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经砂器的文化内涵

荥经砂器经历了荥经砂锅,以简单的家用器皿为主,发展成为以砂器为载体的工艺产品砂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工艺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砂锅本身的生活用品的价值范围,产品以其古朴、独特逐渐成为民间工艺花园中的一朵奇葩。黎明最早到来的地方。

古城村可能是荥经黎明最早来的地方。天刚蒙蒙亮,108国道旁,门一扇接着一扇吱嘎作响。当地人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店里的陶砂锅搬到国道上,一块一块地铺好。放眼望去,一片漆黑,绵延约1公里。太壮观了。搬完砂锅后回屋梳洗似乎成了村民的习惯。

早上八点半,胡克忠已经在二窑烧兰草盆了。车间中间,一个直径约1.5米的山洞,上面盖着木板,坑里堆满了碎煤。一根5米长的铁管挂着用细铁丝绑着的窑盖,鼓风机飕飕作响,山洞里顿时冒出一团团热气。

40岁的胡克忠,穿着卡其布夹克,戴着帽子,卷着袖口,“呸”地吐出香烟,举起8个陶胚。他的脚搁在木板上,迅速探进洞穴。在释放了八个陶胚之后,他的额头上已经冒出了阵阵汗珠。胡克忠每天要做这个动作几十次,一个窑烧150个陶胚,生意好的时候一天开8个窑。胡克忠说,前几天广州订了几千个兰草盆,这是厂里少有的大单。他每天早上6点来工地,晚上8点多才离开车间。他回到家,腰都站不起来了。

很快,100多盆顺利入洞。胡克忠跑向铁管,在上面吃力地走着。洞穴的盖子慢慢离开地面,在空中徘徊后,准确地落在洞穴上。胡克忠松了一口气,从皱巴巴的口袋里掏出一根烟,靠在墙角点燃。大约一个小时后,山洞里的兰草壶全身都红了。胡克忠把兰草锅钩到另一个坑里,倒上锯末,盖上一层木炭。突然,一股蓝烟腾空而起,那是“上釉”。很多游客到了荥经,总是早早起床,去作坊看第一窑陶器出窑的场景。那时候天还没亮,洞里的每一件陶器都晶莹剔透,比天边的朝阳更红更迷人。

这是荥经108国道旁的一个普通的沙陶作坊,有几间红砖瓦房,上面的石棉瓦已经掀开,昏暗的灯泡白天看起来幽幽的;一排排刚出窑的砂锅和兰草锅整齐地排列在钉着木条的简易架子上,锅盖用铁丝捆着挂在架子上。偌大的窑洞,拴着的狼狗,木架上的成品,昏暗的灯泡,可能就是你对古城和村庄的印象。

陶器可能是文明史上最神奇的创造。早在新石器时代,古人就在制作陶器。因为烧制陶器需要上千度的高温,这也是火发现以来的一次伟大革命。今天,现代人仍然使用陶器,这是一个奇迹。中国古代陶器因土质不同可分为红陶、灰陶、黑陶和硬陶。然而,陶器的发明并不是某个部落的专利。迄今为止,世界上没有一个部落不制作陶器,这已经成为考古学上的一个重要标志。

荥经出土的大量文物对荥经历史的考古研究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土陶作为土陶的前身,不仅对人类文明的发展、炊具的诞生、饮食方式的演变起到了实际作用,而且可以从陶器的种类、类型、制作工艺、产品流通等方面研究当时的历史文化、生活习俗、文化传承和地方风俗,体现出坚实的考古价值。

2004年9月,雅安成功举办茶文化“一会一节”,在荥经岩道挂上了茶具始祖的桂冠,这是荥经茶具始祖李悟的又一发现。终于理顺了烟道和孟定茶叶的历史联姻。

茶道始祖吴理真,原是道士阎。颜道之故里古城坪的砂器是当时颜道之辖区内的主要生活用品,这应该是不争的事实。吴立真在蒙山种茶、采茶,自然需要家乡的茶具。而沙子正好填补了吴丽珍茶具泡茶的空白。

俗话说“好花要种好土,好茶要有好茶具。”乾隆版《荥经县志》沿袭了民间“李白仙人掌质高,香吸鲁通玉液风”的说法。这种香气四溢,吸引鲁通的茶具不就是荥经砂器吗?蒙山在历史上曾经是一条严格的道路。是不是只有茶,没有器皿?我不敢断言这个器皿里全是荥经砂器,但吴立真,一个农民,一个山野的老百姓,买不起中原的器皿,只能就地使用。那严格的沙器不就是首当其冲的吗?所以,是否可以断言茶文化起源于蒙山,茶具文化始于严道?其中发明人应该是吴丽珍。

张国防先生写的《吴丽珍演义》中提到,吴丽珍用严格的黑沙壶熬制茶药,用黑沙壶冲泡蒙顶茶,可谓诚意十足。虽然演义有些小说的味道,但张老师的多次采风寻根都是有合理根据的(见《茶祖吴李珍演义》第三、六章)。而且从中我们得到一个启示:好茶配好器,可以治病防病。这难道不是荥经砂器无腐蚀、无毒、生态有益的有力证明吗?从砂锅到砂器,主要是制造工艺的提升。从土陶本身的改进到产品类型向工艺美术方向发展,专家学者认可了土陶工艺美术的价值,将土陶归入民间工艺美术范畴,基本上达到了* * *的认识。通过参加各种展览,经有关部门同意,制砂机可以评为艺术职称。当地人获得了“省级工艺美术师”、“省级一级民间艺人”、“全国民间艺人”等艺术称号。荥经4人获“中国民间艺人”荣誉。

产品范围从改进自己的砂工艺,如龙砂锅、金鱼砂锅、工艺贴花砂锅、龙凤壶,到制作工艺茶具、花瓶、壁画、艺术人物、动物模型等。

原四川美术学院马可波罗夫妇、美国雕塑家查尔斯等艺术家多次来荥经精心制作沙雕工艺品,其产品在加拿大、美国展出,引起轰动。作品集也在美国出版。

师从马成教授的雅安群艺馆教师段玉龙、柳承志,曾深入荥经沙器产区,精心制作了一批精美的沙器作品,参加各种艺术展览,并在文化艺术报刊上发表,受到好评。

1961,峨眉电影制片厂拍摄《荥经砂锅》新闻纪录片。

1976,荥经砂锅参加广交会工艺美术展。

1977,荥经砂锅参加北京工艺美术产品展。

1982年,荥经砂锅作曲,参加雅安地区文艺演出。

雅安电视台曾拍摄以荥经沙为题材的专题片《黑沙》,获省一等奖、全国三等奖。

1995,西南航空杂志以《荥经砂器充满古风》为题宣传报道荥经砂器。

2003年,中央电视台《寻访世界》栏目通过搜索报道了荥经砂器的古朴风貌。

荥经砂器的起源地六合乡,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渊源赢得了“砂器文化之乡”的美誉。

2011 8月18-19日,荥经县朱氏砂器在100余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第四届雅安国际熊猫电影周雅安特色旅游商品及包装设计大赛商品类唯一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