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一点的可能更好用三星S6 edge长体验。

IT168评测这是三星S6 edge入门的第N天,也可能是你看过的“N+1”文章中对S6系列的评测。虽然你之前可能看到过很多“非常仔细,观点非常明确”的评价,但是你也已经通过一个评价在你的脑海中勾勒出了一个比较客观的产品印象。但是时间可能仍然是一个产品最大的敌人。在长期的使用中,当新鲜感褪去,手机使用的强度越来越大,可能会暴露出一些致命的问题。所以,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款“年度第一机皇”,三星Galaxy S6 edge。我们不光讲数据,也讲感受。

评测第一部分:真机入门

关键点一:新

新硬件,新旗舰,但对于急于通过一款产品重回巅峰的三星来说,这些其实还不够。所以在今年的三星S6系列中,我们看到了全新的机型(双面玻璃+双面曲面),全新的材质(玻璃+金属中框),全新升级的指纹识别(识别率大幅提升),领先业界的14nm工艺芯片。

▲无论经验多么丰富,双面表面都能提供全新的视觉观感。

同时,“没有对比,没有差距”,也许在HTC M9正式亮相后,人们愿意把更多的赞美留给S6 edge。所以当这些原因都凑在一起的时候,笔者拿到三星S6 edge之后,“漂亮、轻薄、高级、科技感”这几个字自然就出来了。这可能也是三星S6在媒体上受到好评的一大因素。

拿到真机后,白色的玻璃和金属边框共同营造出如同宣传图片般优雅的视觉效果;无论是双面曲面屏幕,还是背面圆角的玻璃背板,都给人非常圆润的视觉印象。年度旗舰,造型创新,所以这款手机无非。

重点二:双曲面视觉效果好+单手操作还可以。

在认真把玩的过程中,虽然我也见过Note4 Edge的单面,但是双面带来的对称美感要比Note4 Edge好很多。同时,由于视觉延伸效应,手机边框的概念也被弱化了。曲线线条和银色边框,三星S6 edge在视觉上绝对出色。

▲金属是三星之前涉足不多的领域。

另外,由于采用了曲面屏幕设计,虽然屏幕为5.1英寸,但整机尺寸与主流五英寸屏幕手机保持一致,单手操作没有问题。但上手后,左右两边并不“配合顺畅”。打开十几个应用的WiFi后,手机上的版本明显“烧”了,这似乎是我们下一步评测的重点。

开始后两周:

关键点一:手感和安全性的选择

机身厚度7mm,整机握感和5寸机型差不多,双面玻璃的造型。按理说三星S6 edge本来就不一样,应该是握感问题太大了。但在接下来几天的体验中,小巧精致的三星S6 edge背后,其实也有一些设计上的“无奈”,首当其冲的就是边框部分。

▲有效保护屏幕,但感觉略显欠缺。

事实上,三星对金属边框工艺的控制没有问题,这一点很能说明问题,因为三星S6的圆形触感。但由于三星S6 edge曲面屏幕的设计,三星不得不在金属边框上做了更突出的保护设计,整体金属环高于玻璃面。不得不解释开始的原因和感觉。

▲玻璃正面裸露凸出。虽然加厚了,但还是容易断。

之所以可惜,是因为我们还得从头开始。玻璃面板突出,没有框架支撑。这种设计最早见于无边框手机,比较有名的是夏普SH305。这款产品推出后,统一反映的问题是“手机摔了会碎屏”(夏普采用了新的水晶显示技术水晶玻璃触控面板,厚度和电阻比普通屏幕增加),这也是曲面凸出边框后三星不得不面对的同样问题。

所以仔细看的话,三星S6 edge正面的四个角都高于玻璃表面,大大降低了玻璃直接承受碰撞的可能性。但是左右下侧的两个凸起肯定会让你拿着的时候感觉不太好。当然,其实目前很多品牌都会额外提供屏幕破碎险,但是由于Super AMOLED内屏比IPS更脆弱,一旦屏幕破碎,维修的成本其实更高,这些都是三星在边框设计上不得不考虑的实际问题。

