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七、令人惊叹的巧妙设计!!揭开胡夫金字塔运输坡道之谜

(本文已揭开金字塔运输坡道之谜,以及与坡道之谜相关的5个谜团,如大回廊之谜、扫描金字塔团队新发现的两个“神秘空间”之谜、北入口倒V型结构之谜、金字塔四边中心线上留下凹痕之谜、安装流石之谜)。

在设计和建造金字塔的过程中,胡夫和他的建设者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将230多万块石头和重达60吨的巨石提升到所需高度。

按照一般的科学知识,在当时的工程技术条件下,古埃及人只能通过修建坡道通道将石头抬到金字塔上。

所以到目前为止,金字塔建造模式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匝道的研究上。研究这种金字塔坡道结构形式的理论也很多,争议也很大。有代表性的有三个;(1)直坡道理论,(2)围绕金字塔外坡的螺旋坡道理论,(3)法国建筑师乔恩?皮埃尔?乌丹先生的内螺旋坡通道理论。

然而,这些理论都有严重的缺陷,并没有得到学术界的一致认可。

但一个金字塔斜坡理论要想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必须满足以下三个必要条件。

目前各种匝道理论都不能同时满足这三个必要条件,说明这些理论都不成立。此外,在金字塔周围没有发现斜坡的痕迹。“无痕”意味着你想象中的坡道很可能根本不存在。

在埃及的弧形金字塔、红色金字塔和吉萨的三座金字塔上都没有发现坡道的痕迹。只有在一些小金字塔的底部,发现了简单而低矮的小坡道遗迹。这些遗迹的路面宽度也表明它们的高度停留在底部,没有向上发展。

这一切都说明,金字塔建造者从来没有像大家想象的那样,建造一条工程量巨大的大型坡道通道。

那么金字塔建造者使用了什么样的坡道呢?

事实上,金字塔的特殊结构早就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棱锥的光滑外表面可以是理想的斜坡通道。这应该是古埃及人通过长期的建设经验总结出来的一种非常简单高效的坡道运输方式。

长期以来,在研究金字塔坡道时,我们的思维被一个所谓的极限角所误导,即“坡道的坡度不得超过8”。这个角度极限只建立在人在斜坡上拉的前提下。

如果牵拉者在金字塔的水平施工台上,用绳子拉着金字塔外包层斜面上的带石头的木橇,52°的坡度不是问题。在水平面上拉,可以最大化人拉的劳动效率。只要拉力比木制雪橇与石头的滑动力和摩擦力更合理,就可以把石头拉到金字塔上。

基于对胡夫金字塔内部和外部结构以及外露石块大小的分析和推测,胡夫金字塔的建造者根据不同的高度和石块的大小建造了三种不同类型的专用运输坡道。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这些运输坡道的建设并没有增加金字塔的工程量。

这三类坡道通道中的两类坡道在完成任务后被清理消失。然而,金字塔中为巨石预留的运输坡道仍然几乎完好无损。

第一种形式是“底坡”;这是一个简单的低坡道,坡度约为8°。最下面的坡道是在建第二层的时候用一些碎石和沙子修建的。

从金字塔的第二层开始,石头由木制滑道通过这些坡道运输,每升高一层石头,坡道就相应升高和加长。这条底层坡道可能修到第7层和第8层,运送大约15%的石头总数。

原因是金字塔底部的这几层石头比较大,用低坡度运输比较省力高效。而且修建到这个高度的匝道土方量并不多。这种低坡道的遗迹经常可以在埃及其他较小的建筑遗迹上看到。

建在金字塔北侧入口处的坡道,要建到17米左右的高度。原因是这里曾经有一条通往金字塔内部的通道,需要通过这条坡道将大石块运送到这条通道。

在第二种形式的运输通道用于运输石头后,这些底部坡道被清理。很可能是被送到金字塔里,填补碎石石块的空隙,不留痕迹。

第二种形式是“外斜滑道”;这是一种利用金字塔本身外层坡度的斜坡滑道。也就是说,在金字塔外壁建造白色包络石的斜面时,用特殊形状的包络石在外壁的斜面上建造一种金字塔外的斜坡滑坡道。假设的结构形式如图所示。

