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变迁理论的具体内容

1.制度变迁中的产权理论是诺斯的一大理论贡献。诺斯认为科斯等人创立的产权理论有助于解释人类历史上交易成本的降低和经济组织形式的更替。产权理论认为,在现有技术、信息成本和未来不确定因素的约束下,在一个充满稀缺性和竞争的世界里,解决问题成本最低的产权形式将是有效率的。竞争将使高效的经济组织形式取代低效的经济组织形式,因此,人类正在努力不断降低交易成本。有效的产权应该是竞争性的或排他性的。为此,必须明确界定产权,这将有助于减少未来的不确定性,从而减少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否则,将导致交易或合同安排的减少。

诺斯认为,产权结构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制度变迁:

首先是依靠产权结构创造一个有效的市场。新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市场的有效性只取决于充分竞争。诺斯研究发现,市场的有效性意味着充分界定和行使产权,这意味着创造一套促进生产率的约束变量。面对信息不完全的市场,产权结构及其行使和确认可以减少或完全消除不确定性。诺斯认为,市场无效率的根本原因是产权结构无效率,所以制度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产权结构的创新。另一方面,技术变革和更有效率市场的扩大最终会导致与原有产权结构的矛盾,从而形成相对无效率的产权结构。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对产权结构进行调整和创新。

第二,依靠产权结构推动技术进步。诺斯认为,技术进步率的提高不仅仅是因为市场规模的扩大,还因为发明者有可能获得更大份额的发明收入。投资新知识和开发新技术的盈利性要求在知识和创新方面建立一定程度的产权。如果缺乏产权,新技术唾手可得,发明的动力就会丧失。虽然发展新技术的社会回报率总是很高,但历史上发展新技术的步伐是缓慢的。问题是“在创新中无法建立系统的产权”。一套鼓励技术变革和提高创新的私人收益率使其接近社会收益率的激励机制就是要明晰创新的产权。商标、版权、商业秘密和专利法都旨在为发明者提供某种程度的专有权。

2.制度变迁中的国家理论。

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也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这使得国家成为经济史研究的核心。诺思虽然在制度变迁理论上没有太大的进展,但在将产权理论与国家理论相结合方面却独树一帜。因为国家不是“中性”的,国家决定产权结构,并最终对引起经济增长、衰退或停滞的产权结构的效率负责。在诺思看来,制度变迁的国家理论不仅要解释造成无效率产权的政治或经济组织的内在活动倾向,还要解释国家本身在历史上的不稳定性,即国家的兴衰。为此,他把自己的国家理论称为“界定和实施产权的国家理论”。

国家理论首先要解释国家的性质。关于国家的性质,政治和历史上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但主要有两种:掠夺(剥削)论和契约论。掠夺性理论认为,国家是某个集团或阶级的代理人,其作用是代表该集团或阶级的利益从其他集团或阶级的成员那里榨取收入。即国家是掠夺或剥削的产物,是统治者掠夺和剥削被统治者的工具。西方的一些社会学家,包括马克思主义者,持这种观点。契约论认为,国家是公民达成契约的结果,它应该为公民服务,国家在其中扮演着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角色。这一理论由来已久,近年来在新古典经济学家的重新诠释下得以复兴。显然,这两种理论都有一定的道理,都可以在历史和现实中得到证明,但都不能涵盖所有的民族形式,所以不全面。从理论推演来看,国家具有掠夺和契约的二重性。因此,诺斯提倡关于国家的“暴力潜能”分配理论。他认为,国家可以被视为在暴力方面具有相对优势的组织。如果暴力的可能性在公民中平均分配,契约国家就会出现;如果分配不平等,就会出现掠夺性(剥削性)国家。

诺斯认为,有一个使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统治者的国家模式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国家用一组被称为“保护”或“正义”的服务来换取收入;第二,为了国民收入最大化,它把选民分成群体,为每个群体设计产权;第三,该国面临着潜在的内部竞争者和其他外部国家的竞争。

诺斯指出,国家提供的基本服务是游戏的基本规则。国家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界定构成产权结构的竞争与合作的基本规则,从而使统治者的租金最大化;二是降低交易成本以实现社会产出最大化,从而实现国家税收最大化。诺斯研究发现,在历史的许多阶段,“使统治者租金最大化的产权结构与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经济增长的高效制度之间存在持久的冲突。”这一基本矛盾是阻碍社会实现持续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换句话说,国家上述两种目的的冲突,矛盾甚至对立行为的出现,才是国家兴衰的根本原因。

3.制度变迁中的意识形态理论。

西方正统经济理论一直忽视或排斥意识形态在经济增长和制度变迁中的作用,而其他社会学家,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则非常重视意识形态的作用。在吸收两种理论精华的基础上,诺斯发展了自己的带有意识形态成分的制度变迁理论。诺斯指出,新古典理论无法解释两种行为:一种是包括“搭便车”在内的机会主义行为;第二,关心自身利益不构成动机行为,即利他行为。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突破了新古典理论局限于严格的个人主义的功利主义假设,明确指出“变化和稳定需要一种意识形态理论,这种理论可以解释新古典理论中个人主义的理性计算所导致的这些偏差”。

