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三建笔下的人物生活
1982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化工系,1985获得上海化工学院工学硕士学位。现任苏州科技学院环保应用技术研究所所长,中华环保联合会理事,江苏省生物技术协会常务理事,《苏州科技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编委,苏州高新区、虎丘区人大常委。苏州科技学院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水污染控制工程领域的科研与实践。我去了荷兰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院深造。我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农产品加工废水高负荷处理技术和小城镇生活污水低消耗处理技术。主持完成中英合作“江苏省环境科技支撑项目”(JETS)——厌氧中试项目(通过省科委主持的1999鉴定);主持项目“有机废水高负荷处理技术的开发与研究”(江苏省环保科技发展基金),2001通过省环保厅主持的鉴定,2002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苏州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主持苏州市社会发展项目——“社区生活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应用示范”;主持过多项科研项目,如省建设厅指导项目《城市污水低消耗处理技术(A-TF)》。十余个项目通过鉴定,获得多项省市科技进步奖。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工程项目中,总结工程中的经验和规律,撰写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13篇(其中核心期刊5篇,EI收录1篇)。参加国外学术研讨会和会议十余次,在会议上作学术发言和论文交流,多篇学术论文入选并发表在国内学术期刊或会议论文上。在科研开发的同时,将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在丰源生化、维维集团等大、中、小型企业开展了数十个废水处理项目。设计项目中的厌氧技术在效果、数量和体积上都处于全国前列。其中,遵义市龙坑污水处理及回用工程被列为“贵州省污水处理示范工程”和“建设部试点工程”。其他项目也多次获得省市优秀项目。截至目前,已申请并获得近20项专利,如波形板三相分离器、厌氧多级内循环反应器等。,主要集中在城市污水低消耗生物处理和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领域。1999被江苏省教委授予“江苏省高校科技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2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苏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入选江苏省“333”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项目。
补充几点:
1,化学背景;
2.苏州科技学院,荷兰瓦赫宁根农业大学首批研修生之一,厌氧专业。回国后,他设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IC厌氧反应器,并在工程实践中应用了20多年。
3.城镇污水好氧处理和高效低耗处理的TF-BAF工艺技术先进,实用性强;
4.秸秆、猪粪等固体废弃物变废为宝,发酵生产沼气,支持新农村建设,北方突破,前景看好。
5.在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中,提出了温控厌氧处理的概念,为废水厌氧处理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