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学科有哪些?
马克思主义哲学
这一学科在过去20年中稳步发展。2001被定为学校重点发展学科,以国外哲学为载体建设的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也被命名为教育部重点科研基地。现有教职工19人,其中教授11人,博士生导师9人。教授多为中青年学者,理论基础扎实,外语好,思想活跃,能把握正确的学术研究方向。学科在坚持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同时向四个方向拓展,即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最前沿理论问题研究、与其他学科特别是现代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现代外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社会转型重大问题研究,均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主体有强烈的为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服务的意识。每年组织的上海重大热点问题大规模社会调查引起各方关注,成为各级政府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
外国哲学
九五期间,该学科被列为“211”建设重点学科,拥有教育部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基地。目前,学科在梯队建设、教学、科研和国际交流等方面都处于中国前列。有一支年龄结构合理、研究覆盖面广、水平高的学术梯队。九位博士生导师中有七位是中青年。大部分教师都有在欧美学习、研究、讲学的经历,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熟悉多种西方语言,在哲学、哲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能从事高级教学和研究。
教学转向了研究生培养。2001年,博士生41人,博士后8人。学科点逐渐促进外语教学。《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等教材已经或即将出版,是反映最新研究水平的新版。
科研成果突出,仅2001-10年就有15篇论文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与哲学研究》两大权威期刊上,被《新华文摘》和《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在国内同行中处于领先地位。目前承担国家社科、教育部重点基地等一批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研究项目。
学科自觉使学科研究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文化建设服务,成果突出,大部分在国内领先。
每年主持或主持国际学术会议,与西方学者就各种问题进行交流和对话,并编辑多部学术著作,在美国用英文出版。
政治经济学
自1988被教育部定为重点学科以来,学科建设进展迅速,现已拥有: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最近成立了“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和“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教研队伍稳定,第二代、第三代学术骨干成为骨干。其中,陆德明的《社会主义生产劳动与新价值理论》是2001年度上海市社科唯一重大课题,张军和袁志刚被评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石磊和张军的两个教育部重大课题也是学科研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代人组成的强大的、有层次的、协作的科研教学团队是本学科作为重点学科的人力资源基础。
在科研教学中,一直强调“中国特色、时代特色、复旦特色”,形成了以此为主要风格的教学、教材、科研体系。近期出版的教授主编的《高级政治经济学》、近期出版的复旦政治经济学专业10学者撰写的《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十卷本丛书、洪教授主编的《经济利益理论与实践》丛书都体现了这一特点。根据学校“十五”规划,学科将在保持和发扬传统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当代马克思主义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新思潮、新问题,形成新优势。
上海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新的前沿,本学科有条件也应该成为这个前沿的阵地。
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研究所和世界经济系是我国最早成立的世界经济研究和教学系之一,在国内同类学科中有较大影响。重组后的世界经济研究所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形成了基础理论研究扎实、综合研究能力强的优势,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近年来,* * *出版专著和教材近10部,在国内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多篇。已完成省级以上项目11,正在承担项目17。* *省级以上获奖论文和作品15篇。
目前,学科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世界经济中的五大问题:世界经济理论、国际经济理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大国经济和区域经济。每个方向都有博士生导师作为学科带头人。
学术队伍整齐,梯队合理,整体水平较高。现有正教授8人,其中46岁至55岁6人,55岁以上2人。副教授7人,大部分具有博士学位;讲师7人,均为近几年获得博士学位的优秀毕业生。
金融
我校于50年代初开设金融课程,在国内较早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目前,主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已获得美国、英国博士学位,取得了先进的、有影响的学术成果。先后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基金、人事部(中组部、教育部)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首批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工程特聘教授、全国模范教师等称号。
近年来,以国际金融、数理金融为代表的金融学科相继取得了一批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的学术成果,发表SCI论文数居全国第一,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指国家级四项奖和教学成果奖)数居全国第一,培养了中国第一位获得国际证书的保险精算师和第一位金融分析师。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取得了一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
