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宋代的伟大文明
皇帝还把权力下放给大臣,把自己放在决策的二线。枢密院从中书、门下(宋神宗后改为门下、中书、尚书省)制定经济、税收政策,控制军队。皇帝只审核了政策,就交给六部执行。当然,和前朝一样,御史道监督官员,直接对皇帝负责。这些文官从国家利益出发,制定了包括限制和约束皇帝权力在内的一系列制度和章程,形成了皇帝和文人统治的新的中央集权政权。职业军人不仅失去了以前的权力,社会地位也下降了。
文官政治与儒学复兴直接相关,其中司马光和朱的学说更具代表性。他们不仅重申儒家的基本思想是治国的主要原则,使这些原则和思想支持主权权力的合理性,而且个人在道德修养上重视经典的运用,注重实践的实践,使儒家走向理学,即理学。司马光的政治理想是:明君治国,国富民安,主张用人唯才,“爱民以仁”,遵守“祖宗之法”。朱主张管理不善,有远见,知行合一;而他“限定”的“物”,就是天理、人伦、圣言。理学对儒家经典的新诠释成为科举考试的基础。这些更加开放的学习态度也促进了士大夫对艺术、科技、自然、数学、政治、社会甚至城市规划的新兴趣和新看法。由于富裕的士家庭的增加,凸版印刷的推广,闲暇时间的增加,官办学校和私立学院的繁荣(至少有124私立学院的记载),理学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简而言之,这是一场中国式的“文艺复兴”,一个新的、全面的知识时代的开始。正因为如此,宋代的经济、艺术和科学发展达到了一个历史高峰。宋代的瓷器、山水画、丝绸、绘画、造船、家具、室内设计,都成为中华文明的经典。
宋代社会还加入了其他重要的元素,包括以店主和手工业者为主的新阶层,以及在城市中形成的城市下层阶级,如店员、奴隶和其他雇工(卒)。这些新阶层占城市人口的大多数,他们的喜好和日常生活明显不同于上层社会(文人、贵族和官员)。为了迎合他们,城市中出现了通俗文化娱乐,包括评书、刀工、表演艺术等城市娱乐活动,构成了勾栏、瓦子等新的土地利用和城市功能,使宋代城市文明出现了新的局面。
商业国家
经过范仲淹(989-1052)、王安石(1021-1086)等开明宰相的改革,北宋农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长江下游农田的开垦和华南坡地梯田的整治,使耕地面积比唐代翻了一番。茶叶是一种经济作物,在中国南方也广泛种植,棉花也传入广东和福建。过去的“租调”(或称农业税制)是以农地为基础,以实物和劳动为主要支付方式,现在则由产出估价和现金支付取代。因此,货币经济开始覆盖农业,促进了农业的商品化,大量农产品进入贸易渠道,步入了农业的资本主义初级阶段。
在非农业经济部门,如商业和手工业,宋朝也用零售商业税和产品税取代了对市场和产品价格的控制以及对竞争者手工业的直接控制。当然,国家仍然通过特许经营为军队筹集资金,直接成为一些关键产品的生产者和商人。比如英皇统治时期,有2,765,438+0个官办矿冶院。官办手工业仍占主导地位,但其工匠以雇佣工匠为主,个人对政府和私人作坊主的依附关系进一步削弱。在中国历史上,宋朝也是第一个积极推动海上贸易的政权。南宋除了向东南亚、南亚派遣贸易代表团外,还在秀洲(上海华亭县)、密州(今青岛附近)、明州(宁波)、泉州、广州等地设立对外海上贸易管理机构,根据海上贸易法对外商进行管理。南宋时期,有市船公司的港口贸易城市有临安(杭州)、明州、温州、秀洲、江阴。宋朝时期,有50多个国家与中国保持贸易关系。公司的进出口税约为货物价值的10%-40%。据1189记载,当年的税收达到6500万弦(或称“关”,每弦花费1000元),比北宋初期的500万弦高出10多倍。科特雷尔公司。摩根(1975)认为,宋朝的海上贸易总额已经超过欧洲的总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