这种坡道垂直于金字塔的底线,由一个来回运送装载石块的木橇和两侧突出的台阶状石块的中间滑行坡道组成。为了防止磨损留下的凹槽低于周围的斜面,中间滑动斜面的斜面可以略高于金字塔外层的斜面。两侧台阶石是将滑道两侧外侧石头的外侧面加工成台阶而成的异形石。

每块台阶石上都有2或3个台阶从金字塔的斜面上突起。这些阶梯石上下相连,逐渐向上延伸,最后形成一个通往金字塔顶端的“梯子”,成为工人上下金字塔的通道。同时还在装载石块的木橇两侧起到导向槽和挡土的作用,还可以在其上进行其他施工和运输工作。

有理由推测,至少有四个这样的“外斜滑道”,分布在金字塔四个斜面的中心线上,一直延伸到塔顶,同时还打造了八个“天梯”。

这种石头的尺寸比其他外部的石头略长,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可以看到金字塔四个斜面的中心线上有凹痕的原因。

当金字塔建到塔顶时,外斜滑道上的台阶石还可以作为脚手架的固定石,为安放最后一块金字塔盖顶石提供工作平台。巨大的压顶“冲石”要通过北面的外斜滑道拉到塔顶(牵引方法后续文章会介绍)。

塔顶的冲石安装完成后,这些脚手架和其他附属物被一一拆除。同时从上至下逐层去除台阶石凸出斜面的台阶和滑道,并打磨与周围石头的斜面形成一个平面,消除痕迹。

所以我们在哈夫拉金字塔顶部的外包层石头的斜面和弯曲金字塔的外表面都找不到这些痕迹。类似于这种踏步石的施工方法,应该也适用于“几帧皮换角”的固定(连载第五部提到)。

这里通过简单的物理知识,进行受力分析和计算,论证这一推论的合理性;

从上面的公式可以得出结论,要拉动装载2.5吨石块的木雪橇,最大拉力需要超过22KN才能从静止状态沿52°的外斜坡道向上移动。

对于常年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古埃及人来说,一般人在水平的石头路面上施加500N的牵引力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所以40多个人就能拉,50个人就能轻松把石头拉上坡。

用于建造胡夫金字塔的230万块石头的平均垂直运输高度为36.6米;采用这种外斜滑道,石头在外斜滑道上的平均转移距离只有46.6米。如果采用其他方式修建大型坡道,虽然拉石的工人可能减少一半,但拉石所需的平均距离将达到500米以上,是采用外侧坡道的10倍以上。

也就是说,在不考虑修建大型坡道的工程量的情况下,综合劳动效率已经提高了3-4倍,只需要300人就足以轻松完成搬运石块的工作。

根据合理的推测,这种交通方式可以分为塔上和塔下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塔夏采石场运输队完成。该段运输队有10队,每队20人以上。负责用木橇将开采出来的石料从采石场运送到金字塔脚下的外斜滑道,将从金字塔施工层面上的拖拉组降下的绳索系在木橇上,然后将从塔上降下的空木橇拉回采石场。

他们的平均运距在500米左右,往返1000米。假设拖航速度设为3km/ h,返回速度为5km/ h,则完成一次运输所需时间约为15分钟,10队运输,完全可以达到1分30秒运输一个2.5吨重石头的运输能力。

换句话说,这个团队平均每天工作10小时,理论上可以运输400块石头。远高于每天350元的最低标准要求。

古埃及文献中记载的一句古埃及象形文字被解释为“采石场的人不能去金字塔”。“采石场运输队只负责从采石场运输到金字塔脚下,不负责运输到金字塔顶端”,这是对古埃及象形文字描述记录的又一个误解吗?

