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学科设置

电路与系统学科是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也是国家211建设学科。本学科硕士点设立于1984,设有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目前主要有三个研究方向:嵌入式片上系统(SOC)、数字媒体系统、智能信息处理。以上研究方向招收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研究人员和海外留学生。近年来,该学科先后获得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信息产业部重大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上海市科委科技攻关项目、上海市科委国际合作项目等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申请并获得专利和软件知识产权20余项,出版专业专著和教材10余部。

学术带头人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士)教授,是、IEEE、中国计算机联合会高级会员,中国计算机联合会嵌入式专业会员,中国图形图像学会虚拟现实专业会员,上海分会副主席,IEEE CIS上海分会副主席,国际数字多媒体广播杂志副主编。学术带头人杨升起教授(普林斯顿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曾就职于美国著名芯片设计公司Intel。学科带头人刘雪枫教授(武汉大学测绘博士)、关鹏教授(东南大学博士后、浙江大学博士后)负责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同时,学科聘请了多名海外知名教授担任特聘教授,包括德国洪堡学者罗教授、美国韦恩州立大学董明教授,以及多名兼职教授,包括:浙江大学CAD & amp;CG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耿卫东教授、武汉大学虚拟现实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朱庆教授、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古德曼教授建立了一支具有广泛国际背景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具备带领学科开展国际前沿学术研究与交流的基础和实力。近年来,本学科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与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密苏里大学、浙江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开展了科研合作和师生交流。组织了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和夏季学术研讨会,在国内外形成了广泛的影响。

学科拥有智能交通系统研究中心、交互式数字媒体研究中心、嵌入式系统研究中心、微电子研究中心等平台,具有良好的研发基础,与大型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联盟。目前学科整体水平在上海本地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与国内其他高校相比,在交互式数字媒体技术、微电子电路系统、集成电路设计技术等研究方向具有特色和优势。本学科以嵌入式系统和片上系统研究方向为重点,开展小型实时嵌入式操作系统优化研究和通用嵌入式软硬件平台研究;研究单芯片多微处理器并行运行结构,设计多处理器片上嵌入式系统,研究完成一系列数字、模拟、混合集成电路设计,部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进入产业化阶段;研究建立各种数字和模拟芯片的IP核库,研究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自主专用SOC芯片;开展深亚微米集成电路SOC设计,研究多核SOC设计、可重构SOC设计和底层功耗SOC设计。我们成功开发了以太网无源光网络MAC控制器芯片、有机发光二极管平板显示扫描驱动芯片、汽车系列控制芯片等。以上成果代表了目前该领域的全国水平,在上海本地高校中具有领先地位。

在数字媒体系统的研究方向上,研究了先进的图形渲染技术、大规模复杂场景的实时漫游技术、可重用的编辑工具系统和三维数据可视化技术;研究网络虚拟环境;结合嵌入式移动终端,开发了手持移动多媒体终端的三维渲染引擎。建立了面向PC、网络和嵌入式移动终端的虚拟现实环境,搭建了交互式数字媒体产品开发平台,开发了可复用的虚拟场景编辑工具系统,在上海本地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在全国高校同类学科中处于先进水平。在智能信息处理研究方向,研究网络流媒体的数据挖掘、机器学习、音频内容检索;研究口语化语音识别技术、语音识别环境鲁棒性技术和多语种语音识别技术;本文研究了医学图像和生物信息的检索和分类,提出并建立了基于听觉感知特性的非特定人语音识别算法。多项成果得到上海市科委基金支持,并与企业应用紧密结合,为企业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在国内外同行中影响较大,在上海有较高的知名度。

本学科拥有上海电子电气示范中心、工程教育中心、专业实验中心等本科生实验实习实训基地,为进入本学科的本科生提供高级课程实验和实习基地。

本学科将为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留学生和进修生提供国际前沿的研究课题和优质的教学模式和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培养模式,加强国际交流和密切企业合作,为国家输送高素质人才和输出高水平研究成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上海大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博士点是1981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博士点,是我国培养外籍博士生试点单位。有博士后流动站。经过20多年的建设,特别是211学科建设和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建成了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研究基地和研究生培养基地。如上海介电测量基地、微波测量实验室、微波CAD实验室、微波电路制造实验室、微波暗室等等。先后承担解放军总会八五、九五、十五预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标准局和上海市重大科研项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教委、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微带天线理论与应用和微波介电测量领域,该课题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近十年来,根据国防建设和通信的快速发展,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多极化、多频段微带天线阵、微波电路、雷达隐身材料测量、微波能量传输、微波遥感等方面。上海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由上海大学(原上海科技大学)和上海第二医学院于1979年创建。是中国高校最早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之一。同时,两校联合成立了上海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蓝锡纯教授任首任所长。硕士项目成立于1984。本学科依托上海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属于国内起步早、基础好的学科之一,长期担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历任院长和学术带头人如蓝锡纯教授、王保华教授、秦嘉楠教授等在国内享有盛誉。

通过多年的努力,本学科已形成了一支包括中青年在内的多学科、扎实的教学科研队伍,形成了医学与工程、电子信息技术与生物医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内的多层次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体系,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从事研究、开发、教学和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该学科先后获得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数十项,其中包括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取得国家、省、市级科研成果十余项,其中两项分别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出版多部生物医学工程方面的专著和教材。

依托上海大学的综合性和跨学科优势,瞄准国际科技前沿,秉承学科传统和特色,结合自身专业,该学科逐渐凝聚并形成了三个重点研究方向:以计算机辅助诊断和远程医疗为核心的医学信息学;神经信息处理;效率高、价格低、便携易用的生物医学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