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看待那些旅行中不买东西的人?

如果提问的对象是导游,那么我以导游的身份回答你:喜欢就买,不喜欢就不买;如果问题的对象是游客,那么我以一个旅游爱好者的身份来回答你:我买,我免费。

一个旅游35年+从事旅游15年的旅游咖啡机,一个萌宝妈妈,专门为你分析旅游问题。喜欢请关注我!

很多人看到这个问题,都会想到自己的旅游经历,以及一套买不买纪念品的理论。因为我有导游和游客的双重身份,感觉不同身份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

以这两种不同的身份分享我的观点:

当我是导游:喜欢就买,不喜欢就别买!

说到导游对不购物的团队成员的反应,我想80%以上的成年人都会认为一定是脸不好。因为众所周知,游客在购物店购物可以拿回扣。游客不购物,那么导游就没有收入,当然也不会有好脸色。

也许,对某些人来说?买个头?黑操作的团导游就是如此,所以我们在媒体报道中不时可以看到很多导游强迫游客花钱的新闻。但这并不代表整个圈子!尤其是对于正规团队的导游来说,就是:买不买!因为我真的不想为了小便宜天天面对你那张狐疑的脸。

我们来分析一下正规旅行社导游的收入构成:基本工资(包括购买医疗保险和社保等。)+团体津贴+团队返利。与旅行社正式签订劳动合同的导游,实际领取的是旅行社的基本工资和定期团费;如果不是,那么这个用人单位已经违反了劳动法,可以打官司。所以,强迫游客购物的那一小撮人,其实是没有和正规旅行社签订劳动合同,没有基本工资收入保障的群体。

由此可见,团队返利部分其实可以看作是工资的奖金部分,相对来说更不稳定。团队反扑是一个复杂的成分。你需要把旅行社动了补贴游客团费的那部分,旅行社抽的那部分,其他公司陪同分的那部分都剥掉,这就是你得到的。

其中购物提成是最少的!有许多特产商店。可能全团游客买了几十盒椰子糖和椰子奶油,但是整个导游拿了几十块钱加2包椰子糖。

当然,每个工薪阶层对奖金的态度都是越多越好,我也不例外。你买的多,我拿的多,我开心;但前提必须是你愿意!

更多的时候,我要整天面对一些好事者狐疑的目光,拿着小票去问。导游,你拿了多少回扣??毕竟我真的没拿多少,我也只是一个普通人,希望能在工作中保持愉快的心情,而不是整天被质疑。

尤其是新《旅游法》出来后,对于团购有非常明确的规定,不一定要踩这条红线才能盈利。

所以,如果我是导游,买不买是你的自由;不是特别黑脸不购物的游客,是不会奉承购物大方的游客的。其实旅行中是否购物是个人自由:喜欢就买,不喜欢就不买;可能你不买是因为你不喜欢,也可能你经济上负担不起?有千万个理由,你就不会因为这个吃亏?歧视?。

当我是游客:我买,我自由。

除了做导游,我还是一个旅游爱好者,经常自己出发。当我以游客的身份去旅游的时候,其实我也是一个购物爱好者,尤其是对纪念品,有地方特色的明信片,在当地有巨大购买优势的商品,有时候会满载而归。

作为一个把购物作为旅行乐趣之一的游客,我对那些旅行时不买东西的人没什么感觉,也完全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如上所述,每个人都有购物或不购物的自由,更何况你我只是身份平衡的游客,你买不买与我无关。有时候甚至还要谢谢你没买,所以有些地方的货真的很紧俏(比如首尔机场的酒)。如果你不买,你把机会留给我!

对于自己,或者别人,我买这么多异样的眼光,我也很坦然:我买,我自由!只要不是作恶,杀人放火,不影响他人,有何不可?

但是,我也有自己的旅游购物原则?换句话说,我不会买很简陋的。总的原则是不买全国都能找到的特产,不买自己买不起的,回去也不多买。这也是我从早期的旅行经历中总结出来的。

最早的一次旅行是在90年代。那时候我知道的不多。去桂林看各种甜品蛋糕,去连云港看水晶?这些感觉都是特产,我发疯一样把货扫回来当手信。当时还挺有旅游幸福感的。慢慢的,走的地方多了,你会发现芋头糕和桂花糕。这些甜品不是桂林的专利;水晶不是只有连云港才有。交通越发达,这些特产的踪迹就会越广。所以我吸取了教训,慢慢抛弃了囤积大量商品的自卑。

但是,有一个旅行消费习惯我至今没有改变:花很多钱在邮政服务上。为什么?买明信片,寄明信片。在每个地方,最疯狂的时候是每天。我在当地购买明信片,寄给自己和家里的每个成员。不要以为这些都是小钱,不值得在这里说;还记得有一次去南非十多天,每天给家里每个成员寄一张明信片。最后光是邮政消费就几百元。再说这个?买买买写送送?我会继续我的消费习惯,送给我的孩子。等他长大了,回头看看这些年的回忆,应该是挺有纪念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