第二阶段:由运输队在铁塔施工层面完成。这个团队有五个拖队,每个拖队20人左右。在施工层面上,三个小组(50-60人)合作在其施工台上拖动金字塔脚下带石头的木雪橇绳,沿外侧斜滑道拉到金字塔施工层面上。

然后用其中一个小队沿着墙壁通道运送到相应的位置。其他人按原路把最后一个空木雪橇送回塔底,然后三组配合拉新的石头。如此反复拉起,依次运输,始终保持三组完成向上拖动。

建造这种外斜滑道的技术要求不高,施工方法也比较简单。更重要的是,这种形式的斜坡不会增加工作量。平均每层、每条通道需要4块经过特殊处理的石头,4条通道有209层。只需要3344块经过特殊处理的石头,占整个金字塔不到5%。

第三种形式是巨石专用坡道:胡夫在修建国王陵墓时使用了许多花岗岩巨石,最大的巨石重达60多吨。如何运输这些巨大的石头是金字塔建造过程中最大的问题。这么重的巨石,靠“外斜滑道”运不过来。

专用于巨石的通道是古埃及人专门为运输这些巨石而设计建造的。这条巨石专用通道在金字塔内至今基本完好。这条巨石专用的通道就是著名的大金字塔走廊。

几年前,震惊前辈的“扫描金字塔”团队利用μ子探测技术探测到的大回廊上方的“神秘大空间”,很可能是隐藏在金字塔中的巨石的另一条特殊通道。

(一)神秘的大修道院:

这个大回廊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建筑,建在通往国王坟墓的上升通道上。大回廊长47.85米,高8.5米。大回廊通道的底坡道是上行隧道的向上延伸,长度为46.38+02米。两侧有高0.52米、宽0.52米的倾斜石台,一直延伸到王墓入口前的水平平台。

两墙之间的宽度为2.12m,两墙的高度为1.6m..它的顶部是一个7层倒梯形重叠拱顶结构,每层比下一层高7.7厘米,上面的天花板宽度为1.05米。两侧石台内侧有26个长0.52米、宽0.14米、深0.18米的对称等距坑,相邻坑壁上也凿有垂直于水平面的凹槽,但均被石灰岩堵塞。

长期以来,一般认为大回廊的建造目的是连接王陵的通道,并预先放置密封石,以密封上升隧道的入口。然而,对其结构仍有一些疑问。

1,以上两个用途,大回廊的结构尺寸太大,太宏伟,附加结构复杂。如果只是为了放置堵石,两边倾斜台面的宽度足够了,也可以减少2到3个重叠层。

2.大回廊东西两侧的第三重叠层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拓印,从下端到上端贯穿整个回廊。这些痕迹表明,在大回廊里,有比石灰石更硬的东西在斜坡上平行移动时被摩擦过。

而且从痕迹可以看出,这个物体是从下端进入,没有挡住大回廊的上下两端,从上端穿过整个大回廊隧道出去的。同时从痕迹可以判断这是在非常巨大且稳定的力量下用力摩擦留下的两个深深的痕迹。

国王墓由比石灰岩还要坚硬的花岗岩巨石砌成,其宽度为1.59米,这里的通道宽度为1.66米,刚好够通过。因此,可以合理推测,这个痕迹应该是这些花岗岩巨石在拔起的过程中出现偏差,或者巨石上用于锚固绳索的突起物发生摩擦而留下的痕迹。

这是花岗岩巨石被运送到大回廊的最直接有力的证据。由此可见,建造如此宏大的回廊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运输用于建造国王陵墓的巨大石块,在金字塔中建造了这种低角度的特殊坡道,可以穿过宽2米、水平长7米的大型三角形木滑道,以运输用于建造国王陵墓的巨大石块。

对于大回廊成为巨大的石头运输通道的可能性,曾提出内部螺旋斜坡通道理论的法国建筑师乔恩说。皮埃尔?乌丹先生曾经提出过类似的理论,提出走廊上可能曾经有一个20多吨巨石的木质雪橇,并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验得到了验证。但他的理论仅局限于这样的假设,即它是作为配重装置在吊起巨石时的上下移动空间而设计建造的。

通过以上基于大回廊的结构特征和痕迹的分析和推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大回廊的设计主要是针对防盗设施和巨石的运输通道。它充分考虑到了:

(1)通过机构预先设定上行隧道封堵堵头的空间和下放堵头的结构要求,

(2)用于运输巨石的雪橇的大空间和结构要求,

(3)需要从两边倾斜的桌面搭起一条木质通道,运送事先封好石块后的法老遗体和随葬品。

大回廊的结构尺寸基本满足以上要求,而且刚刚好,非常精准。它体现了胡夫金字塔设计者高超而令人钦佩的设计能力。

为了通过走廊运输石头,需要从塔的外部到走廊的底部建造一个临时运输走廊。在金字塔的横截面结构图上,皇后墓的天花板和走廊的下端连成一条直线,然后可以连接到金字塔北面的入口。这条线的斜率大约是8度。

据推测,在早期,这条由古埃及人修建的通道被用来运输4-5吨石灰石和30多吨天花板巨石,用于建造女王墓。皇后墓建好后,大回廊也建好了。随着金字塔的建造水平和大型回廊建筑的兴起,这个临时通道变成了V型缺口。

此时,大回廊的下端始终敞开,通过一条临时运输通道与金字塔北侧的底部坡道相连,形成了一条从金字塔外到国王墓施工现场的直达运输坡道。

通过这条通道,运送了建造大回廊的石灰岩、建造墓室石墙的花岗岩、放置在国王墓室中的花岗岩石棺、密封国王墓室入口的悬挂密封石、提前密封上升通道的密封石。

之后大回廊的上下两端用石灰石细石用重叠法封堵,再将金字塔北侧的V型缝隙逐层填平。

(2)新探测到的“神秘空间”和金字塔入口处倒V型三角形巨石拱门之谜;

2017 165438+10月2日,由日本和法国科学家组成的“扫描金字塔”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公布了震惊埃及考古界的重大发现。宣布使用宇宙射线成像技术,与众不同?子探测器探索胡夫金字塔,并在胡夫金字塔中发现两个空心结构。

一个巨大的中空结构位于胡夫金字塔深处大走廊的上部,离金字塔底部有50到70米高,长度至少有30米。结构似乎与大走廊一致。

另一个就在胡夫金字塔入口处的倒V形巨石后面,距离金字塔底部17m到23m高。高1至3m,宽1至2m,离金字塔表面0.7至2m,看起来像一条走廊。

那么这两个已经被现代科技证明的神秘空间的存在和金字塔的建造方式有没有关联呢?

本文在已知信息的基础上,对这两个神秘空间的存在与金字塔建造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并做出了合理的推论,说明了它们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正如上面在介绍大回廊之谜时提到的,建造国王陵墓的花岗岩巨石是通过大回廊的运输坡道运上来的。我们知道,国王墓上方的减压室结构使用了63块花岗岩巨石,上面的倒V形三角形减压天花板使用了22块巨石斜屋顶的单层板。

参考金字塔北入口的倒“V”形三角形天花板结构,跨度3米,有两层巨石斜屋顶梁板。

那么作为金字塔的核心结构,在跨度超过5.23米的王墓减压结构体系中,最关键的部分就是采用了至少两层的巨石斜顶梁板结构。

这就要求在王墓天花板封顶之前,数量必须达到107,每块重达40-60吨的巨石必须运到48.8米以上的相应高度,并逐层放置。

因此,需要在王墓南墙上修建一条垂直高度20余米、坡长40余米的延伸坡道。还需要修建至少6个与每个减压室相同高度的梯田和三角形棚顶,可用于提前放置107漂石,并在相同高度放置砌筑用漂石。

巨石全部送上来后拆除坡道,然后将石棺放入墓室,在墓室北侧搭建石墙结构,放置所有封石,给墓室加盖,再将巨石逐层拉回墓室顶部,搭建减压室和棚顶。

这种方案使得整个工程异常复杂,对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水平的要求非常高,需要进行非常复杂的工程勘察和施工,大大提高了工程的难度,工程量也急剧增加,会极大地影响工程进度。

但是,如果开辟一条类似于大回廊的巨石运输坡道,达到减压舱的天花板高度,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就会容易得多。整个减压室施工工程可以随着孤石专用通道的延伸按计划继续逐层进行,施工测量和施工管理也会变得相对简单。