按照国家财政收入,北宋经济中,非农经济和农业经济各占一半,因为政府的商税和专营收入与农业税收入相等,在1077(西宁10)达到70%。营业税和特许权税大部分来自城市,在南宋时期一直超过来自农村的收入,占全国税收总额的2/3以上。因此,宋代的经济可以称为“新经济”或“货币经济”,因为支付手段与前代不同,现金取代了实物。大量的现金交易也增加了货币的种类。除了传统的成串铜钱,大量的纯银也进入了流通渠道。北宋时期(1073)铸造了600万贯钱,但是发行量却翻了几十倍,达到2亿贯(Gernet,1985),背后的原因是新钱的出现。从65438到0024,成都商人采用的私人银行券已经发展成为国家政府促进地区间贸易的“飞钞”,以方便大规模的跨境贸易,降低现金结算和运输的风险。这些不同形式的“代币”在南宋(12世纪)发展成为“官钞”(蕙子),即印刷的官币,发行量达4亿串,是北宋铜钱的两倍。南宋纸币的影响更是国际化,成为韩国、日本等多个亚洲国家的货币。
图9.2展示了北宋官办专利、主要城市商业税和经济作物税(仅包括茶叶)的分布情况,以说明北宋商业经济的空间分布及其所导致的城市等级制度。它证实了宋代中国南方(包括四川)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发展。因为图中的信息并没有涉及大量的不纳税的私人贸易,并不能完全反映宋代商业社会的全貌。
宋代城市化的动力
耕地的开发、新技术的应用和农业税的改革,导致了生产力(尤其是水稻)的提高和经济作物的普及。他们还形成了土地市场,导致农业用地的合并和大型庄园的出现。11世纪的北宋,14%的人口拥有全国77.5%的耕地(Roberts,1999)。许多农民失去了土地,被迫流入工业、商业和服务业,促进了非农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同时,这种发展也改变了工商业依赖皇室和官僚的传统,从制造和营销奢侈品发展到食品、日用品等大众消费品,导致了工商业的扩大和普及。国内外贸易也得益于完整的五万公里航道网,新式海船的设计,以及定向舵、罗盘、新帆等航海导航工具的出现和推广。纸币和金融机构的出现也使贸易因为便利和风险降低而扩大。上述技术和政策因素,加上社会上新儒学的实用主义和理性主义,促成了新的城市革命。总之,宋朝的技术和社会激励使社会发展水平达到了18世纪初资本主义初期的欧洲各国。
正因为如此,宋代人口虽然从前期(970年)的21万增加到1110年的8560万(表9.2),但农业人口的比重却在下降。农业的高效率使得粮食年产量为3亿石(1石=103斤),即人均产量约为3石。仅大运河每年就运送700万块石头。十国时期,华南地区区际贸易蓬勃发展,南宋时期更为繁荣。如图9.2所示,当时存在着区际经济分工,如河北的钢铁、太湖的水稻、福建的茶叶和甘蔗、四川和浙江的造纸、成都和杭州的印刷出版、湖北、湖南和浙江的漆器、开封以及后来的浙江的瓷器。当时国内贸易以一般消费品为主,对外贸易集中在香料、珠宝、象牙、珊瑚、犀牛角、药材、沉香、丝绸、精品茶叶、瓷器等奢侈品上。
城市经济的发展给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也改变了城市传统的自然和土地利用结构。汉唐时期的行政城市已经转变为一个新的商业和娱乐城市。如上所述,繁荣的工商业在这些城市培养了一个新的城市居民阶层。顺应城市经济繁荣、规模日益扩大的趋势,居住在城镇、乡村、城市的居民在宋代户籍制度中被定为“房括户”,向政府缴纳财产税、基建税,并承担劳务。城市地租和新户籍身份也首次出现,与农村户籍明显不同。
