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发明了五线谱?

五线谱发明之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是用文字来表示声音,或者用简单的符号来表示声音的升降。在声乐中,歌词是中心,简单的符号标在词的旁边或上面。起初,格里高利歌曲的记谱法借用了古希腊“Neum”的记谱法来标记旋律的节奏。这种以“点和线”为符号的原始记谱法当然让教会的牧师们极为不满。它不能记录准确的音程,只能粗略地表达旋律的运动趋势。演唱者不得不用手势来表达一点意思,而更准确的演唱要靠耳朵分析和灵魂理解。遇到连歌手都不熟悉的曲子,谁都没办法。后来,一个不知名的牧师异想天开地在频谱上画了一条线来代表一种固定的声音。这一伟大的创举很快启发了另一位聪明的牧师,他在谱上画了第二条线——从诞生于9世纪末的那页“二线谱”中可以清楚地辨认出,底线是黄色的,代表do音(当时标有ut),顶线是红色的。然后圣阿曼德修道院的修道士胡克巴尔德(840-930)感受到了“线”的魔力,干脆在谱上画了六八条线来表示声音的高低。显然一两行不够,六到八行又太复杂,于是法国著名音乐理论家圭多(995-1050)再次使用了“四线谱”。他把声音的名称在线上、字里行间记录下来,并创造音符来表达名称,使记录复调音乐的乐谱成为可能,这就成了“量化音乐”的记谱法。圭多发明的这种记谱法在14世纪得到更新,最后在15世纪成为完全用黑色标记的五线谱,内部的节拍标记也不断改进,直到十八世纪才最终定型为今天看到的五线谱。

圭多在写《圣约翰颂》的时候还发明了六个固定的卷名,顺序是ut、re、mi、fa、sol、la。16世纪,比利时人威兰特“加了第七音si”。后来因为发音方便的问题,ut改成了do,成为后世看到的七音音阶名称。据说,罗马天主教堂的教堂仪式上使用的乐谱仍然使用圭多的“四线乐谱”和方形Neum符号。由此可见圭多“四行谱”的重大意义及其在西方音乐史上“圣人”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