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云计算专利
云计算是通过网络组织和灵活调用各种ICT信息资源,将原本分散的ICT资源集中起来,实现大规模计算,使IT资源逐渐成为像水电、煤炭一样的公共基础设施的信息处理方式。网格计算和IT基础设施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IT成本节约。物联网是互联网应用的进一步拓展,其最终目标是在全社会实现物的连接、信息的沟通和使用的交换。
云计算根据部署方式的不同分为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根据云服务提供的资源类型不同,云计算服务模式可以分为三类:软件即服务(S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
2018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分析与预测
目前,全球云服务正处于快速发展期。2012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已经超过1000亿元。2014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达到15544亿元,同比增长16.8%。到2016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突破2000亿元,达到2218亿元,同比增长25.5%。截至2017年底,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已达2628亿元。随着企业逐渐倾向于追求数字化商业战略,传统IT服务正在向云服务转变,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长。预计2018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将超过3000亿元。
2012-2018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统计及增长预测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编制。
预计2020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将超过6543.8+0300亿元。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前景及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在公有云市场方面,自2014年以来,中国公有云市场高速发展,市场规模从2014年到2017年增长了4倍多,年复合增长率为,随着云计算行业垂直行业的深入,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将保持高速增长。
在私有云市场,私有云是专为客户使用而构建的,因此可以提供对数据、安全性和服务质量的最有效控制。通过搭建私有云计算平台,企业可以根据各种业务应用系统的特点,综合调整资源的分配。2017年,中国私有云市场规模达到429.8亿元,同比增长23.4%。随着安全性、可靠性和成熟度的完善,私有云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长。预计2020年中国私有云市场规模将达到770亿元。
2014-2020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统计及增长预测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编制。
2018年中国云计算软件产业专利申请量分析与预测
自2009年以来,中国云计算软件行业专利申请量一直呈上升趋势,2016年达到峰值,申请量为2822件。截至2017年底,中国云计算软件产业专利申请量达到2266件。预计2018年中国云计算软件行业专利申请量将下降到639件。
2009-2018中国云计算软件产业专利申请量统计与预测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编制。
中国云计算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云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基础设施。“中国云”出海,使数据和信息更好的互联互通,更重要的价值是用云平台支撑更多的企业发展。在现实中,“中国云”扮演着“一手撑两家”的角色,既能帮助中国企业更好地走出国门,也能帮助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从而实现数字经济的时空压缩能力。
比如使用云计算可以大大节省成本和时间,让企业快速开展海外业务,业务落地时间从之前的一个月缩短到现在的分钟级别。在过去的10年里,由于云计算的出现,创业公司的整体门槛大大降低。DJI科技、字节跳动等企业的海外业务拓展,中国互联网经济模式的走出去,都与“中国云”的全球布局密切相关。
与单纯卖手机、家电等实物不同,云计算涉及数据整合和安全,走出去面临更复杂的挑战。管理百万级服务器,既需要大规模的运维能力,也需要全球化的运营能力;面对世界各国不同的国情和文化,我们既要有“全球化”的格局,也要有“本土化”的眼光。事实上,要克服这些挑战,拓展全球市场,最重要的是以“中国云”赢得信任,为当地发展创造价值。
对于“中国云”而言,无论是开拓国际市场还是深耕国内市场,其核心竞争力仍然是坚持自主创新,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持续提供高效的数字化服务,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回过头来看,中国的大数据和云计算主要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驱动和手机APP模式的推广。展望未来5-10年,中国大数据和云计算将结合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从消费端走向生产端和供给端,通过“工业大脑”、“农业大脑”、“城市大脑”等数字化服务,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和供给质量,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制造。
事实上,云计算是人工智能在各行业大规模应用的桥梁,通过云计算提高生产效率也打开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有一个直观的案例:某石化企业,通过对锅炉上百个参数的分析和工业智能的应用,云计算可以在不增加物理设备的情况下,实现分钟级的精确参数控制,从而降低能耗4%。这种降低能耗的模式可以逐步推广到全国300多万台各类锅炉。这不仅降低了单位GDP的能耗,也有助于实现绿色发展。可以合理预期,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人工智能将是未来的基础服务,将对未来的物理世界和生产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我们正处于互联网技术发展和新工业革命的历史交汇点。把握历史交汇的机遇,需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产生与未来发展趋势相匹配的“思维突变”和“模式突变”。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云”的蓬勃发展,不仅能以创新助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更能推动中国抓住未来的机遇和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