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田的人物事迹

爱国、敬业、努力

文心田同志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路线、政策和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并领导学校的各项改革。勤奋努力,执着追求,教书育人,治学严谨,具有优秀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1990服从学校工作的迫切需要,从留学回来按期返校任教。1993 10作为四川唯一代表,出席中共宣传部、人事部、中国科协举办的“以纯心拳击”活动,录制央视《东方儿女》。1998,省内首批学术技术带头人评定,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1被中国农业学会评为“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是中国科协“六大”代表。2003年被中组部、中宣部、中组部、教育部、人事部、科技部联合表彰为“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荣获“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他的事迹在全国有很大影响。

文心田同志作为学校主要领导,团结班子成员,团结全校师生员工,抢抓机遇,立足发展,全力推进学校(四川省唯一一所高校)“211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改革建设再上新台阶。1998以来,学校教学、研究生培养、科技工作、对外开放、体育卫生、学生社会实践、毕业生就业等被国家部委评为全国先进。2003年,学校被评为“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工作先进单位”。学科建设取得重大成就。1998以来,学校新增工程院院士2人,博士点24个,硕士点47个,本科点23个。学校规模从1998的4000多名学生发展到现在的近3万名学生。“九五”以来,四川农业大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这位同志是四川农业大学精神培育出来的,也是四川农业大学精神要求自己的。多次带领团队到四川万源、通江、谷林、广安、青川、天全县、石棉等革命老区和广大农村开展科教兴农、校地合作,与50多个市、区县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创造了65438+。1998以来,学校推广转化科技成果200多项,取得了19多亿元的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

主要成就

文心田同志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方面做出了前沿、有效、系统的创新成果,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和社会效益,为四川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全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认可度。

“九五”以来,文心田同志深入思考我国农业高校人才培养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等重大问题,以第一作者在《高等农业教育》等刊物上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如《面向21世纪树立农业高校育人和质量新理念》、《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我国农林高等教育改革》、《与。1998年初,这位同志提出了“大基础教育、宽口径培养、按需选课、主辅修相结合、强能力培养、强素质培养”的总体教学改革思路,得到了教育部的肯定和学校的认可。在此基础上,突破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模式,提出并构建了“专业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形成了以素质教育为中心,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改革研究与改革实践相结合的总体教学改革方案和教学计划,并付诸实施。以教育部农林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组长龚教授为组长的成果鉴定专家组认为,“总体教学改革思路体现了面向新世纪的教育教学理念创新与改革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农林本科人才的探索,思路新、起点高、改革性强、创新性强,特色十分明显”该成果指导思想明确,思路清晰,工作扎实,具有开拓性、创新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在国内同类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处于领先水平”。2001之后,教育部向全国进行宣传推广。

同时,这位同志与山东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的同志一起主持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项目——“高等农林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承担了“我国高等农林本科教育实践教学现状、主要问题及改革措施”的研究任务,并形成了研究成果。以此成果指导四川农业大学实践教学改革,构建了"一个基础、两个循环"的特色实践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该成果获得2001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成为一般项目“高等农林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农业教育》第一作者发表的《高等农林本科教育实践教学现状、主要问题及改革措施》被农业部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全国高等农业教育研究会联合授予全国优秀论文一等奖。一般项目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鉴定委员会认为“该项目研究取得丰硕成果,有所创新和突破”,“首次系统构建了高等农林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在国内本科教育同类项目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2001之后,教育部向全国进行宣传推广。

进入新世纪,这位同志深刻认识到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兴起,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他结合生物技术的发展,提出农业院校农林本科专业建设要率先实现现代化。在《中国高等教育》发表《以生物高新技术发展推动农业高校现代化》等文章,创造性地提出了新世纪农业本科专业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念、建设模式和思路、建设目标和改革方向,指导学校在“十五”农业专业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优异成绩。以教育部华中农业大学校长张端·品教授为首的鉴定委员会认为:“这一成果具有明显的前瞻性和创新性”,“体现了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的时代特征”, “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对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成果对农业高校坚持服务三农方向,保持优势特色,促进学校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教育部公布了结果。

上述教学成果显著提高了学校服务西部地区的人才培养质量。自2000年国家开始自主择业以来,学校已有21000多名高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在85%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20个百分点,2005年达到93.6%。80%以上的毕业生在四川和西部就业。从2002年开始,由国家发起的服务西部地区、首选到基层的“选调生”四川农业大学数量一直位居全省高校前列。2001和2003年,学校被评为全国和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1998以来,学校通过成人教育、自学考试、网络教育等方式,培训当地人员4.3万人。“简单、勤奋、勤奋”的校风广受赞誉,毕业生“勤奋、简单、易发展”的品质广受用人单位的好评和欢迎。

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这位同志专业的动物医学属于博士学位一级学科,其实验室是省级重点实验室。温心田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主持“重大动物疫病快速诊断检测技术研究与示范”、“基因芯片技术研究与应用”等多项研究项目。讲授动物传染病专题等研究生学位课程,培养指导博士生、硕士生52人,已有29人毕业。博士生导师等研究生学位论文受到校外专家的高度评价。编著出版了《中国人畜共患病动物学》、《动物流行病学》、《动物防疫检疫手册》等专著,高等院校教材8部(主编5部,副主编5部,参考文献3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余篇,在动物衣原体和动物疫病快速联合诊断检验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中国现代育种丛书》(全套21册,印数25万余册)获四川省首届优秀科普读物一等奖。技术研究方面,已获国家授权专利4项,其中“翻蛋孵化幼蛋装置”获首届中国金榜科技博览会金奖。

教育优先,享受资源。

“教育是民族复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我们高兴地看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放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六大任务之首。”四川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温心田在接受采访时说。

温心田代表说,实现教育公平,要科学规划,加大投入,统筹协调,特别要注意不断缩小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差距,比如通过远程教育等形式,让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尽可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注意缩小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的待遇差距;注重宣传扎根农村、献身教育的教师崇高精神。前不久,四川省出台《关于切实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从2008年起,各级财政将增加农村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用5年时间显著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显著改善城乡学校经费、条件、师资队伍和教育质量。

温心田代表说,四川农业大学多年来坚持产学研结合,以建立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的形式,推动教育资源向农村转移。学校教师以“专家大院”为载体,把成果带进企业,培育基地,促进产业,把科技传播到千家万户。目前已建立示范户9400多户。2006年,学校主动承担了四川省委培训12000名农村党支部书记的任务,当年培训6700多人。在培训过程中,教师充分满足村党支部书记对实用科技的学习需求,注重针对性和实用性,受到村党支部书记的好评。

集中力量解决“三农”问题

温心田代表在四川代表团讨论中激情发言:要把学校建设成为高水平的现代农业研发基地和高素质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贡献。

温心田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工作22年。1991以来,被评为“中国有突出贡献学位获得者”、“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首批学科带头人。曾讲授研究生课程《传染病实验室技术》、《动物传染病专题》;主编出版《动物传染病》、《兽医诊疗新技术》等专著,大学教材5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温心田在动物衣原体病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他研发的自动翻蛋孵化技术,获得1994首届中国金榜技术与产品博览会金奖,已获国家专利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