这也是需要另建一条巨石专用通道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而且这次发现的“神秘大空间”距离地面约70米,与减压舱上方的三角形倾斜天花板石高度一致。

根据这些因素,可以大胆合理地推测,大回廊上的“神秘通道”很可能是另一条专用于巨石的通道,而且是一个结构类似于大回廊的倾斜空间,是大回廊斜坡上运输通道的翻版。

这条通道应该是在填补V型缺口的同时,与金字塔北侧外石的斜面一起建造的。它已经建到了国王墓上方三角形坡屋顶的天花板高度。国王墓天花板上方减压室和三角形倾斜天花板的石梁所用的花岗岩巨石,应该就是通过这条“神秘空间”通道运送的。

这条通道的倾角在26° ~ 28°之间,长度可达110米。下端在原V型缺口的底部,在金字塔入口处倒V型三角拱顶下的巨大密封石后面,是本次勘探行动中发现的又一个“神秘小空间”。

金字塔北面入口处的倒“V”字形双层双坡三角形结构,一直是个令人费解的地方。看它暴露的结构可以发现,金字塔的下降通道入口明显暴露在巨大的阻挡石块下,不可能是为了防盗伪装而建的。

而修建防护结构是为了保护下行隧道入口不坍塌的说法更是站不住脚,因为宽度只有1.05米的隧道只需要较厚的石过梁来承受其上的压力。

金字塔中80米长的城墙都覆盖着水平的石梁。所以这种结构与保护隧道入口无关,应该有其他特殊用途。这一次,探测结果为解开这个谜团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线索。

这种结构与大金字塔女王墓的天花板结构非常相似,旨在分散其上的压力,以保护巨石背后的“神秘小空间”。

支撑这些顶石的两侧石墙之间的宽度在3米左右,比较适合操纵内部搬运巨石的木雪橇。

由此可以推断,巨石背后的“神秘小空间”应该是一条连接“神秘大空间”巨石运输专用通道下端和金字塔外底坡运输通道的小型水平运输隧道。

王墓上的减压室工程完工后,建设者们用石头将这个小小的隧道和“神秘空间”中巨大的石头运输通道的下半部分填满并堵住。上部空间可能会预留一部分作为下面大回廊通道的减压空间。

在封堵小型水平运输隧道时,可能是因为天花板下的高度难以放置较重的石块,留下了一些小空间。

这个推断是基于“扫描金字塔”国际研究团队2017发表的探测结果,是一个非常合理的解释,这也使得巨石专用通道的推断更加完善。

由上可见,金字塔建造过程中建造和利用的三种坡道形式的推论完全符合坡道理论成立的三个必要条件。

这个方法也很科学实用,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是可以实现的。这也与“两万多人用20多年时间完成了金字塔的建造”这一考古结论形成了互补。

古埃及人用他们天才的智慧创造了一种极其巧妙、极其简单有效的建造方法,完全超出了我们所有人的想象。太神奇了!

——————。 ——————。 ——————。

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上述推论很荒谬,尤其是对金字塔建造方法进行过深入研究的专家学者。

这样做的原因是牵引力!

在26°的斜坡上拉60吨的巨石,大约需要400KN的牵引力,按照一个人0.5KN的牵引力计算,至少需要800人。但不可能在金字塔上安排这么多人拉巨石,只能靠牵引装置来实现。但在我们固有的知识中,古埃及是不可能有这样的牵引设施的。

那么古埃及人用的是什么方法呢?他们真的有可以牵引60吨巨石的牵引设备吗?

回答:是的!古埃及曾经有重型牵引设备来牵引巨石。这是金字塔研究史上颠覆以往理论的重大新发现!

在下一集《揭开胡夫金字塔石块搬运之谜》中,将详细介绍这一惊人的新发现。

敬请期待!**

下集预告:

全面彻底地揭开埃及金字塔的永恒之谜:第八部分

这是系列出版以来的第二篇重磅机密文章,也是金字塔之谜中最关键的一个谜。

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