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历史文化名人典型事例(每个国家5个)

张海迪:1955年秋生于济南。5岁时,他患了脊髓病,胸部以下瘫痪,不能上学。他在家完成了中学课程。15岁时,跟随父母将他送到聊城农村(山东)给孩子当老师。她还自学了针灸技术,免费为村民治病。后来,张海迪自学了多门外语,并当了一名无线电修理工。现为政协委员,就职于山东省作家协会,从事创作和翻译工作。1983中国青年报发表《做一颗流星,把光留给世界》。张海迪在中国成名,赢得了两个名声。一个是20世纪的新雷锋;一个是戴保罗;张海迪怀着活着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罗为榜样,用自己的言行回答了亿万年轻人非常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毅力与疾病作斗争,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对生活充满信心。虽然没有机会进校门,但她还是发奋学习。她读完了小学和中学的所有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学习了大学和研究生的课程。从65438年到0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翻译了《海滩诊所》、《追寻生命》、《轮椅上的梦》等几十万部英文小说。这个奖从来没有颁给过《人生的追求》之前的散文作品。从1983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了超过1万字。她还自学了十几本医学专著,请教经验丰富的医生,学习针灸等医术,免费为群众治疗爱迪生:为了科学发明,她牢牢把握每一个“今天”,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除了