2000年春,金融学被列为我校“985工程”中的“重中之重”学科。
工业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原名产业经济学)于1988年被国家教委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是我国前两个同类国家重点学科之一。
该学科形成了产业发展与东方管理、产业组织与管理心理学、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培养了100多名博士生、200多名硕士生和20多名博士后,其中20人晋升为博士生导师或教授,许多人晋升为市长、系主任和部长。
本学科承担国家、省、市重大科研项目40余项,出版著作近200部,发表论文近1000篇,获得国家教委、上海市各级奖励46项,其中特等奖、一等奖15项。《产业经济学》被教育部选为21世纪高等教育重点教材。
“产业经济学高级研修班”已举办五届,为产业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培养了许多学科带头人。
本学科涌现出一批学术造诣颇深的知名学者,形成了以一批博士生导师为主体、老中青相结合的高水平、高水平的学术团队。
自1997以来,本学科年年承办“世界管理大会”、“现代国际经济管理高级研讨会”、“产业经济与东方管理论坛”等国际学术会议。* * *来自30多个国家的近1000名代表参加并组织了60多次国际会议。
政治学理论
20多年来,本学科确立了在政治学理论、中国政府与政治、比较政治制度等学科的优势,建立了一支年轻的学科建设队伍,保证了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形成了从本科到博士的培养体系。随着上海市五年重点学科资助和学校“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学科建设,在学科建设的硬件、软件、人才等方面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 *培养政治学博士48人。
出版著作近百部(包括中国大陆、香港出版的两套有影响的政治学丛书),形成了重理论、重学术、重前沿的研究风格,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中国政府与政治、比较政治制度等方面形成了较强的学术优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层民主、发展与中国政治中的公民文化、电子政务等新领域取得了新的成果,进一步丰富了学科发展的基础。
研究和教学紧密联系我国社会发展实际,特别是地方实际,在理论创新、人才培养、政策设计等方面与地方党委政府形成密切联系,使学科点成为直接服务地方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为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区域优势。
国际关系
该学科是1988首批国家高等学校重点学科;1997“国际关系与全球问题”学科列入“九五”期间“211”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001年初,学科点所属的美国研究中心被正式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它有五个重点研究方向: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理论、大国外交战略、国际安全与军控、美国国会和中美关系。国际关系史和国际关系理论是该学科的传统优势,在国内有着坚实的基础和重要的影响。大国对外战略方向的研究起步早,具有整体性,部分成果受到广泛重视。国际安全与军控方向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国内明显处于领先地位,具有相当的国际影响力。美国国会和中美关系作为近年来重点发展的新领域,成绩斐然。
拥有一支专业水平高、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具有较强的实力和发展潜力。同时,学科与美国、欧洲、日本、俄罗斯等国外教育科研机构以及国内兄弟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
中国文献学
该学科历史悠久,学术基础扎实,研究领域广阔,是国家首批批准的博士点(中国史方向)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取得了许多显著的研究成果,如20世纪30年代的《修辞学发凡》、50年代的“广义形式”理论、60年代的《现代汉语》教材、80年代的“三个平面”理论、90年代的上海方言、汉语动词研究、吴语与修辞学史等。整体研究实力和理论水平明显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学术实力雄厚,学术思想活跃,不断创新,理论和实践探索符合中国实际,发展潜力巨大。目前,学科在保持原有学科优势和特色的同时,加强应用研究,逐步将语言理论的研究成果应用到现代科技、对外汉语教学等领域。
近年来,学科成果获得首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十余项重要奖项。目前五个主要研究方向分别承担了国家和地方重要课题。
中国古代文学
该学科历史悠久,实力雄厚,在50年代形成了国内一流的阵容。1981年,纳入本学科的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列入全国首批博士点(现已合并)。教学科研队伍结构合理,潜力巨大。自1996年1获国家级、省级奖励21项,形成了一批发展前景良好的新学科增长点。该学科目前是教育部设立的全国唯一中国古代文学重点研究基地,同时为学校“985工程”和“重中之重”建设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中国文学批评史、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中国文学沿革,涵盖古代文学研究的主要方面,各个方向都配备了相当的研究力量。整体研究特色鲜明,能够将文学史研究与文学批评研究、通史研究与断代史研究、文献资料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不断开辟新的学术增长点,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领军单位;因为学科本身的特殊性,这个学科在国际上也有相当明显的优势。
传播研究
传播学是21世纪的“朝阳学科”。传播学涵盖了信息、新闻、宣传、娱乐、广告、公共关系等各种传播现象,适应了当今全球信息时代(包括知识经济和网络媒体的兴起)的迫切需要,对推动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科点在国内同行中处于领先地位。起步最早,其新闻学院成立于1929,在中国及亚洲同行中历史最长。1956开始翻译介绍国外传播成果;1978年,率先恢复传播学的介绍和深入研究,尽早开设传播学课程,设立全国第一批传播学博士、硕士项目。文化与传播研究中心成立于1984,2000年扩建为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是我国唯一的传播学国家重点研究基地。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多年来承担项目80余项,完成了大量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拥有国内一流的图书馆和实验室。