此外,唐末至宋代商业中心的兴起,进一步促成了中国历史上另一个城市发展的新起点,即商业城镇的出现。这些县以下的镇级聚落的发展主要依靠自身的经济功能而非行政功能。其中有一些是唐末废弃的军事城镇,但大多数是没有城墙的小城市,在交通路口发展了手工业或贸易。当他们达到一定规模时,政府给他们一个新的城市行政身份。1080年,全国1135个县中,* *有1810个这样的镇,其中23.5%有办税大厅(马兰超,1971)。北宋人高澄对镇的定义是:“民不可聚于一郡,而纳税者为镇或官督。”许多城镇出现在大型商业城市周围。比如开封有31个镇,河南有22个镇,大明有20个镇,成都有19个镇。在城镇之下,农村边缘也出现了更低级的商业点草市场(即集贸市场)。他们为农副产品提供固定的市场。政府还设置官员在草市收税,有的甚至升级为镇。
国内贸易和商品经济的繁荣,特别是丝绸、茶叶、瓷器等奢侈品的繁荣,带动了本地产品和进口奢侈品的交易,产生了对外贸易。宋代对外贸易的鼓励,以及造船和航海的发展,使繁荣的海港成为当时城市化的另一个动力,增加了可供选择的城市。在唐代,广州是唯一有贸易部门的城市。北宋时,有六座这样的城市。南宋时又增加了三个,分别是镇江、温州、江阴。大多数港口城市位于南方,靠近出口产品的主要产地(图9.2)。
在空间分布上,经济繁荣、人口众多的城市集中在沿江和沿海地区。陆上重要的出入点也有利于政府的边贸政策,如茶叶市场、马市等;也出现了重要的商业城市,如天水(与吐蕃、西夏相连,图9.2)。北宋有40多个大城市,人口超过654.38+万,而唐朝只有654.38+00。所以宋代的城市规模超过了中世纪的欧洲,拥有世界上最大的10个城市中的5个。图9.2更清楚地显示了华南城市在数量增长和重要性方面领先于全国。下表中我们以南方四郡(州)和豫北为代表,列举唐宋两城数量的变化作为佐证:
北宋末年,黄河流域大量人口南迁,南宋与辽金的连年战争也对北方的人口和城市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显然,南方的城市数量大幅增加,而北方却在减少。
一个新公民社会的出现
农村生活的艰苦和城市工商业的繁荣,使得大量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市。宋朝的官僚制度也规定官员要随着任用的变化而不断流动。便宜便捷的交通,众多多功能的城市聚落,以及城市积累的财富和丰富的娱乐,成为新城市的向心驱动力,创造了宋代新的城市文明。由大大小小的商人组成的城市新资产阶级,不仅人数众多,而且在财富上比士绅阶层更有影响力。他们的生意不再依赖于对皇室、贵族和官僚的供应。他们的市场来自大量出口和普通大众的需求。即使是奢侈品,新中产阶级也有巨大的需求。他们建造优雅的花园,有精致的家具和艺术品,奢华的衣服和对食物的追求。这些都成为了中国新的城市文明的一部分,在城市里有着舒适和高水平的生活环境。与此同时,城市中也有流行的表演艺术,新城市中人们的需求孕育出的民间专业艺人,包括风水师、相士、演说家、戏剧家、棋手、布袋戏演员、电影摄影师、杂技师等。与此同时,餐馆、茶馆、妓院、澡堂、酒楼、赌场也有大量从业人员。
