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中医药大学怎么样?

湖北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8。其前身是湖北省中医学校,创建于1954。是湖北省唯一一所中医本科院校,是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合格的优秀学校。2003年,原湖北中医学院和原湖北禁毒学院合并,组建新的湖北中医学院。湖北禁毒学院成立于1958 65438+2月。其前身是湖北省护士职业学校,成立于1939。是国内唯一一所以药学和医学检验为主的院校,在药学和医学检验领域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2010 3月18日,教育部批准湖北中医学院更名为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在半个世纪的高等中医药教育实践中,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中医与中医药相结合,文、理、工、管相结合”的办学格局。

一、办学层次、规模和结构

学校办学层次齐全,涵盖本科、硕士、博士教育;办学类型多种多样,包括国内高校全日制教育、留学生教育、成人继续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学校以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为主体,以留学生教育、成人继续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为补充,形成了“一主三辅”的办学格局。

1.学校规模:普通高校全日制在校生10297人,其中研究生1074人,专科生8917人。

2.专业结构:学校有18本科专业,6个专业方向,涵盖医、理、工、管、人文五个学科门类。

3.学科和学位点建设:学校拥有中医药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涵盖两个学科12个博士点;拥有中药学、中药学、药学、中西医结合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学科2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校拥有内经、伤寒、针灸、肝病、肾病、脑病、信息学7个国家局级重点学科,14省级重点二级学科。有2个省级优势学科:中医基础理论、针灸推拿学,2个省级特色学科:中医临床基础、中药学。

二、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专任教师675人,兼职教师150人,生师比15.2: 1。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专任教师376人,占教师总数的55.7%;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有138人,占教师总数的20.4%。拥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420人,其中正教授110。现任教师中,有我校初的名医、名师,如名中医、全国“十大中医楷模”李今庸教授;全国名老中医田教授。有、孙国杰、梅国强、涂、陈如泉等教授,是我校第一届毕业生,现为中医药界著名的专家学者。全国首届中医硕士学位获得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估组成员、全国优秀教师邱教授;现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估组成员,全国首届中医学研究生,中医基础理论专家周安方教授;有国内知名中医专家詹亚华、刘教授,有从美国引进、在SCI源期刊发表论文68篇的国际知名自然医学专家方念波教授。还有一大批学术水平高、知识结构合理的中青年专家学者,在全国中医药领域颇具影响力。我校还聘请了5位院士担任我校学术委员会的校外委员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席。引进了四位“楚天学者”特聘教授。目前,享受国务院、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34人,省级“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20人,6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9人获得省级劳动模范、省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

三。教育教学改革

学校坚持“中医与中医学相结合,文、理、工、管一体化”的学科建设思路,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和布局,新增社会急需的医学相关专业。发挥中医药传统优势,打造专业品牌和特色。中医、针灸推拿、中医、中西医临床医学6个专业获批省级品牌专业。中医和针灸推拿两个专业入选教育部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加强专业课程和教学团队建设,努力提高教学水平。省级精品课程8门,省级精品课程10门。拥有中医基础理论和伤寒论两个省级教学团队。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团队获得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称号。近两届学校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2项,其中全国医学院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二等奖1项,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近三年来,学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各级毕业生就业率高于省属高校平均水平。学生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奖10项,省大学生优秀毕业论文405篇,在湖北省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研作品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学校各级毕业生就业率高于省属高校平均水平。

第四,科技发展和服务社会

学校坚持“科技兴校”战略,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注重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学校有中医药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教育部共建的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实验室2个,国家局级医学研究中心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科研实验室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中药创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平台)4个。学校拥有雄厚的科技实力。早在1978就获得了4项全国科技大会奖和2项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学校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20项。2004年以来,学校承担国家科研项目84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4项,其中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针灸学会等国家一级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烟草专卖局科技进步1奖励。学校拥有国家发明专利7项,中药新药研究临床研究批文9项。五年来,学校获得各类科研经费654.38+0.66亿元,年均336.5438+0.26.5438+0.00万元。学校现为湖北省生物医药重点研究单位,湖北省“十五”重大科技项目“湖北道地药材标准化种植研究与示范基地建设”牵头单位,着力发挥中医药科技优势,服务湖北经济建设。学校在中药新药研究、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低害卷烟等方面为我省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学校先后指导鄂西、蕲春、罗田、英山等地建立了“道地中药材GAP实验示范基地”,实现了25种道地中药材在全省中药材主产区的标准化种植推广。建立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3万多亩,辐射种植面积200万亩。综合经济效益达到30亿元,新增产值达到6亿元,出口创汇6543.8+亿元。为我省建设“鄂西生态旅游圈”的发展战略做出了积极贡献。2007年“湖北省道地药材标准化种植研究及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学校被批准为“湖北省优势中药材GAP及新产品开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首任理事长单位,是湖北省政府发起的首批十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之一。

动词 (verb的缩写)海外教育和外汇

学校1993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首批可以有条件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经教育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学校享有招收港澳台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资格,成为湖北省唯一的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1986以来,由来华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培养,为2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各类学生1400余人。目前共有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534人,涵盖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在我省省属高校留学生培养中,办学规模最大,学术层次最全。优质的教学和管理服务赢得了留学生和来访朋友的广泛好评,被评为“全省教育系统外事教育先进单位”和“留学生管理先进单位”。学校是湖北省属高校对外交流的窗口,连续多年随省政府代表团代表湖北省属高校出访世界。学校与30个国家的67所大学、学术机构和专业团体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经省教育厅批准,学校获准与美国克莱蒙费朗第一大学、美国温斯顿-塞勒姆州立大学、英国朴茨茅斯大学合作办学,面向湖北省乃至全国招生。

不及物动词校园基本建设

学校分黄家湖和昙华林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610亩(107.33公顷),生均面积104.5平方米。校舍总建筑面积42.5万平方米,生均41.3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行政用房22.5万平方米,生均21.8平方米。黄家湖新校区为主校区,占地1410亩(94公顷)。2004年3月开工建设,2005年秋季开业,2008年6月竣工。新校区建设历时4年,总投资8亿元,校舍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道路绿化40万平方米。一座融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建筑艺术于一体的生态园林式新校园已展现在武汉南大门。有12000多名师生在黄家湖新校区学习、工作和生活。新校区的建成,彻底解决了长期困扰学校发展的办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654.38+004.382万元,生均965.438+040.5元。学校图书馆是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湖北分中心,藏书94万册,生均82册。它拥有现代化的电子书系统和50万本电子书。投资654.38+00余万元建设校园网,覆盖学校新老校区,现为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授权的“二级节点”单位。学校被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授予“中国中医药网站”建设单位,为促进中医药文化交流、建设中国中医药资源数据中心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学校被省信息产业厅批准为“湖北省重点开放实验室”。

学校有直属医院1所,非直属医院7所,均为三级甲等医院,床位5540张。学校直属附属医院成立较早,现为全国十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之一,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4个,省级重点专科5个。学校还有11教学医院和93个实习医院。现有的教学实习和实践基地能够满足学校各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

七、素质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

为推进素质教育,学校首先着力转变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设公共选修课;认真组织各种科学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质。在各种知识竞赛、科技竞赛、文艺演出等活动中,我们的学生都表现出色。我校连续八年被教育部、团中央联合授予“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组织单位”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