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的八大办学特色
特点二:对接新能源和先进装备制造业,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定位,促进专业对接产业。学院将湘电集团与湖南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围绕湘电集团主业办特色专业。拥有以“风电设备制造与安装”省级专业为龙头,“电机电器”专业为龙头,20个专业为支撑的服务于新能源和先进装备制造业的8个优势专业群。学院与湘电集团等企业* * *设置专业,* * *制定课程标准、实践教学方案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订单培养、合作办学。校企* * *践行“两车间、三领域、三证、五阶段”整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或任务,联合开发26门专业核心课程和100门优质空间资源课程。
特色三:校企* * *建设以“教学车间+企业车间”为特色的实训基地群,实施“三层递进五段交替”实践教学。初步建成了风电、电机、汽车、先进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等5个实训中心,配套“教学车间”和企业“生产车间”,以54个实训室为主体,以3个中央财政支持、1省级财政支持基地为龙头,以“董日忠大师工作室”、“方大师工作室”为先导的22个实训室。构建了“三层递进”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将基本技能、综合技能和岗位替换能力有机结合,通过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五段交替”教学实现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
特色四:实施“校企双专业带头人”和“企业教学团队”项目,将教师队伍建设成企业、车间。除学校教师作为专业带头人外,湘电风能研究院、湖南海诺电梯有限公司、湘电集团电机事业部等单位选派了一批有影响力的行业企业专家作为五个重点专业的业务带头人参与和指导专业建设。以专业为单位,湘电集团按分厂组建了管理团队、技术团队、车间团队等三个企业教学团队,各专业初步形成了“以名师为主导,专兼职相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特色五:* * * *建设校企融合的数字化校园,用信息技术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学院坚持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信息资源开发为核心,着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全面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将湘电集团与学校网络整合,搭建校企信息融合基础平台;加强“职教新干线”的空间建设,实现“师生皆有空间,人人有展示”;“百门精品课程空间”计划的实施,促进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共享;建设了5个“湘电3G实景教室”,搭建了湘电集团实景制作与学院课堂教学的互动信息平台,实现了现场高手与学员的互动交流。
特色六:帮助湘电集团打造“学习型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服务产业升级。学院为湘电集团员工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服务。为实现湘电集团“学习型企业”建设目标,学校向湘电集团中层以上领导、企业教学团队教师、学员发放世界大学城“空间号”,帮助他们建立个人空间,享受世界大学城资源。根据企业领导和专家的学习要求,组建互动学习小组;安排骨干教师,集中学习资源,进行全程辅导,利用信息技术满足湖南省电力公司员工“全时段、全方位”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要求。为服务湘电集团产业升级,与湘电集团成立了电机研究所、风电技术研究所、电梯技术研究所,为企业提供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的服务。目前,校企联合开发了23项产品,获得专利19项。
特色七:搭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和服务平台,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院成立了大学生创新教育领导小组和TRIZ创新理论教研中心,组建了由湘电集团技术专家、能工巧匠和学校骨干教师组成的创新教育团队,成立了院系“科技创新工作室”,每年以项目立项的方式支持30个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技能。两年来,学生在省级及以上竞赛中获得34项奖励。其中国家特等奖1,一等奖2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1,省一等奖4个,二等奖9个,三等奖13个。
特色八:湘电“权力”文化进课堂,打造湘电特色校园。学院以“工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为目标,按照“强管理、强品牌、强文化”的文化建设思路,通过湘电“理道”文化,将湘电集团企业文化元素融入职业教育新干线、人才培养方案和课堂,实现校园文化与湘电文化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打造“校企一体”。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