城市民间艺术和娱乐的建立也与政府对城市的新观念和改变的城市管理模式有关。五代末,周世宗在登基前曾是一名商人,所以登基后,他对城市商业采取了更加开放的政策,如允许在首都开封的汴河上建立豪宅。宋太祖继承了周世宗的政策,在位第六年(965年)正式取缔北京夜市,允许开设夜市:“诏令封府,使北京夜市来三顾,不准禁止。”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变化,意味着传统市场管理模式的淘汰。到北宋中期,封闭的市场体系彻底崩溃。城市的商业经营方式和空间格局向开放性转变,形成了许多繁华的商业街和新的服务娱乐业(如澡堂、茶馆、勾栏等。),使商人、小贩、艺人和他们的客人成为城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北宋开封是第一个以大量市民摊贩和娱乐需求为主要用地和功能分布的都城。这些以公共需求为目的的综合用地被称为“瓦片”。瓦子以一个或几个有盖的表演场地“勾栏”为核心,有许多摊位出售各种商品,提供占卜或医疗服务,还有街头戏曲、杂技、餐馆、茶馆、饭店、妓院等。开封城当时有六瓦,最大的一瓦有50勾栏(图9.3)。南宋都城临安(杭州)有12瓦(图9.5)。很多瓷砖都是一天24小时通宵营业的。因此,宋代的城市生活和市民的文化空间习惯与前代明显不同。从狭义上讲,他们生活在一个新的城市文明中。
在宋代城市中,由商业、制造业、娱乐业和服务业孕育的新型城市文明超越了传统的行政职能,在性质、内容和空间格局上为中国传统城市文明增添了新的内容。宋代新发展起来的城市文明,自然导致了新的城乡关系。汉唐行政市是对周边农业区具有服务功能的中间地。到了宋代的商业社会,城市和乡村的差别变得明显,包括不同的生活节奏、内涵、方式,以及不同的人的素质和追求。宋代城市也相对独立:富人不一定是农村地主,穷人多脱离农村土地;城市的繁荣主要建立在国内外贸易的基础上,即使是工业生产,也不以区域市场为主要营销目标。由于这些独立或与传统地区的分离,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已经成为公民之间心理和实际的需要。由地方、贸易和制造业组成的行会和同乡会成为当时城市的另一个特色。同样,宗教也成为了新城市文明的内涵之一。
宋代城市和城市文明的演变可以概括如下:
1.住宅巷的解体被开放的街道所取代;
2.对居民严格的时空管制,转化为公民在生活和活动上的自由;
3.管理严格的封闭式商场变成了24小时营业的开放式商业街和社区;
4.住宅、商业和服务活动呈线性或带状分布在主要街道、河流和交通路口;
5.城市居民的户籍被定为房阔户,其义务与农村户籍不同,于是首次出现了“城市居民”的概念;
6.城市生活的巨大变化:丰富的娱乐和表演艺术活动,并且主要由私人以营利为目的提供;
7.由于城市的规模、密度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火灾风险大大提高,城市防火灭火的官方机构已经开设;
8.重视城市中路边、沿河种植花草树木等绿化措施,已成为规划建设城市的基本原则之一;
9.战场上的进攻火器改变了城墙的防御设计;城墙被用石头或砖铺成的夯土墙所取代,还有了望台、了望塔和深深的城沟。
但是,在城市的空间格局中,宫城依然是首都的中心。在所有较低级别的城市中,政府办公室仍然占据核心地位。
下面,我们以宋代的都城和主要城市为例,来证明这个时代的城市文明,包括城市化和城市结构的新形式。
开启
开封是北宋的都城,又称“东京”或“汴京”(960-1126)。唐代称“汴州”,城墙建于781年。地处大运河与黄河交汇处(图9.2),自隋唐以来一直是华南地区支援首都大兴、长安的战略要地。918后成为五代都城。在接下来的一周里,它被扩建了,并修建了第二堵墙。第二个城市的新土地面积是老城区或内城的三倍。
由于开封地处黄河流域的平地,无险可守,因此需要修建多道坚固的城墙以作防御之用。所以它有很大的城墙和很深的城池(图9.3)来抵御来自北方的新式热武器(火炮)和战斗机。
