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ana split”是什么意思?
“banana split”的意思是:香蕉圣代(就是常说的水果冰激凌,是一种甜品。)
圣代的名称起源于美国,某州认为星期日为安息日,不允许出售冰淇淋,冰淇淋商便在冰激凌上浇上水果酱或糖浆,有时也会放上一些碎坚果、巧克力末、奶油、马拉斯奇诺樱桃等,以英文星期日的字音取名为圣代。
在肯德基叫做圣代,在麦当劳叫做新地。 圣代有英式和法式两种:
英式:冰淇淋平放在玻璃杯或玻璃碟中,加新鲜果品和鲜奶油、红绿樱桃、华夫饼干做成。
法式:又称为巴菲,与英式的区别是,一般用桶型高身有脚玻璃杯作为容器,除英式的材料外,加入红酒或糖浆制成。它们的区别无非是原料和盛器的不同。
原料:圣代是使用成品软质冰淇淋添加果酱、坚果制作,所以圣代的原料主要是冰淇淋粉或者冰淇淋奶浆。常见的原料有海川普通冰淇淋粉以及海川优格酸奶粉。
起源:酷夏口干舌燥时要是能吃上一口冰该是多么惬意的事。可在3000多年前,这只是人们的奢望。只有少数帝王能够在严冬将冰块放在罐瓮里,埋到岩洞或地窖中,到炎夏时取出来享用。一般的老百姓甚至高官都没有这个口福。到了唐末宋初,火药开始从炼丹家的炼炉中走出来,在战场上大显身手。火药的主要成分之一是硝石。它是一种白色味苦的晶体,是矿产,喜欢呆在低温的墙脚下,颜色如霜,因此又被人称为“墙霜”。人们在无意中发现硝石溶解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热量,使水温降低,甚至结冰。于是很快有人利用硝石的这种特性,在夏季制作冰饮料,将糖和一点香料溶在水中,然后将水放入罐内;取一个大盘,在盘内盛上水,将罐置于盘水内,不断地在盘中加入硝石,结果罐内的水结成了冰。尝一口,又凉又甜,直冰到肚子里。到了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一如以往的帝王一样,常常在盛夏享用这种冰冷饮。1275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他常常被忽必烈召进皇宫,讲述欧洲各国的历史、风俗、现状,品尝过冰凉饮。马可·波罗也很喜欢这种消暑的冰凉饮,竟把制冰技术带回了意大利,使冰冷饮在意大利流传开来。
夏尔信饮料:意大利有个名叫夏尔信的人,开了一家制作冰冷饮的小店铺,生意兴隆,赚了一些钱,决定增加冰冷饮的品种。他尝试在马可·波罗的冰冷饮配方中,加入果汁、橘子汁、柠檬汁等,结果制出的饮料口感更好。这种冷饮问世后,被称为“夏尔信饮料”,在意大利风行起来,许多欧洲人以品尝“夏尔信饮料”为荣。
冰淇淋
圣代
15世纪中叶,法国有一位皇后叫卡特琳,她总喜欢吃些新花样的食物。她的厨师为此常常在各种菜谱的基础上,绞尽脑汁为她变花样。1506年的夏季某日,皇后要吃冰冷饮。厨师突发奇想,在制作冰冷饮时,把奶油、牛奶和各种香料掺杂到水中,使其冷冻成半固体状态,然后刻上花纹,装饰了花边——冰淇淋就这样诞生了。据说皇后吃了这种冷饮,赞叹不已,还重赏了那位厨师。不久,这种冰淇淋,走出了皇宫,走出了法国,传到了意大利等国家。
三色冰淇淋:意大利有位名叫卡尔罗的商人,为了吸引顾客,招徕生意,别出心裁地采用果汁、牛奶等配料,做成黄、绿、白等有颜色的冰淇淋,称为“三色冰淇淋”,一推出市场,就被抢购一空。卡尔罗还在英国申请了三色冰淇淋的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