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控制,中央政府的意义何在?北京新闻专栏
文|李长安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控能力是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会议强调,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是构建发展新格局的基础。要统筹补短板、锻造长板,针对产业薄弱环节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创造更多独特绝技。
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关键环节应该是独立的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得到了很大发展,大部分行业借助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也有很多产业链供应链在国内市场成功形成了有效的自循环。
然而,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叠加,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受到较大冲击。特别是在产业链供应链中,一些行业的产业链供应链供应不畅甚至“断链”或“断供”的情况频频发生,给企业的生产经营乃至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事实上,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也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内容,是构建以国内流通为主、国内国际双流通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的基础和前提。这也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加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列为明年第二项重点任务的主要原因。
如果疫情造成的“断链”和“断供”在疫情得到缓解或控制后能够重新连接起来,那么个别国家所谓的技术转让限制甚至“断供”给产业链和供应链带来的影响可能是持续的、内在的。
事实上,技术“卡脖子”的影响已经给国内一些高科技龙头企业带来了不小的痛苦:产业链供应链被人为中断,企业生产被迫停止。即使一些企业被迫向外方支付巨额技术使用费,也无法转让其核心技术。核心技术也成了个别国家威胁恐吓中国国内企业的定时炸弹。事实一再证明,在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技术和环节上,没有自主权很容易“失控”。
正因为如此,如何保证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畅通,成为经济向更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越的一道坎。
今年以来,关于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政策表述循序渐进,从“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再到“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可以说,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自主可控能力”将被视为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升级的关键。
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的基础
要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掌控,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是最重要、最根本的解决方案。
从实践来看,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远不是过去的“一穷二白”。如今,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高等教育,专利申请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前列。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巩固,鼓励创新政策日臻完善。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中国在新一轮科技浪潮中没有掉队,甚至在某些方面实现了赶超。这些都是中国加快自主创新步伐的基础。
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产业链供应链才能真正摆脱“卡脖子”的困境。
为了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需要锻造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长板。如今,我国在一些领域已经形成了国际竞争优势,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优势产业的国际领先地位,不断提升高铁、电力设备、新能源、通信设备等领域的全产业链优势。
同时,必须着力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深入实施工业基地改造工程,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和节点,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确保自我循环,在关键时刻维持经济正常运行。
为了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自控,企业也需要自立。企业作为产业链供应链的基础节点,需要未雨绸缪,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和对科技人员的激励。尤其是在“卡脖子”技术上,要尽快摆脱“依赖”和“幻想”。除了加快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自主改造创新,还需要技术“备胎”以备不时之需。
需要提醒的是,产业链供应链的自控并不意味着自给自足和闭门造车。必须坚持国内大流通优先、国内国际双流通推进的新发展理念,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过程中实现自主可控能力的提升。
换句话说,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控制重在“能力”。一方面,中国应该在关键行业的关键部门具备国产化能力,但也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开拓渠道,将国际先进技术为我所用。只有这样,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的目标才能实现,中国经济安全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李长安(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