历史地理学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于1982年经教育部批准,为全国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培养了全国首批文科博士。1988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1996被列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1999被确立为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同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首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0年,学科点被列为学校“985工程”的重中之重。是国内专职人员最多、门类最全、整体水平最高、实力最强的历史地理专业研究机构;拥有一批国内公认的学科带头人,梯队结构合理。近年来,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重点项目,完成多项重大研究成果,获得多项省部级奖励;正在进行的“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项目实施广泛的国际合作,将一流的学术与世界先进技术相结合,有望取得世界第一的成果;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博士、硕士,有两篇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向高层领导提供咨询报告;国际交流频繁,举办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在国际学术界影响较大。
基础数学
1981,本学科被评为第一批博士点,1988,被评为重点学科。1989批准成立国家教委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1994年,国家教委批准“非线性数学模型与方法”开放实验室(现改为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211工程”重点学科,也是“985工程”重点学科。自1982以来,该学科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四等奖2项,省部级奖多项,其中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此外,他还获得了合力科技进步二等奖、华数学1奖、数学二等奖。其中自1996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自1998以来,已有三篇博士学位论文分别在1998和1999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国际学术交流渠道畅通,研究领域覆盖面广。拥有包括3名中科院院士、2名长江工程特聘教授、14名博士生导师在内的强大教学团队。
应用数学
是原国家重点学科、全国首批博士点、“211工程”重点学科、“985工程”最重要学科。无论是应用数学基础理论还是应用开发,都取得了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的重要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三等奖1,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1,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6项,何梁李豪基金会科技成果奖1。我们始终重视模式、夯实基础、注重应用,坚持教学改革,注重应用数学人才的培养,在人才培养、课程和教材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五年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国家教委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一等奖2项。先后成立了“上海应用数学咨询发展中心”、“友邦-复旦保险精算中心”、“中法应用数学研究所”等学术组织。
运筹学和控制论
本学科被国家教委批准为1985博士点,1988国家重点学科,1999教育部批准“长江工程”特聘教授岗位。在国内研究、教学和与应用领域的结合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尤其是在控制理论方面。该学科的工作被国际同行称为“复旦学派”。2001年,1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权威本科和研究生教材,将出新系列(部分已完成,正待出版)。近年来开展了数学、金融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国外某些方面也处于领先地位。
理论物理
该学科是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和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点。1988被确定为国家教委理论物理三大重点学科之一。同时也是“211工程”(“光物理与离子束物理”理论物理部分)建设的重点学科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研究工作获得了国家、省、部级各类奖项,其中包括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奖。承担了一批国家重大、重点、“863”和“973”项目。目前正在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0余项。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培养研究生,至今已有42人获得博士学位。于志刚博士论文入选首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现有教授1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9人),副教授5人,年龄结构合理。有知名资深教授,40岁以下教授6人,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是一支可持续发展的科研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为有机凝聚态理论、纳米磁性和软凝聚态理论、材料计算物理、粒子、核和场理论、量子统计和介观物理。重点建设“物理计算与仿真实验室”,初步具备并行计算能力,开拓了研究课题。
凝聚物理学
该学科被批准为1981国家首批博士点,1988国家首批重点学科,1990“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11项目。现已成为我国凝聚态物理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得到国内同行的认可。现有教授14人,副教授8人,讲师6人。在表面物理、低维半导体物理、计算凝聚态物理、磁学和强关联电子系统、软凝聚态物理五个研究方向开展了工作。这些研究领域属于目前国际凝聚态物理研究的主流,与新型微电子、光电子和磁电子器件的发展密切相关。
光学
该学科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光学学科之一。1988成为国家重点学科,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历次国家组织的学科和博士点评估中,都处于全国光学专业的前列。近年来获得国家“211工程”和学校“985工程”重点投资建设。
长期从事光学及相关交叉领域的科学研究,具有良好的研究积累。自1978以来,共完成和承担国家级、省级项目153项,获得省级及以上(含国家级)奖励17项。是国家物理科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自1981以来为我国培养了多名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研究人员。