关键点二:厚一点可能感觉更好。

早在手机刚发布的时候,其实笔者就对三星S6 edge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比如这个。但是,当你调整镜头角度的时候,你会特别尴尬的发现,最舒服的弧度被三星移到了前面。更尴尬的是,边肖经常把屏幕拿在手里当后壳。至于原因,当然是“感觉真好”。所以笔者不禁觉得,双边弧度的S6 edge似乎更好,但三星没有那么早,其实也有自己的原因。

▲两款手机弧度差不多。

▲但是...熟悉的背部弧度成了三星的屏幕。

对于三星S6 edge来说,前面板突出,后面板也突出,所以手机整体抗摔能力必然会再次下降;同时,由于玻璃材质的公差较小,弧度制作的后玻璃良品率也会降低,所以该机在外观上可以称得上是突破,但细节上可能还是“更好看更舒服”;还是一个更稳定更稳妥的选择题。"

▲背面更厚,可以做一些弧度,可以放更大容量的阶梯式电池。

当然,这样的选择还是见仁见智。不过对于笔者来说,如果背部做成弧度,机身可以放置阶梯式电池,电池容量更大,可以增加散热,增强手感;反而是更稳重的造型,对于那些经常滑动手机的用户来说无疑更实用。

更有意思的是,目前国外媒体已经发布了三星S6 edge和iPhone 6的跌落测试。由于边框的轻微凸起和重心的巧妙设计,看起来更加脆弱的S6 edge在测试中其实优势明显。在测试中,从5米处面朝下掉落的iPhone 6屏幕已经完全报废,而S6 edge只有一些轻微的纹理。

所以问题又一次回到了之前的命题“如何平衡曲面玻璃和机身防摔”。事实上,三星也确实做到了两者的平衡。但更激进的考虑,其实在外观、操控,甚至续航方面,三星S6 edge都是可以改进的。

重点三:镜片凸起和磨损

首先,虽然镜头亮点从iPhone 6变成了三星S6 edge的槽点,但相对于目前三星S6 edge的拍照效果,其实还是可以接受的。相反,为了所谓的平面镜头而牺牲照片质量是不明智的,无可非议。

▲镜头护环磨损明显。

不过拿到真机后,可以明显看到三星S6 edge镜头的保护环已经喷漆。作为整个背部的支点,机身的金属环仅仅使用了几周就已经褪色。虽然正常使用不可避免会有磨损,但是这么快掉漆说是设计问题也不为过。

综上所述,三星S6 edge不仅实现了外观创新,还兼顾了品质保障;只是机身背面的处理似乎有点保守。同时,虽然镜头的投影大大提升了机身的拍照效果,但对于日常使用中的磨损,还是有些欠考虑。总体来说,S6 edge的外形设计创新、优秀、稳定。

要点一:表面的视觉探索。

如前所述,双面曲面技术为S6 edge在信息屏下带来了完全不同的视觉效果。但凭空增加两块屏幕是否能带来一些实用功能,实际体验如何,还是要慢慢说。

▲新闻来源从Note4 Edge开始就没有很好的拓展。

首先要说的是,信息显示在非解锁界面,锁定状态下在曲面上滑动一次就可以激活滚动屏幕。除了折叠上方的天气日期和第二屏幕应用程序通知之外,还可以在屏幕上添加新闻源和消息推送。但是目前定制的推送源文件并不多,很可惜。

▲更酷更多样,但实现和操作难度更大。

另外,其实不唤醒手机进行本地预览的技术之前在Moto系列中也已经实现了。主要原理是通过协处理随时唤醒传感器件,然后使用Super AMOLED本地显示来完成。其中Super AMOLED由三星独家生产,可见全黑背景下功耗极低,自然是三星独有的;同时,使用侧屏显示确实比Moto在屏幕中间显示信息更酷更丰富。

但是笔者想说,通过前后滑动来唤醒屏幕并不是很实用。日常体验中,在桌面上滑动手机侧面,必然会移动桌面原来的位置;因为识别滑动区域比较小,这类手机的位移增加了操作难度,比如上图视频中。

同样,利用曲面屏的侧面,还可以设置常用联系人的快速呼出,并设置颜色进行区分。在手机倒置的情况下,侧屏也会显示颜色。这样一方面手机也可以查电话,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颜色提前判断是谁打来的。同时,简单的翻转就可以完成静音功能。

▲边上的快捷栏视觉效果不错。

晚上还可以把手机设置成时钟,一边用本地显示时间。亲测显示,手机整晚耗电约为10%,约为正常续航的5%,屏幕耗电并不大。

重点二:曲面屏有什么实际意义?

