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市场上有很多假鸡蛋(人工制作的鸡蛋鸭蛋)。这合法吗?

假鸡蛋肯定是违法的。在网上看到一篇这样的报道!

有记者发函称,最近有人爆料了关于生产假鸡蛋的事情。关于假鸡蛋的故事流传已久。有人说是亲身经历,有人说是假新闻。记者关心的是:能不能用其他原料做假鸡蛋?假鸡蛋对健康的危害有多大?而人们最关心的是如何辨别鸡蛋的真假。

从外观上来说,一个鸡蛋不过是一层外壳包裹着一层粘稠半透明的胶水,中间有一个黄色的东西,界限明显,仅此而已。只要能做到这一点,就能忽悠人。这层胶在食物中并不难实现,让另一部分黄色的东西在中间,不与它混合,可以做很多事情。至于蛋壳,无非是一些无机盐沉淀。所以,从技术上讲,制造一个看起来像鸡蛋的东西是可能的。事实上,现在流行的“分子烹饪”往往会使用其他原料来模拟常规食物的外观,从而给人带来惊喜。

记者最关心的是这种假鸡蛋对健康的危害有多大。就假鸡蛋原料而言,海藻酸钠和明胶都是天然提取物,在食品行业应用广泛。碳酸钙是很多钙片的有效成分,而豆腐卤水中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钙,在通常用量下对健康没有不良影响;如果是合格的食用色素,不存在安全问题。唯一的问题是明矾,它的安全问题来自于其中的铝。铝不是人体需要的物质。大量的铝可能导致中毒,后果通常是发育延迟和神经损伤。而明矾在中国的传统中药和一些传统食品(如油条)中经常使用。

这样看来,如果仅仅从原料的角度来看,假鸡蛋确实可以做到没有明显的毒性。但问题是,这个分析假设使用的都是合格的食品原料。其实这些东西都有相应的工业级产品,只是价格比食品级原料低很多。对于造假的犯罪分子,我们不能指望他们人品好到为了受骗者的健康而不使用廉价的工业原料。

但是,即使使用完全合格的原料,产品没有安全问题,这样的假鸡蛋仍然是违法的。食品生产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如实传达产品信息。消费者买的是真蛋,所以生产者必须提供真蛋。就算假鸡蛋比真鸡蛋更美味更有营养,也不能当真鸡蛋卖。这样生产出来的就是“鸡蛋类似物”,经主管部门批准后可以作为新食品销售,还可以宣传新产品的优点,甚至说比鸡蛋好吃。其实国外有很多“鸡蛋替代品”,也有很多相关的专利技术。这些产品还使用海藻酸钠或明胶等食用胶来制作鸡蛋的质地和加工性能,并使用植物蛋白来模拟蛋清的营养价值。此类产品可用于蛋糕等食品中。它的卖点是避免鸡蛋中的高胆固醇和过敏源,对部分消费者很有吸引力。而且,对于不吃鸡蛋、不喝牛奶的严格素食者来说,这样的“鸡蛋替代品”也给了他们吃蛋糕的机会。所以这类产品在欧美市场需求很大。它们是合法商品,是“鸡蛋替代品”,而不是“假鸡蛋”。因为它们符合以下要求:原料和生产工艺符合食品生产的要求;明确告诉消费者产品成分;声称的产品功能是真实合法的-所有这些都已经过主管部门的审查和认可。这里最核心的地方是,它通过合理合法的食品工艺,替代了鸡蛋的一些营养和加工功能,没有蛋壳,也没有蛋黄,甚至看起来根本不像鸡蛋。在假蛋中,“技术核心”只是为了“形象”的出现,绝不会告诉客户是什么。

虽然记者最关心的是如何辨别假鸡蛋,但我认为辨别鸡蛋真假的责任不应该转移到消费者身上。如果普通消费者仅凭肉眼或简单的“秘密”就能分辨出假蛋,那只能说这样的假蛋不够逼真。造假者懂科学,流氓挡不住,消费者不是对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主管部门和执法部门对生产者和销售者的打击。食品质监部门的职责是对流通食品进行监控,造假再高明,也不可能在专业检测面前躲得过。对于像假鸡蛋这样的事情,关键不一定是产品本身是否有害,而是这种非法的生产方式必须被视为未雨绸缪,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如果惩罚给造假者带来的风险成本足够高,就会阻止大部分犯罪分子违法。对于消费者来说,剩下的唯一责任就是从合法渠道购买产品。如果消费者贪图小利,从无照商贩那里购买鸡蛋,那么买到假鸡蛋就是他们应该承担的后果,类似于“愿赌服输”。如果怀疑主管部门批准的卖家卖的是假鸡蛋,只需要举报或者申请专业检测即可。如果是真的,应该判卖家巨额赔偿,严惩——保证可靠供货是经销商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