为了吃饭,睡觉,运动,我几乎没有闲过。每天延长工作时间相当于延长寿命。因此,

当地人民庆祝79岁生日时,自称135岁。爱迪生活到85岁,才在美国专利局发表。

有1328项发明专利记录,平均15天就有一项发明。

贝多芬:在贝多芬不幸的童年中,母爱可能是他唯一美好的回忆,17岁丧母对贝多芬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打击。同时,他还要承担这个被忽视的家庭——两个未成年的哥哥和一个令人失望的父亲。在艰难的日子里,贝多芬只有在与布朗宁家族的交往中,才得到一点安慰和支持。埃莉诺·勃朗宁是他的学生,比他小两岁,贝多芬对她有柔情。当她后来嫁给一位善良的医生时,贝多芬把这种感情变成了永恒的友谊,并保持了一辈子。贝多芬也从田园风光中找到了慰藉——波恩那条长满花草树木的小路,穿过壮丽辽阔的莱茵河,以宽广的胸怀接纳了这位日渐忧郁的青年音乐家。贝多芬一生对自然充满激情,他的音乐中广阔的意境和朴实的旋律直接来源于此。就在贝多芬准备投身音乐的时候,命运向他展示了一张狰狞的面孔。从1796开始,贝多芬发现自己的听力急剧下降。对于一个风华正茂的钢琴家和音乐家来说,听力下降无异于世界末日。然而,贝多芬进行了顽强的斗争,说出了那句流传千古的名言:“我将扼住命运的咽喉,它绝不会使我屈服。”贝多芬仍然爱着一个名叫朱丽叶的女孩,著名的钢琴奏鸣曲《月光》就是献给她的。然而天真浪漫的朱丽叶辜负了贝多芬的爱慕,后来和一个男爵订婚了。耳聋的治愈正在消退,失去了一个挚爱的爱人,让顽强的贝多芬支撑不住了。1802年,他写了最后一封信,这封信现在被称为海利根施塔特的遗书。在信中,他生动地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理想和痛苦。任何误解贝多芬的人,如果仔细总结他的遗嘱,都能找到真正的原因,原谅他的缺点。然而他又重整旗鼓,坚强的个性无法向命运屈服。还是在那份遗嘱里,贝多芬说:“是艺术,但是是艺术让我,啊!我想,直到我觉得自己的使命已经彻底完成,我才能离开这个世界。牛顿:“宽阔的河流是平静的,有知识的人是谦虚的。“所有为人类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都有谦虚的美德。每当牛顿在科学上取得重大成就时,他从不沾沾自喜,自以为了不起,争先恐后地发表著作,使自己名扬天下。当牛顿努力研究出“万有引力定律”时,他并没有急于发表它。而是继续孜孜不倦的思考了几年,研究了几年,埋头于数字计算,从来没有跟任何人说过一个字。后来牛顿的朋友,伟大的天文学家哈雷(彗星的发现者),在牛顿证明一个关于行星轨道的定律有困难的时候,专程来问牛顿。牛顿把他关于计算“引力”的手稿给了哈雷。哈雷看到后才知道,他想问的问题正是牛顿早已解算出来的,心里羡慕不已。1684年11月的一天,哈雷再次造访牛顿的公寓。当涉及到天文学相关的学术问题时,牛顿拿出一篇论证“万有引力”的书面论文,向哈雷请教。哈雷看完之后,对这个杰作感到非常惊讶。他欣喜地对牛顿说:“这真是一个伟大的论点,一部伟大的著作!”“他多次劝牛顿尽快出版这部巨著,造福人类。但是牛顿没有听从朋友们善意的劝告,轻易地发表了自己的著作。但经过长时间细致反复的验证和计算,确认是正确的,并于1687年7月在世界上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牛顿是一个非常谦虚的人,从不自负。有人曾问牛顿:“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牛顿回答:“如果我有一点点成功,没有别的秘诀,只有勤奋。”他补充道,“如果我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些话多么有意义啊!它生动地揭示了牛顿取得伟大成就的秘密,即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用奉献和勤奋创造了一个科学的新世界。莎士比亚:为了谋生和追求自己喜欢的戏剧事业,他只身来到伦敦,打破世界。初到伦敦,举目无亲,两地出生,处处碰壁。后来,我终于进了一家印刷厂工作。剩下的时间里,他不顾一天的劳累,天天去伦敦的剧院找工作,后来如愿以偿。他认为,环境越恶劣,越能磨炼人的意志和智力。无论顺境还是逆境,他都一如既往地追求事业,最终取得辉煌的成功,登上“戏剧大师”的宝座。华:华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由于家境贫寒,从小就替父亲承担起家庭生活的重任。但是每当他有空的时候,他就借一些数学书。他用五年时间自学了高中三年和大专的所有数学课程。18岁时,染上伤寒。为此家里所有的东西都用光了,但他的病情并没有好转。幸运的是,在家人的精心呵护下,我终于保住了性命,却成了终身残疾。后来在中学老老师的照顾下,我在这所中学做了打杂。他一有时间就去借书,他残疾的左腿经常疼得厉害。他依然一心想在数学王国的海洋中劈波斩浪,把身上的伤痛、生活的艰辛、世界的不公统统抛在脑后...

高尔基:著名作家高尔基,从小就饱尝人世的辛酸。即使他厌倦了工作,他也拒绝放弃片刻来看书。他经常在老板的鞭策下剽窃他人的作品,最终成为一名著名的作家。鲁迅:“不教一日闲”,凡是有所成就的人,都是这样做的。请看鲁迅先生最后一年(1936)的生命历程,从一月到十月(10,十月二十六日病逝),卧床八个月,写了五十四篇杂文和其他篇章,翻译了《死魂灵》第二稿三章,附两个附件,写了二百七十多封信,给许多青年作家读稿。去世前三天,他为一本翻译小说写了序言。鲁迅去世前六年住在上海虹口公园附近,从他的住处到公园只需步行几分钟,但是

从没在公园玩过。这就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花在工作上”的鲁迅。孔子: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他总结了中国人的基本思想,成为一种原始信仰体系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是基于生活的道德和用道德模范来教育和管理人们的政治理念。它贯穿了中国人两千年的生活和文化,并对世界上许多人产生了巨大影响。

祖冲之: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科学家。在数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等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祖冲之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并和儿子祖木恒一起推导出了球的体积公式。36岁时,祖冲之修订历法,编修了《大明历》。他还设计并制造了一台使用水力研磨的水锤研磨机。造出了“千里船”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