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组织培养的一般选择

茎节培养当快速繁殖是主要目的时,茎节是最常用的外植体。外植体的采集时间以春秋两季为好;如果有温室,冬天也可以用。夏季由于温度高、湿度大(尤其是南方省份),材料上附着杂菌多,不容易对外植体进行彻底消毒,所以最好避开。以新萌发的嫩枝为材料较好,但最好有一定程度的组织饱满和明显的腋芽,从离地面3-5厘米处剪下。将外植体带回实验室后,除去叶片和叶柄,切成约5个茎段的茎段,在洗衣粉溶液中浸泡20分钟,用自来水冲洗至清澈。接种前对外植体表面进行消毒,用70%酒精浸泡65438±0分钟(茎或枝顶端的嫩料为30秒);用无菌水冲洗65,438+0分钟后,用0.65,438+0%氯化汞溶液浸泡65,438+00分钟(茎或枝顶端的嫩组织材料应用无菌水冲洗两次,每次65,438+0分钟,再用无菌水冲洗3次,每次1分钟)。接种在超净工作台上进行,无菌材料在无菌滤纸上切成1-2茎节的小段,下切口距节芽约5 mm,上切口距节芽约2 mm。接种时,外植体应垂直插入培养基中(保持芽眼朝上),以不浸没芽眼为宜,均匀分布。封口后转入培养室培养,约1周后腋芽即可萌发。经过20-30天的培养,芽诱导系数可达5-10(视品种而定),苗长可达2 cm以上。此时可将新萌发的试管苗分离、扦插、继代培养,培养周期一般为20-30天。切下的树桩仍可用于继代诱导芽培养。茎节培养的配方一般为MS+6-balmg/L+NAA0.1mg/L,对于特别难培养的品种,如漠河、绿牡丹等,可用MS+6-Ba3mg/L+NAA0.01mg/L。

2.叶文化。菊花的叶培养具有取材方便,不影响母株开花的优点,尤其是在母本稀少的情况下。接种材料从新发芽的芽中选择。灭菌措施,除表面灭菌用70%酒精浸泡30-60秒外,其余同茎节处理。灭菌后,取叶尖或带中脉的叶中部(靠近叶基部的部分不宜使用),切成大小约1 cm 2的正方形,面朝上平铺在培养基表面,用接种镊子略压紧。第一代培养,前两周进行黑暗处理,然后转向正常光照培养。接种后3-5天,外植体中部隆起,边缘增厚。1-2周后出现愈伤组织,20天时愈伤组织诱导率达90%以上,芽或芽开始分化。1个月后,外植体最佳处理(MS+6-Ba3mg/L ten NAA2 mg/L)达到25.8%,芽分化系数(以已分化芽的外植体为基准)为2.8,两个月后分别为87.5%和8.14,苗高2-3 cm,可供利用。

菊花的生根培养很简单。在生根培养基中1周后可以看到根。12天生根率可达96.4%,平均每苗根数大于4根。生根培养基为1/4 MS+NAA 0.1mg/L(1/4:无机盐和常量元素含量为1/4标准MS用量)。

菊花试管苗移栽成活率高,一般可达84%以上;无根苗(生根培养后)移栽成活率也可达67%左右,但埋入土中的细长苗成活率较低。移栽基质可以是普通的园土,表土最好经过筛选。移栽时,将试管苗根部的培养基取出,埋好后稍微压实土壤,一次性吸足水分;苗床移栽可以用薄膜覆盖,如用扦子移栽可以用玻璃覆盖。移栽后1-2周内,注意保温和叶面保湿(使用细孔喷雾器);之后根据苗情逐渐揭盖,待新叶伸出时,即可逐渐转为常规护理。移栽期一般在冬末春初进行,成活率高,管理方便。夏季移栽要注意遮阴降温。

叶试管苗和茎节试管苗一样,基本保持了原品种的主要观赏特性,如颜色、花纹等。然而,在实验中,个别花朵的颜色出现了一些变化。例如,在“二乔”叶片培养苗群体中,侧芽为绿色花的变异发生在顶花向下第十节,遗传规律稳定。

3.花蕾和花瓣培养。具有材料易得、繁殖系数高的特点。而这两类外植体试管苗的主要观赏性状退化严重,只能作为新品种选育的辅助手段,绝不能用于无性系的快速繁殖。芽培养主要采用侧芽,大小为1 cm,实际上是除去萼片和未发育的小花后的花托;花瓣使用刚张开的花稍微靠内的部分。灭菌处理与茎节基本相同,但常规灭菌处理花芽和花瓣外植体易褐变,故改进为70%酒精30秒+0.1%升汞10分钟(两次)或5%次氯酸钠20分钟。培养基为MS-ba2mg/l-naa0.01mg/l

接种时,将花芽切成均匀的四分体;将花瓣切成0.5-1 cm ~ 2(管状花瓣长0.5 cm),从正面接种于培养基表面并稍压实。

接种和培养三天后,外植体开始膨胀并变绿。12天后,表面隆起,开始分化出芽。30天后,初生芽的分化基本停止。但品种间培养效果差异较大:以“山色青冈”为例,外植体分化率为83%,芽分化系数为20;而“崔玉”的品种分别为14%和1。

花瓣外植体在培养3-6天后可明显膨大增厚,10天后分化为愈伤组织,培养20-30天后可见到芽;但芽的分化系数低于芽,品种间的诱导芽效果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对于不易分化成芽的品种,可适当增加培养基中激素的添加量,如使用MS+6-Ba3mg/L+NAALMG/L配方的培养基促进分化。此外,低温预处理后接种花瓣可大大提高诱导芽的比例,诱导芽系数也比对照提高了1倍。暗培养效果更突出,芽诱导系数可提高4倍以上。

花瓣苗的变异现象,以传统多色品种“金杯大红”为例,在实验中表现出三种变异类型:①黄色,花瓣扁平,舌状花尖微红;莲型,花径比原品种小。②颜色和花纹与原品种相同,但花瓣宽度略有增加,花径缩小。(3)舌形花勺扁平,花瓣前面的勺形部分为红色,后面的管状部分为黄色。整个花序具有外红内黄的多色结构,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是优良的品种类型。

对八个品种、五种颜色的花瓣组培苗进行了两年的观察。结果表明:①在颜色选择方面,选择多色品种作为试验材料是合适的,在培养群体中可以获得较大范围的颜色变异。而单色花的花瓣培养,颜色变化不大。②瓣形变化有加宽的趋势,即管阀向勺阀变化,平板阀向宽平板阀发展。选育切花菊新品种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③花径和花瓣数总体呈回归变异,比原试验品种差。④变异属于稳定遗传变异,不存在分离和恢复。因此,菊花花瓣组织培养在育种中的应用主要是选择合适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