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长青的创作

关于创作。创作是对生命积累的本性的表达,是一种告白,是生命的激情生成,是一种冲动,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是与自然的拥抱,是一座流动的山,是灵魂之间的对话。总之,创作是人的主观思想和客观生活的完美结合,我认为书法创作尤其如此。创作有几个关键词。一个是强调意识形态。好像我们只是在写一首古诗,好像没有思想。我是照着它写的,但如果有好的作品,它一定是有思想的。它需要创作者的想法和作者在创作时的认真思考,而不是随随便便。绝对是考虑周到。然后是艺术性。从不同的审美来看,这两种性别也是观赏性的,应该是这三种性质。思想内容是关键,也是核心。艺术性是书法的本质,思想性是书法的灵魂。艺术素质不受国界限制,思想素质不受时代限制。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如果失去了意识形态,就相当于失去了灵魂,艺术性只是华丽的肉体。

我们之所以读唐诗宋词百读不厌,是因为书法艺术传承了几千年。意识形态和国籍也有关系。也就是说,越是民族性,越是世界性。这种艺术,能够代表你的民族文化和精神水平,是世界性的艺术..书法艺术就是这样,应该说是我们最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艺术形式,承载了我们民族五千年的思想文化和感情。书法有思想,生动,有内涵。任何一部书法经典,尤其是一部传世佳作,永远是思想、内容、情感、创作的完美结合,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苏东坡的《寒食帖》。这些名帖的背后,是一种惊心动魄的情感,或者说是一种真实的解读和典故。每个人都有这种经历。创作就是你在想什么,怎么写,写什么,写什么。王羲之的《兰亭序》,他肯定不是要去看展览,他只是记录了一个事件,只是一个活动,一个地方的民俗,想表达这个。《祭侄》不是出版作品集,而是带着感情创作和写作。所以思想感情是书法作品的灵魂,这是其一。第二,继承与创新。传承是关键,尤其是书法的创作。胡总书记在第八次全国文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继承和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两个重要车轮,世界著名文学大师从古到今流传下来的作品,都是善于继承、勇于创新的结果。不朽的文学经典,往往不仅渗透着历史积淀的经验和哲理,更蕴含着时代孕育的理想和精神;它既延续了传统艺术的特点和优势,又创造了新颖生动的内容和形式。不善于继承,没有创新的基础;不善于创新,缺乏传承的活力。基于继承的创新往往是最好的继承。胡总书记高度概括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书法艺术更是如此。如果不按照老祖宗总结的方法传承,就会偏离正确的运行轨道,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书法。没有传承,创新从何开始?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绝不是任意的创造和发挥,事实并非如此。所以这种继承和创新非常重要。

我们现在的王洪先生发明的“三米格草书书法字帖”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贡献。他根据连笔草书的特点,提出草书的欣赏、研究和临写应以行为单位理论为基础,打破了以单字为单位研究草书的规则,以“三米字格线定位法”的发明专利诠释草书经典,受到草书爱好者的热捧。我的一个朋友,在谈到《典章狂草》的艺术特色时,形象地描述道:狂草突破了曹彰和曹金的固有束缚,整体的格式使书法线条自由驰骋,产生了其炫目动感的效果。大胆使用后产生了“忽啸三五声,满墙千言。”“墨柱奔涌,满屋人声”的艺术魅力。也就是说,张旭、怀素的草书,用的是连笔的楷书,或者说是人物的变形、大小、不规则、夸张,都改变和突破了曹彰的形式,能感受到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并且第一次把书法扩展成了一种高雅的表演艺术,他们的书法是动态的、艺术的,就像音乐一样,有节奏感。书法练习有什么促进作用?那就是“师法自然,师法自然”的哲学高度。从单一的师法传统到师法自然的高度,抽象的线条变成了具象的媒介,使人享受绘画之美,产生了“卧虎藏龙,登高如山,控如泉涌”的艺术联想;引起了“怪石奔秋溪,寒藤顾航曲。近水楼台先得月,字字怕成龙。音乐的旋律,音乐的激情,绘画的趣味,舞蹈的节奏,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由此引发了笔法、水墨画、结构、布局的一系列变化。笔法、水墨画、结构、布局只是几个元素,找到了浪漫与现实的最佳结合点。张旭、怀素不仅有扎实的正字功底,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张志、二王草书的内涵,既张扬了传统精神,又拓宽了自己的想象空间。张旭、二王、怀素、黄庭坚对自己、对世界、对民族都是清白的,他们的艺术就像一首优美的黄河大合唱。洪湖水,拍打着海浪,在激烈而温暖的细雨中表现着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奇变的丝线欣赏着他们温柔的摆动,笔墨随着他们深情的笔墨涌动。虽然时光飞逝千年,但他们的精神光辉依然飞扬旋转,是国宝,是智慧的象征,是人类走向文明和谐的无尽宝藏。有些人写草书,与我们古人相比,我们有时真的会感到内疚。我们结构松散,心手不对口,手足无措。我们只求形式,不求精神,台词飘来飘去,却不知道为什么。我们站在一根树枝上,自我欣赏,却不懂“练一千曲而后知友,观一千剑而后知器”的道理。艺术是自由的抒情诗,她纯洁无私,她充满跌宕起伏,大悲大喜,她充满无限矛盾和精神曲折。只有有了这种体验,她才能达到“为世界疯狂,真醉”的境界。超越时代的艺术经典,不带任何政治色彩,她应该与名利无关。张旭和怀素的草书是一场革命。这样一种感受,一种体验,我们在创作中还有一点,把握阅读和创作的关系很重要,阅读是关键。也就是说,我们的创造不是随机的。也有学者和评论家说过,书法是写出来的,但不完全是写出来的。它是通过学习培养出来的。没有良好的学习和知识积累,这样的书法也是苍白无力的。所以向古人学习书法才是正道,书法来源于传统。

