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IPO的条件是什么,要花多少钱(表面的和隐藏的)?

上市条件还是比较复杂的。

首先,判断企业的规模和业绩:主板和中小板除了规模更大外,没有明显区别。中小板和创业板的门槛比较明确。目前中小板上市公司一般上市前最后一年净利润在5000万以上,创业板在3000万以上。这个指标不是硬性的,个别行业和企业可能会低一些。从目前证监会的改革方向来看,中小板的门槛可能会降低。创业板要求企业更具创新性和成长性。近三年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速应在30%以上,传统制造企业相对排除。如果想上市,可以先评估一下公司的情况:这些数字不是硬指标,但有很强的参考意义。如果这个目标有望在一两年内达到,那么现在就开始准备上市是比较合适的。

其次要看行业:是否是限制性行业,行业的毛利水平,企业在行业内是否具有领先地位或一定的竞争优势,行业是否具有成长性...

再看企业的历史沿革:出资和股权是否清晰,民营企业是否参与集体企业改制,最近三年实际控制人是否发生变化...

再看经营:是依靠大客户还是单一市场,如何抵御风险,是否依靠关联交易,是否同业竞争,比如企业是否能有最好的技术含量,专利、商标、土地、房屋的权属是否清晰,上市募集的资金会投什么项目...

还有合法性:最近三年是否受到过严厉处罚,包括税务、环保、土地、社保、海关等等。

条件很多,比如《首次公开发行上市管理办法》和《首次公开发行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

费用分几种,最表面的是中介机构的费用,包括券商的保荐承销费、会计师的审计费、律师费、评估费等等。承销费是很大一部分,一般是上市后实际集资收入的一定比例。但这笔费用是上市成功后才给的,实际用的是股东的钱。如果上市不成功,就没有这笔钱了。审计费200万左右,律师费100万左右,一部分是上市成功后给的。评估费很少。经纪人,会计师,律师一般都住在现场,所以有食宿费一起。最大的隐性成本可能是缴税的钱。大部分民营企业上市前的财务报表不是很规范,可能会导致利润较少。上市前审计的时候,要还原真实情况,这就涉及到一笔纳税的钱。在规范运营的过程中,还会产生额外的费用,如环保设施的安装运行费用、员工社保公积金等。最不明显的钱是财务公关费,这个不好说,看企业资质。在上市的过程中,会有一些印刷、路演、酒会等等,这些都是为了给小费。

我是一家经纪公司。有兴趣可以详细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