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茯苓需要注意什么?

茯苓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在茯苓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栽培技术非常关键,它直接决定了茯苓的收获。那么如何种植茯苓才能提高其产量呢?本文将详细介绍种植茯苓的常见问题,期待对种植茯苓有所帮助。

一.选址和耕作

茯苓宜种植在东、南、西三面10-25的山坡上,有优良的排水管道。黄砾石土是最好的土层,粘土和砾石土不适合种植和连作。选地后,深松时要清除泥土,被白蚁破坏的地方要对土层进行消毒,用杀白蚁药杀菌。1次接种茯苓前,将土块碾碎,污物清除干净。

二、材料准备

茯苓的生长发育依赖于杉木提供的养分,因此种植茯苓应以松柏类树木为原料。在生产制造上,分为干柴种植和树桩种植两种。

1.干切片材制备方法:选择未完成的直径为12cm的松柏类树木(或取样后留头尾),切掉其部分枝条,树叶留在树尾,然后用灰刀根据树的大小铲4-5根(铲至韧皮部为宜),铲间留4-5根两指宽。10-15天后,树干干燥开裂后锯70-80cm,按“井”字形堆放在干燥向阳处。木垛顶盖用作草料,垛周围做污水沟,路面撒上杀白蚁剂。

2.树桩材料准备方法秋冬季砍伐杉木时,选择直径为12cm的树桩,清理其周围1.5m范围内的杂草和底土,剪除灌木,深度解析0.8m高度,将树桩和树根露出土外。然后铲掉树桩上的四根,留下四根两指宽的电线。在裸露的路面上多留4-6个树干,断开其他树根。还要铲去树干三面的树皮,两边留1指粗的铁丝,根长1-1.5m..上述任务应在去年冬天完成。

第三,疫苗接种

1.疫苗接种季节

茯苓春秋两季接种。春种从清明节到小暑进行。桂南、桂东南和桂西气温上升较早,清明前后更适宜接种。广西北部和西部地区应在夏季高温前后接种疫苗。秋季全国各地温差不大,寒露前后可接种茯苓。

2?接种模式

茯苓种植是以菌种或鲜茯苓(丝核菌属)为“种子”进行育种。菌种通过装罐小块杉木(塑料)灭菌,加入适当的成型培养基,茯苓原种成型后,瓶内长出乳白色、丰富的菌丝体。鲜茯苓的育种是用皮薄、嫩、浅褐色的鲜茯苓,用竹刀切成片,带皮、重0.1-0.15kg,作为育种原料进行接种。

接种前,在整个种植区内沿坡面开坑,深20cm,宽40-50cm,长度视断面长度而定。将地窖底部稍微整平,撒上杀白蚁剂并与土壤混合,将那段木头沿斜坡放入地窖。先放在第二段。接种菌种时,先用尖刀在两块木板的上部开一个宽为×× 150 cm× 10 cm的新口,用医用镊子取下瓶中有菌丝的杉木片,平放在木板之间的新出口处,盖上杉木片或松叶,再放上另一块木板(第三块木板不放在20kg以上两块木板的重量上),然后填土要接种鲜茯苓,在木头上面锯几块,把鲜茯苓糊上,轻轻搓一下,然后用手夹紧,盖上土。树桩接种是在树桩上凿2-3个新穴,然后在树桩新穴内接种菌种和鲜茯苓,盖紧杉木和松叶,覆土15-17cm,坑面堆成龟背状。

第四,栽培技术

1.接种后7-10天,乳白色茯苓菌丝体可生长。此时,应检查每个酒窖中的细菌,以便立即灌装。1早晨露水未干时在种植区检查。如果地窖里的木头上已经长出了茯苓菌丝,说明地窖上的土是干的,没有露水。如果窖上有露水,说明木材上没有茯苓菌丝体。从地窖中挖土,发现端木下段已有的乳白色菌丝生长发育,有茯苓气味,可以明确鉴定为茯苓菌丝。如发现死菌和无菌茯苓皮,每隔7-10天应再检查1次。如果第二次检查看不到茯苓菌丝体,可以打开地窖,将1切片从其他有菌切片中取出,转移到无菌的地窖中。或者把没有感染细菌的木块全部挖出来,晾干水分,再次切开剥皮口,再接上细菌。需要注意的是,茯苓菌株已经培养了1个月,实木餐桌面上看不到菌丝。这时,绝大多数菌丝已经长到了木头里。茯苓接种后1个月,看不到基准面菌丝,误认为真菌上不去,木材被砸开,会导致不必要的损伤。

2.接种后7-10天,如发现白蚁,应立即在白蚁上或蚁道上喷洒杀白蚁剂进行防治。

3.茯苓产生菌核后,如发现茯苓裸露应立即松土,雨季注意排水管道。

动词 (verb的缩写)采摘、生产和加工

茯苓一般在接种后8-10个月完善。采摘下来的茯苓堆放在室内的避风避雨处,用麦秸盖紧5-6天,然后摊开晾干1-2天。水分蒸发后再堆起来,用麦秸覆盖5-6天,去皮(或先把鲜茯苓皮剥掉),放入蒸锅蒸至透芯,或用自来水煮至透芯(煮饭时鱼缸换水3-4次,标志是水变黑时鱼缸换水)。取下来用锋利的刀切开,显影出宽度x厚度= 4 cm x 4 cm x 0.5 cm的网格。然后把白块和红块放在凉席或竹帘里,盖上1张薄纸,放在太阳下晒干,直到完全干透。注意经常滚动。如遇雨天,可用炭火烘干,但不能用明火烘烤,以免烟熏使茯苓片变黄,影响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