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变速箱的专利壁垒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强调,自主品牌最重要的任务是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核心技术,尤其是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的调校。其中,自动变速箱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近年来,虽然我们看到国内一些第三方供应商,如盛瑞、东安动力等,在厂商层面都推出了6速和8速手自一体变速箱,即6AT和8AT变速箱,尤其是吉利、长安、长城等一线自主品牌,在推出自己的自动变速箱时,基本趋势都是面对双离合变速箱。我们看到在一些低级别的产品中,这三款变速箱。

众所周知,在目前的自动变速箱中,双离合变速箱应该算是鄙视链的末端。众所周知,双离合变速箱的顿挫感和扭矩较小是明显的缺点。从使用体验来看,手自一体变速箱(AT)和无级变速箱(CVT)的整体性能要优于双离合变速箱。这也是为什么吉利、长安、长城的高端车型基本都配备爱信的6AT、8AT、ZF 8AT的原因。其实厂家自己也明白,爱信、ZF的6AT、8AT代表着一种进步,所以放到自己的产品上,是一种产品力的提升。

那么为什么自主品牌厂商不在大部分车型上使用爱信和ZF的6AT和8AT变速箱呢?或者说自主品牌为什么不在变速箱和CVT发展?首先是第一个问题。6AT和8AT变速箱虽然成熟度更高,产品更强,体验更好,但是这两个品牌的变速箱采购成本很高,爱信相对便宜,但是整体价格也很贵。想想看,7-8万的国产车,配备爱信和ZF的6AT和8AT变速箱,结果就是其他配置会大打折扣,或者

第二个问题,其实目前全球AT变速箱最成熟的技术和专利基本都集中在爱信和ZF两家厂商手里。再有就是专利作为技术空白,自主品牌基本不可能通过模仿和复制来逆向开发AT变速箱。CVT变速箱的情况就更不好说了。虽然CVT变速箱比成熟的AT变速箱便宜,但目前CVT变速箱的核心部件——传动钢带,只有德国的博世和舍弗勒能生产。所以自主品牌自己开发AT变速箱和CVT变速箱是非常困难的。即使勉强发达,成熟度和阅历也相对较差。

但是自主品牌必须有自己的自动变速箱,否则一旦合作破裂或者其他原因导致供应商压缩或者中断对自主品牌的供货,对自主品牌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自主品牌为了市场和产品“安全”,必须在一些低价高配车型上实现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零部件的自产自研!

那么双离合变速箱为什么能成为变速箱领域自主品牌的“救星”呢?其实我们看到大众、通用等品牌都有双离合变速箱,当然Getrag等供应商也有双离合变速箱。前面说过,很多自主品牌也有自己的双离合变速箱。那么为什么在双离合变速箱这个层面上没有像AT变速箱和CVT变速箱那样的专利壁垒和技术差距呢?

其实举个例子就能理解了。想想吧。三星、LG、华为、小米、OPPO、一加等手机厂商都用什么系统?有,都是用安卓系统。这些厂商基于原生Android系统,通过后期设计,在系统展现在前端时,各有特色。为什么那么多国内外厂商能够使用Android系统,并在原生Android系统的技术上进行二次开发?原因是Android是开源的,也就是说源代码是开放的,每个人都可以使用,进行后期开发。

双离合变速箱也是如此。其实双离合变速箱的结构和基本原理都是一样的,只是双离合变速箱的底层技术不在一家厂商手里,所以实际上是“开源”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双离合变速箱的底层技术实际上是公开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自主品牌厂商可以重新调整,重新研发“原创”的双离合技术。当然最重要的是双离合变速箱本身底层技术比较简单,不存在专利垄断的可能。

所以自主品牌要有自己的自动变速箱,很难突破AT变速箱和CVT变速箱的技术和专利壁垒,只能加入相对容易的双离合变速箱,但尽管如此,双离合变速箱的天然缺点并没有完全克服!所以从长远来看,只要还在燃油车时代,AT变速箱和CVT变速箱更值得自主品牌厂商研发!

本文来自车家作者汽车之家,不代表汽车之家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