桩看起来特别笨拙,一辆新能源汽车充满电需要六七个小时。开电动车长途旅行,找充电桩成了司机必须考虑的问题。手机可以有移动电源,为什么电动车不能?
黄告诉记者,她所在的团队研发的小型充电桩,利用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弥补了风光互补发电系统资源利用上的不足,比传统供电更加绿色、节能、环保。
充电桩还增加了监控等功能。
记者了解到,研究团队将控制单元、电池状态检测机构、整流逆变器、升降压电路、稳压电路等部件集中在30立方厘米大小的充电桩箱内,可持续产生电压为220伏的电流,有效解决了传统充电站建设成本高、布局不灵活、便携性差等问题,可满足用户远离充电站时的充电需求。
针对目前电动汽车充电时间长,难以推广应用的问题,研究团队采用新模式充电技术的四阶段法,将常规充电方法和快速充电技术融合在一起,使实际充电曲线拟合电池的最佳充电曲线,大大降低极化反应,有效提高充电效率,降低电池损耗。
此外,为了满足智能家居的需求,将原来的操作方式改为一键和远程移动终端操作。
学生们在新的充电桩上增加了远程控制和监控功能。通过使用蓝牙连接控制,他们可以在手机上查看电动汽车当前的充电状态,如充电环境、充电电压、视频监控等。
这项发明已经申请了国家专利。
据悉,“基于风光互补发电的便携式交流/DC充电桩”项目在2015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中获得辽宁省特等奖。
黄表示,该团队能够胜出,主要优势在于设备便携,结合新能源,设备连接蓝牙,通过手机了解充电情况,吸引了评委的目光。他们的发明还成功申请了国家专利。
黄承认,将实验室项目转化为实际工业产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研究团队坚信,在不久的将来,每一个热爱绿色、崇尚环保的电动车主,都能够组装一个小型充电桩。让电动车车主来一个“说走就走”。
一个伤透了心帮助大学生成长的90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