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史上的世界电影史
1830年,英国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根据他的研究,制作了物理课本上提到的“法拉第轮”,约翰·赫歇尔在设计一个新颖有趣的物理实验时,也制作了第一个由图片构成的视觉玩具。1825年,费东博士和巴黎博士发明的“ThauCmatrope”是一个硬纸盘,两面都有图片。当硬纸盘快速旋转时,我们可以看到两张图片似乎是结合在一起的。
年轻的比利时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托和奥地利大学教授斯坦·普弗尔在1832年同时发明了“戏法盘”。
(Phénakistiscope,镜子里看是一种锯齿盘)利用法拉第轮的原理和“魔盘”的画面制作而成。这两位研究者的发明是同时出现的,他们之间并没有相互影响。这种向前发展在英国物理学家以前的研究工作中已经看到。但是普拉托从制作“假盘”中得出的理论似乎超越了他的竞争对手。他建立了一个理论,他的锯齿状(或有缝隙的)硬纸盒不仅可以让一系列动画卡通移动,还可以让视觉运动分解成固定的图像。所以从1833开始,无论是放映还是拍摄都产生了电影的原理。
在维也纳、巴黎、伦敦等地,这些小机器开始脱离物理实验室的范畴,成为孩子们的玩具。波德莱尔在1851中详细描述了这一点,认为这种玩具太贵了,只有有钱人才买得起,后悔不已。英国人Hallner在1834年发明了“Zootrope”,使上述玩具有了新的发展。这种“走马盘”有一系列画在硬纸上的影像,预示着未来电影的雏形。
这些小玩意催生了现代漫画,尤其是奥地利将军冯·乌克提奥斯(von Uquetios),他将耶稣会士基尔舍尔(Kirscher)在1853年创作的幻灯片结合起来,在屏幕上展示了漫画。但是,如果你想创作一部真正的电影,你也必须使用摄影。普拉托曾经在1845说过这句话,但是他因为过度劳累,当时双目失明,无法从事这项研究。事实上,即使当时人们听从了普拉托的建议,也无疑存在无法解决的技术难题。
电影其实就是“快速摄影”的意思。摄影的概念在今天非常流行,但当法国政府在1839年从蒙代·达盖尔(Mundai Daguerre)和尼塞福尔·涅普斯(Nicephore Nieps)的继承人手中买下摄影的专利权,将这一最珍贵的现代发明贡献给世界时,这个概念远未被当时的人们所理解。
1823年,Nieps的第一张照片《餐桌》需要14小时的曝光时间。最初的银盘摄影法只能拍静物和风景,曝光时间要30多分钟,直到1839。但人们并不奇怪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因为摄影仍然被视为一种新的绘画方法,即根据文艺复兴开始以来画家使用的暗室来固定图像的化学方法。
1840后曝光时间缩减至20分钟,首次拍摄到化妆模特的pose。这些模特一动不动地站在阳光下,汗流浃背,眼睛被太阳晒得睁不开。很快,摄影时间只需要一两分钟。但是为了通过玻璃母版打印很多照片,还需要用湿墨吗?嘿,还有这种湿的?直到1851才被广泛使用。这时候曝光时间缩短到只有几秒钟,摄影这种新兴的手工业很快就成了上万人的职业。
自1851年以来,在摄影家工作室(克罗伊戴、杜博斯、阿彻、惠特斯通、范哈姆和西根等)成功拍摄了第一批“动的照片”。).由于法拉第轮和其他工具的复杂性,这些摄影师和研究人员无法在一秒钟内拍摄一个动作的十几个手势,因此他们必须连续拍摄。比如一个人放下手臂,先拍举起手的手势,然后把胶卷重新装入相机,再拍把手放下一点的手势,这样一个一个拍,直到手完全放下。虽然这种方法远非完美,但它使杜蒙、柯克,尤其是杜克·杜傲龙等人预言了电影的未来用途和一些技术方法(如早在1870的“慢速摄影”、“快速摄影”、“天文胶片摄影”)。立体投影早在电影发明之前就出现了。在1868中,亨利·达尔梅达用红色和绿色的光反复将画面投射到屏幕上。观众可以通过红绿镜头将两幅画面混合成黑白立体图像。这种方法在未来将被称为“立体浮雕”,它曾被路易斯·琉米爱尔和美国米高梅公司用于放映1935左右的短片。
