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前中国军队的标准重机枪。
抗战全面爆发前10年,中国正式结束了晚清以来的割据局面。虽然仍有战争,但这是近代史上难得的“和平”时期。在此期间,中国也试图大力发展经济,现代工业化开始形成。
这一时期,中国各大军工厂都在大力仿制生产武器装备,同时也大量向外国购买。现在你可能熟悉中国和德国之间的矿产品换武器贸易。事实上,在那个时期,中国从许多国家购买武器,而不仅仅是德国人。
本杰明·哈钦斯(Benjamin Hutchins)是美国人,曾供职于柯尔特武器公司,是一名优秀的枪械设计师。1867移民法国,在法国创办和记黄埔公司。但是哈奇森机枪不是他设计的。那时候马克西姆的机枪很流行。由于马克西姆申请的退管式专利没有漏洞,哈奇森公司无法研制出任何可行的退管式机枪。
1892年,一位名叫阿道夫·冯·奥德科莱克的瑞典军官设计了一种空气导向结构,哈奇森公司看到了它的前景,于是买断了专利。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终于在1897年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门采用气导原理的重机枪。
1897年,该枪正式上市,被称为哈奇卡斯机枪。法国军队立即购买了它作为标准的重机枪。然后它的设计被英、法、日等国广泛采用。
哈奇森机枪简单可靠。利用火药在子弹发射时产生的气体作为推动连杆的动力,将枪栓从枪壳上的锁紧槽中释放出来,取出弹壳。回位弹簧复位并加载连杆和螺栓。
哈奇森机枪在中国也有仿制,但更多的是从法国购买。1930年,国民政府从法国购买了400门火炮,在1932年军委召开的全国制式武器会议上,确定哈奇森1930为制式重机枪。
从此全国各地军队少量购买,抗战爆发前全国购买1192,均为7.92*57 mm口径。抗战爆发后,政府紧急向法国购买了1300支哈奇卡斯重机枪和2000万发子弹,并商定了后续购买合同。但由于德国入侵法国,后续订单被迫中断,仅多获得300架。
把上面的总数加起来,可以看到a * * *买了2792支枪,不算太大,但也是当时中国军队中占有相当比重的一种重机枪。如果按照标准配置计算,可以武装465个营属机枪连。
哈奇森机枪采用风冷制冷方式,与水冷相比,火力的连续性要差很多。1905,美国人测试和记黄埔。结果在一次测试中,当枪连续发射4分10秒,发射1376发子弹时,枪发生故障。同时,测试人员还注意到,在连续拍摄超过1分钟后,枪管和气管已经因高热变色,4分钟后呈鲜红色,枪管基本损坏。
而水冷机枪在保证供水的情况下,一般是连续发射几万发子弹,这种故障很少发生。所以在抗战时期,和记重机枪的火力持续性其实不如民-24水冷重机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