所以不难看出,虽然三星在S6 edge探索了曲面屏,但实际上并没有满足很多功能。除了双面曲面视觉效果更好,左右利手模式可以交替设置外,其他情况下都完全抛弃了单面的曲面屏。

▲返回、home键、背景、设置和滑动调节音量。如果这些都是通过侧边栏随意调整的话。

简而言之,双曲面之所以被称为革命性产品,是因为它能解决应用中的痛点。比如左右两边换成屏幕,视觉上多了两个显示区域,但操作上,实际上多了两个触摸层。相比物理按键,触控层完成的动作无疑更加多样。比如可以自定义手势滑动,而不是返回、Home、多任务;还可以通过屏幕检索手指按压手机的位置,确定拇指最方便的控制区域来调整显示内容;还可以添加其他快捷手势来代替音量解锁。这样看来,手机的下巴也可以取消了。

简而言之,协处理器的加入,通过曲面屏所能达到的,远远超过今天S6 edge所能达到的。如果说曲面屏+协处理器是一个百宝箱,那么三星目前只找到了一把金钥匙。而如果你想知道曲面屏能做什么,可以点击这里的链接。我们有专门的曲面屏功能。单击查看详细信息。

重点三:协处理器的爆发

有趣的是,之前受到普遍关注的机身传感器提供了一些实用功能。比如在屏幕上方滑动点亮手机屏幕,可以通过前置镜头的传感器轻松点亮屏幕查看时间和通知。功能点类似于曲面屏的本地显示,虽然显示的内容不多,但是优势在于操作快捷。相比之下,同样可以用手势启动屏幕的Moto X在正面放置了四个传感器。在这一点上,三星在传感器上多年的努力已经显示出了它的优势。

重点4:在系统上做减法。

最后回到系统本身,这次三星整体采用了系统减法的思路,对于正在看着三星的设置菜单越来越复杂的用户来说,可能是一个福音。当然,整体“瘦身”对于一个成熟的系统来说是理所当然的。最直观的反馈就是手机只有一屏半,手机的设置选项比过去清爽了很多。但系统本身依靠传感器和算法进行大量的“人性化功能”,自身内存占用依然严重。手机可用总RAM为2.6 GB,可能只剩下0.8GB给用户。

▲三星新系统依然没有3GB RAM。

所以在这部分系统中,三星S6 edge surface的表现,看起来得分并不高。抛开我们主观的YY函数,双曲面仍然只为这个产品提供了更高的价值;相反,之前被吐槽的协处理器操作反过来为手机提供了很多简单的操作。同时系统从视觉到功能的简化,除了操作更省心之外,也确实符合主流审美,这里就不赘述了。

虽然安卓手机从单核到八核用了四年时间,但这几天电池容量一直停滞不前。最后大部分手机的容量都提升到了3000mAh,但这次三星为了一个“薄”字,把功率压缩到了2600mAh。好在CPU是14 nm架构,理论上降低了能耗。所以在芯片性能过剩的今天,我们在体验上给发热和续航留出了更多的空间。

先说个代言参数,再来个科普。三星S6 edge采用14nm FinFET技术Exynos 7420处理器和A57+A53 big。小建筑。14nm作为如今手机芯片厂商使用的象征符号,指的是元器件之间的距离。元件之间的距离越小,互电容越低,开关频率越高,动态功耗越低。最终实现了Exynos 7420相比20nm HKMG芯片性能提升高达20%,功耗降低高达35%,生产效率提升高达30%的最终效果。

▲FinFET工艺以及目前14nm级别的最佳工艺组合。

至于这款芯片在S6 edge上的最终表现,我们在之前的专题测试中已经详细描述过了。有兴趣的可以直接点击链接查看详情。我们今天说的重点是耐力和发热。

▲WiFi告知下载状态有局部高烧。

先说发烧。手机开始工作的第一件事当然是联网和批量下载应用程序。基本上由于WiFi数据的高速传输,CPU的运行以及RAM和ROM的读写,大部分手机在这个阶段都会有一个温度攀升的过程,S6 edge也不例外。镜头实测温度40度,一方面温度确实不烫,另一方面手机基本不在这个位置,所以S6 edge在这个环节的表现还是挺不错的。