另一个是提升我们的中国文化。书法靠练,靠阅帖,国学的养成也靠练,靠阅帖。一个有成就、有贡献的书法家,往往是知识渊博的学者、文学家或政治家,也就是说,他在国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我们的启功先生,我们的沈鹏先生,欧阳钟石先生都是这样。他们不仅仅是作家,还是教授和诗人。我的意思是,我们要想创作出好的作品,成为书法大师,就要增强自己的修养,或者说要有一定的志向,对民族、对集体的志向,要把目标定得高,这个要看规律。如果目标定得低,认为写到省书协的级别就够了,弄个会员,在这个地方稍微有点名气,那就很难上升到国家级了。如果你志存高远,你就会努力工作。那真的不一样。

另外,我说我们要有雄心壮志。在古代,我们都用毛笔写字,我们掌握了毛笔的用法。不代表那些人有。很多人写的很好,为什么不出名呢?因为很多人没身份没地位没名气,书法也传承不下去。再好的文笔,都在山沟里。本地人觉得他是秀才,他是君子,他在本地,跳不出来。所以我们是一样的。我们的一些公务员和一些党政领导热爱书法,这符合书法创作的艺术规律。因为这些人有素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修养是不一样的。毛主席是伟大的领袖、政治家、哲学家、军事家、书法家和诗人。书法是形而上的、哲学的,所以书法家的身份和毛主席的政治影响力是相称的,是文化的、上层的、人民的书法,是老百姓的最爱。不仅书法水平最高,而且是较低的巴丽人。在春天和下雪的时候,下巴丽的人们。所有受我们中国文化影响的人都对书法有着特殊的感情,所以我们对书法创作有着不同的理解,或者说我们的书籍创作中有哪些现象?我书协研究室主任刘恒先生对当代书法创作和书籍创作中的一些现象进行了总结。他说,当今书法界之所以有各种流派和追求,根本原因是每个人对书法的理解和态度不同。比如,很多人把书法视为一门独立的、纯粹的视觉艺术,希望书法作品具有绘画、雕塑一样的特点和效果,所以在实践中力求“创造”的感觉和效果;有些人喜爱各种新潮的艺术理论和“现代艺术”现象,认为书法也应该加入其中,从而对现实社会有更直接的干预和影响;有些人甚至从现实利益的角度出发,把书法作为一种名称或手段,制造各种花哨的名称派别来吸引眼球;当然,也有人只是把书法当成一种技能,沉迷于对过去一些法度的模仿体验...各种不同的理解和态度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必然会形成不同的风格。应该相信,各种追求实践都有成功的可能,因为艺术风格应该是丰富多样的,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或约束。尤其是在多元化、不信权威的今天,书法艺术通过多元化的理解追求和风格实现了自身的发展。这是当代书界创作中的一些不同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