图9.3显示城市的平面近正方形,总面积约32平方公里。它是以宫城为中心,有三重城墙的大都市。这一制度从北宋开始就被后人模仿。宫城又称“大内”,是天子工作生活的禁地。皇城,也就是内城,大约相当于唐代汴州的范围,面积为4.5平方公里。从宫城南门开始的御街是皇城和整个城市的中轴线,是全国的行政中心。在皇城的南部,有祠堂和社会祭坛,根据“左祖右舍”在考公基。总之,宫城和皇城基本上继承了儒家规定的都城布局和性质,以“服天”、“天人合一”和礼乐为主要功能。
然而,开封的皇城也充满了商业和娱乐场所。图9.3所示为医生街、御街、屈原街等主要商业,奢侈品、日用品集中的主要商圈(如珠宝店、金银店、杂货铺),以及六瓦、三妓院。皇城汴河边的谯周(图9.3注12)一带,是全城最大的夜市。
黄河四条支流流经开封,汴河的生意最为繁忙。河上的货运量占首都水运量的90%,主要是米和盐,以满足皇室、政府和军队的巨大需求。单一粒米,一年的运输量就要达到300万-700万石。城东南角的汴河沿岸两条主要街道是城内最繁忙的仓储和商业区,因为漕运由此进入京城。《清明上河图》是沿着汴河街画的,图9.4是其当地的城市景观。到了唐代,汴州城(即北宋内城)只有两个封闭的市场,到了北宋中期,已经被开放的商业街和商业区所取代。后者多沿主干道和河流两岸呈线状分布,有时与居民区混杂在一起。为了便于收税,政府在城市的重要商业中心设立了税局和商业管理机构(图9.3注6)。当时开封的商税在全国领先,主要包括商品税和仓储税。1015年开封两税年收入40万串,1085年增加到55万串。此外,政府经营的工业和贸易专营公司也雇用了许多人,为政府提供了另一个财政来源。光是为皇室和贵族制造奢侈品的工匠就有八九千人,专门生产武器的工匠就有3700人。民营制造业多在廓城,也很繁荣。
城市的道路以宫城为核心,以棋盘的方式向外延伸。南门外的御道是主轴,宽300米,也成为主要的商业街。其他道路多为15-20米,比唐代道路窄。城市中有六个娱乐区,分布在内城和廓城的不同地段(图9.3)。商店、餐馆、饭店遍布全城(宫外除外),以汴河和主干道沿线最为集中。这些瓦当和商业街成为开封的一大特色,也是北宋以来中国都城和城市文明的新元素。开封也是北宋的文化和教育中心。根据1102-1106的记载,城南的国子监,除了其他官学和私学,共有3600名学生。除了教授儒家经典,他们还教授武术、医术、法律和数学。开封还具有国际化的宗教氛围,有913座宗教寺庙,道教、佛教等宗教专业人士25000人。
自从广场系统被破坏后,曾经的方墙变成了一条开放的街道,许多房屋和商店都临街,多层建筑也出现了(图9.4)。建筑物高度和密度增加,工业、商业、住宅等三种功能混合,使城市消防组织从开始到结束的一周更加完整。开封市内城分为14个防火分区,外城有8个,每隔450米设一个消防站。站内有瞭望塔、消防设备和值班消防员。这个城市有3400名士兵担任消防员,他们专职从事防火和灭火工作。
旧广场制废除后,内城分为十个城区,即厢,* * *辖121个分区(广场)。轮廓城市被分成四个隔间和十五个正方形。1021年宫城35550户,皇城62200户,宽城65438+万户。加上约40万军队和官员,该城人口约为654.38+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如上所述,从上周开始,开封采取了城市绿化政策,在运河和主要道路上种植柳树和花树。北宋末年,宫城东侧建有皇家园林,即600米×500米长的“艮岳”,园内种满了来自太湖等中国南方的奇石和花木。艮岳建筑的豪华奢侈虽然创造了中国城市园林的特色,但也是导致北宋灭亡的原因之一:醉生梦死的城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