▲整机温度在上升,但还在可接受范围内。

然后再进一步,就是极限测试。在这个环节,我们选择了“持续充电+满跑”的高热量组合。令人惊讶的是,在这种极端条件下,三星S6 edge的温度依然维持在40度左右。看来14nm的低功耗低发热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2600mAh的电池值一公布,关心续航的用户可能要失望了。虽然Exynos 7420的14nm FinFET在能效上处于最高水平,但LPDDR4 1.1V的低压内存也节省了一些电量。但作为一个由主板、芯片、通信模块、屏幕组成的整体,局部能耗的降低并不意味着整体效果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

▲无论是14nm FinFET还是高效率低功耗的LPDDR4,都是S6 edge的关机。

在实际测试中,三星S6 edge的续航表现其实是有波动的,因为我刚入手这款手机的时候,地铁在打来打去,10%的电量居然半小时就掉了;开启省电模式后,整机能耗恢复正常。同时,第二天切换回正常模式的情况再也没有发生过,所以续航也就成了笔者在初次使用时的一个顾虑。

由于使用时间较长,作者采用多次计算平均的方法来测量最终数据。根据计算,手机看电子书一小时耗电约12%,微博和网页浏览一小时耗电20%,音乐和视频一小时耗电9%,玩游戏一小时耗电30%。所以不难推断,这款手机的续航处于“中端水平”,至少在目前的产品中,续航并不出色。

▲快充对于原装充电头来说可能更快。

不过还需要注意的是,三星也支持快速充电,号称充电10分钟可以持续4小时。使用标准5V-1.2A充电头时,平均每十分钟可以充20%的电能,充满电需要80分钟左右。虽然看起来充电速度很可观,但考虑到机身电池并不大,这个数据也没那么惊人。不过考虑到充电头与三星不匹配,这个数据还是保留的。

所以三星S6 edge的续航和发热并不难定义。在功耗和发热方面,依靠14nm FinFET和LPDDR4的领先技术,三星无疑属于同级别旗舰中温控和性能出众的范畴。相比高通810,三星S6 edge还在发热阴影中,无疑更让人放心;在续航方面,虽然三星努力在芯片上节能,但整体硬件堆栈还是让续航没有理论上那么理想。2600mAh的电池容量为三星提供了中等的续航能力,这可能是这款旗舰设备上的唯一。一个“短板”。

这几天我们看到了很多关于三星S6系列拍照效果赶超iPhone 6P的测试和报道,之前也专门做了一个对比。所以我们在这里,只是放一些样品。更多详细照片解读,请点击查看详情。

评测总结:也许“好”或“坏”可以通过视觉宣传来决定,但“用不用”这个更具体的问题与手机的“好不好”是正相关的。代码上这句话之后,我首先想到的是HTC M8。作为一款看起来“圆乎乎胖乎”的产品,M8给人的感觉极其轻薄贴合。另一方面,S6 edge虽然各方面质量都很高,但在一段时间后,仍然可以反映出产品初始设计完成后所暴露出的问题。这是“大胆创新”的必然结果。

所以在外观方面,S6 edge是够好看够安全的,但是整机“不合身”的标签可能在你长时间的操作后会慢慢印在你的脑海里。所以在评测期结束的时候,当笔者再次拿出抽屉里那堆评测机的时候,我会很纠结是“继续用这款目前最完美的旗舰,还是选择一款更合适的”。这可能就是“体验”和“评价”的区别

当然,抛开更细致的手感和产品反馈的需要,三星自己的技术资本在第一台双曲面设备上就能看出来。全新的外形有抗摔美和材质要求的优势,依托显示技术,推广曲面屏概念;在厂商能力最精湛的相机上,三星S6 edge真的为失落多年的安卓设备找回了面子。所以S6 edge是当今安卓阵营最高的技术代表,但也是实至名归。而如果你是旗舰手柄,又是紧跟时尚、潮流、爱玩游戏的用户,那么S6 edge还是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