“双色立体投影”的缺点是人看不到颜色,所以(特别是在德国)有人用两个无色的Polarlides代替原来的红绿镜片,使光线从左边或右边偏离分散。
到1950,这种方法开始走出实验室,在意大利、匈牙利、英国公开演出。
1952 165438+10月纽约,雅趣阿博莱展示了一部立体电影《魔鬼博韦纳》,广告中使用了这样醒目的字眼:“狮子爬上你的膝盖”“请观看爱情的立体表演”。这部关于野生动物的冒险电影是在南非低成本拍摄的,它非常成功,以至于好莱坞公司竞相用三维电影拍摄恐怖片(如《蜡像面具人》)和表现珍妮·罗素或丽塔·海华斯色调的电影(如《法国航线》和《赛迪·汤姆森小姐》)。而“偏光片公司”租用其眼镜收取高额费用,犹如杀鸡取卵,观众对这类影片越来越厌倦,因为这类立体影片最多只能表现出演员在景深镜头中的一些活动,或者通过镜头的移动产生一些立体效果。到1954年底,好莱坞放弃了立体电影,而在苏联,伊万诺夫发明的立体电影仍然在一些大城市上映,吸引的观众有限。
“星尼亚拉马”宽银幕电影与立体电影同时出现在纽约,但其受欢迎程度要持久得多。这部电影的发明者弗雷德·沃勒(死于1954年)在放映时使用了凹面三面银幕和立体声,就像阿贝尔·冈斯和机械教师布里鲁在1927年和1935年两次在巴黎放映拿破仑时使用的方法一样。华特·迪士尼在几个美国城市放映了他的电影《幻想曲》。
同时使用三个音带和三个扬声器产生立体声效果。
3台投影仪,一个300平米的凹型三面屏,6条声带,近20个喇叭,用于《星尼喇嘛》的宽银幕电影。它在纽约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观众应该提前几个月在电影院预定座位。
经过十年的盈利运营,到1962年底,全球共有140家“星尼亚拉马”影院,放映由迈克·托德、莫琳·库珀和路易·德·罗切蒙特拍摄的90部电影。这些电影在当时并不是故事片,而是旅行纪录片,引导观众漫游世界五大洲。当交通工具(火车、飞机、汽车、直升机、观光火车等)时。)都是迎面飞来,它能产生惊人的效果。
哈扎尔·里维斯创造的立体声大大增强了这种立体声效果。
1962之后,凹面三面屏简化为大屏幕,上面只放映70 mm的胶片。“星尼亚拉马”宽银幕电影开始被用来放映故事片,但在这些故事片的几次商业失败后,观看此类电影的人数明显下降。
根据“明星尼娅喇嘛”的宽银幕电影改编,银幕电影由华特·迪士尼资助。这种电影要求观众站在一个有11个孔的圆形屏幕中央。通过这些小孔投射11张16 mm的胶片,使画面投射在360度圆周的屏幕上。观众可以四处看看,但很快就会像巡回演出的演员一样被这种表演搞得筋疲力尽,半个小时以上的放映很难继续,所以至今还没有人为这种电影拍专题片。
“星尼亚拉马”宽银幕电影的积极倡导者之一迈克·托德(Mike Todd)以其惊人的宣传能力,大力推广一种被称为“托德-a . o .”(a . o .是美国光学公司的简称)的宽银幕电影放映方式。这种方法是用一张70 mm的胶片在投影仪中水平铺开,将图像投射到几个巨大的屏幕上,这些屏幕比标准胶片大十倍。1958在他死于空难之前,这位经营有方的制片人在托德放映的两部故事片里赚了一笔——a . o . Method。这两部故事片中的一部是弗莱德·齐纳曼导演的轻歌剧《俄克拉何马》,另一部故事片是《八十天环游世界》,特别成功。这是一部带有天真幻想的大场景电影,按照儒勒·凡尔纳的说法。截至1958年底,全球已有200家影院安装了放映Todd-A.O .电影的设备。此外,出于普及放映的目的,Todd-A.O .胶片被转换为35mm标准胶片。同样,有人已经开始用“Vistavision”做实验,它也是用一个35 mm的胶片在投影仪的水平方向展开。胶片的画幅尺寸为35×35 mm,对于使用莱卡相机的摄影师来说比较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