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古诗的主题
鲁迅贡献了他青年时代的古典诗词《爱花四法》的代表作——步乡藏春园主人韵。四法之一,充满了缤纷的情怀和纠结的心,是青年学者惜香惜玉、见物思情的专利。诗曰——鸟啼铃语,梦总缠绵,花闲立盼嫩晴。与蝴蝶共舞,激动得绕着台阶出生。满天都是嫉妒,到时候就会多愁善感。最令人担心的是四檐雨寄秋声。文革时期,人们常把鲁迅的“爱花四法”视为封建糟粕,说他的诗充满了文人的悲观主义,容易压抑广大人民的革命斗志。在我看来,这恰恰表现了少年鲁迅的人性化和人情味,正好与“冷眼旁观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豪迈胸怀相得益彰。
鲁迅对屈原、宋玉的骚体遗作十分喜爱,甚至还写过一首骚体诗《祭书神》——酒席繁花似锦,酒香四溢,长夜漫漫。人家吵着要喝醉,谁来推荐你?中国传统文学史上对屈原和宋玉这两位骚体诗人一直有着严重的“抑宋扬屈”倾向,这当然是“路线斗争”的需要。屈原被扣上“爱国”的帽子,淹死了自己。在政治意义上,支持者自然很多。但宋玉的风骚风格绝对不逊于屈原,艺术价值甚至高于屈原。在这方面,鲁迅老师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中国文学史大纲》第四篇中,他对屈原和宋玉两人作了科学而冷静的比较——九辩以古字命名,玉作为一种新的制度被创造出来。他虽然神魂颠倒,不如离骚,却又悲又怨。
在那个四海为家,五洲动荡,雷霆万钧的年代,毛泽东下了命令——鲁迅先生的两句诗“冷眼看千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见人民日报19610+00)。于是给鲁迅留下了一个看似直奔精神法庭的“千夫指和牛”的形象,手里只有匕首和标枪两个工具,基本上成了“暴力美学”的独特符号,从而完全忽略了鲁迅文学内涵中的渊博学识和艺术审美。
鲁迅的古诗词里一直有一种“非革命”“非战斗”的豪爽力量——狂风暴雨浩荡,花木萧瑟!这是鲁迅在1931写的无题篇章,充满了对人性的崇高理解和沧桑,与革命和战斗无关。1931,他送给日本歌者的七绝——“春江美景犹在,远国人在此行。别看远处歌舞升平,西游是神。”这首小诗一点都没有苦涩挣扎的味道,完全是人之常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