按照诺思的解释,意识形态是由相互关联、包罗万象的世界观组成的,包括道德和伦理法则。市场机制有效运行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人们能够遵守一定的意识形态。“强有力的社会道德和伦理法律是使经济体系可行的社会稳定的要素”。在诺斯看来,意识形态是一种降低交易成本的制度安排。比如,当界定和实施产权的成本大于收益时,就不能用产权来解决“搭便车”的问题,必须依靠意识形态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再比如,政治组织和经济组织确定的规则需要一个遵守的过程。合规也是有成本的。如果对个人的最大化行为缺乏某种限制,遵守规则的成本过高,会使政治或经济制度的安排无法进行,那么要使人们相信这些制度的合法性就需要大量的投入。在这种情况下,政治或经济制度的安排需要与意识形态相结合。人之所以能不顾个人利益遵守社会规则,是意识形态在作怪。他指出,“当社会成员认为这个制度是公平的,因为个人没有违反规则和侵犯产权,那么实施规则和产权的成本就会大大降低。”

诺斯还用意识形态理论来解释“搭便车”行为。在经济学中,所谓“搭便车”就是获取利益而逃避付出的行为。这种行为阻碍了市场的自动调整过程。因此,一个成功的意识形态必须能够克服“搭便车”行为,这是各种意识形态的中心问题。在诺斯看来,意识形态是一种行为方式,它通过给人们提供一种“世界观”,使行为决策更加经济。如果群体中的每个成员都有相同的意识形态和兴趣爱好,就很容易组织起来实现群体的目标;另一方面,如果意识形态不同,利益和目标不同,不知道彼此的行为信息,那么在集体行动中,一部分人会享受到集体行动的好处,而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搭便车”的现象就不可避免。群体成员越多,“搭便车”行为越严重。因此,解决“搭便车”问题有两个条件:一是群体成员数量要适度;二是为个人提供选择性激励。对于意识形态不同的成员,群体要进行人力资本投资,通过宣传教育形成统一的意识形态和对集体行动的“虔诚”,节约集体行动的组织成本和信息成本。或者制定准确的规则并执行,以监督和惩罚成员的“搭便车”行为。当然,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经历的人有不同的意识形态,但一个成功的意识形态必须是灵活的,这样才能更好、更有效地解决“搭便车”的问题。

4.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你进入了某一条路,不管是好是坏,你都可能会对这条路产生依赖。事实上,关于自我强化机制和路径依赖的研究最早是由Arthur (W. BrianArthur,1988)针对技术进化过程提出的。诺斯将先前对技术进化过程中自我强化的论证扩展到制度变迁,提出了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

诺思将路径依赖解释为“过去对现在和未来的强大影响”,并指出“历史确实发挥了作用,人们今天的决策和选择实际上也受到了历史因素的影响”。诺斯认为,制度变迁的过程和技术变迁的过程一样,有一个收益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得制度变迁一旦走上一定的路径,其既定的方向就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自我强化。所以,人们过去所做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沿着既定的路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迁可能进入良性循环轨道并迅速优化;它也可能滑下错误的道路,甚至被“锁定”在某种低效状态,导致停滞。一旦锁定,就很难摆脱。

制度变迁理论

诺斯研究发现,决定制度变迁路径的力量来自两个方面:不完全市场和收益递增。就前者而言,由于市场的复杂性和信息的不完全性,制度变迁不可能总是朝着最初设计的方向演进,往往一个偶然事件就可能改变方向。就后者而言,人们的行为是以利益最大化为导向的,制度带来的报酬递增决定了制度变迁的方向。诺斯接着指出,在一个没有报酬递增和完全竞争市场的世界里,系统是无关紧要的;但如果存在收益递增,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制度很重要,自我强化机制会发挥作用。制度变迁的自我强化机制有四种表现:(1)设计一个制度需要大量的初始设置成本,而随着这个制度的实施,单位成本和附加成本都会降低。(2)学习效果。通过学习和掌握制度的规则,如果有助于降低变革成本或提高预期收益,就会促进新制度的产生和被接受。制度变迁的速度是学习速度的函数,但变迁的方向取决于不同知识的预期收益率。(3)协调效应。通过适应制度,组织会与其他组织签订契约,以及互利组织的出现和对制度的进一步投入,从而实现协调效应。(4)适应性预期。当制度给人们带来巨大利益时,人们产生了强烈而普遍的适应期望或认同的心理,从而使制度进一步占据主导地位。随着基于特定制度的契约的盛行,这种制度持久性的不确定性将会降低。

总之,路径依赖对制度变迁有很强的制约作用,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如果路径选择正确,制度变迁就会沿着预定的方向快速推进,人们的积极性就会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从事收益最大化的活动,促进市场发展和经济增长,进而成为推动制度进一步变迁的重要力量,双方就会呈现出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如果路径选择不正确,制度变迁不能给人们带来普遍递增的收入,反而有利于少数特权阶层,那么这种制度变迁不仅得不到支持,还会加剧不公平竞争,导致市场失序和经济衰退。这种“锁定”局面一旦出现,将很难逆转,许多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吸取了深刻的教训。因此,制度变迁的国家必须不断解决“路径依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