未来两个主要发展方向(飞秒光学科学、先进光子材料和器件物理)属于21世纪国际前沿科技发展领域。研究成果不仅将显著提高我国在光学科学领域的学术水平,还将满足我国信息技术领域及其产业发展在21世纪的迫切需求。
物理化学
本学科是原国家重点学科,是“211工程”一期重点学科,也是“985工程”的“重中之重”学科。该学科一直处于国内物理化学学科最强之列,是国内为数不多的研究方向相对完整的物理化学学科。研究方向包括多相催化与表面化学、纳米多孔材料物理化学、量子化学与理论催化、激光化学与分子反应动力学和电化学,基本涵盖了物理化学的主要研究领域。近年来,在非晶态合金材料催化、功能分子筛材料合成与开发、多相催化反应及机理研究、小分子反应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处于国际先进行列或国内领先水平。自1996以来,* * *承担国家基础研究项目50余项,“973”等多项国家重要研究项目,发表SCI收录论文近400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2项、省部级奖励10项,授予专利10项。同时,注重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应用,在银催化剂系列、功能分子筛、锂电池开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2000年发表SCI论文近100篇,其中四分之三发表在国外期刊上。科研实力雄厚,拥有院士和一批青年骨干,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长江工程特聘教授2人。36名教师中,50%以上拥有博士学位,60%以上年龄在45岁以下。
电路和系统
本学科1990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6获上海市重点学科,1999获“长江工程”特聘教授职务。它是ASIC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96以来,获得我校“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点投资,承担科研项目95项,总经费16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图书一等奖等各级奖励65438项。学科充分发挥我校文理医综合大学的优势,适应信息技术数字化、智能化、系统化的发展趋势,注重与医学、生物学等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基础扎实的学科。医学超声信息处理和遥感系统领先,人工神经网络、数字信息处理和系统设计先进,与生命科学和医学相结合,逐步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目前承担“973”、国家计委、航天部等多项重大项目。
聚合物的化学和物理
该学科创建于1958,是全国首批硕士、博士、博士后流动站。1993成立高分子科学系和高分子科学研究所。1994年国家教委开放实验室成立,1999年被指定为“教育部高分子工程重点实验室”。1997被列为“211项目”学科建设项目。2000年被列为学校“重中之重”建设学科之一。
本学科先后主持“973工程”1项,承担“973工程”(工程组织)子项目1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3项,“863工程”1项,“攀登计划”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2项,青年基金项目7项。“九五”期间发表SCI论文220余篇,申请专利29项。举行了三次国际学术会议。1996以来,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三等奖3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两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教育部高分子工程重点实验室网站:
生理学
该学科为原国家重点学科,研究方向为当前前沿领域,以重大疾病基础研究为主。
主编国家规划教材《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等著作。该研究项目总经费669万元,取得了一系列创新研究成果。2000年获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1,2001申请发明专利3项。
学科点的主要研究方向,如心肌重塑机制、天然植物活性成分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机制、血管生成的调控、膜蛋白相互作用机制等,属于医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不仅涉及到一系列至今尚未解决的基础理论问题,而且与目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一些重大疾病密切相关。
人才梯队基本形成,教授8人,副教授7人,其中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2人。
神经生物学
1982原上海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系成立,1992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1995被授予博士点,1997被授予“211工程”重点学科,56586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国内主持出版复旦神经生物学讲座,已有17年历史,1997成立多学科脑科学研究中心。2000年7月,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研究所成立。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现有的神经生物学学科。该学科被评为我校“985工程”和“重中之重”学科。目前拥有院士1人,“长江工程”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博士生导师10人。
近五年承担“973”项目1,国家重大或重点自然科学基金6项,研究经费总计1555.9万。在SCI期刊发表论文182篇。编辑出版研究生教材《神经生物学》。
遗传学
这个学科是从1961年全国高校成立的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发展而来的。1988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被列入“211工程”和“985工程”“最重要”学科。学科建设涉及遗传研究所、遗传与基因工程系、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基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981,授予博士学位授予权。1997基因治疗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0年,人类新基因研究组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首批“创新型科研群体”。
承担“863”、“973”子项目15项,国家攀登项目2项,杰出青年基金3项,国家重大自然科学基金子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际合作研究项目28项。以基因工程技术产品为支撑成立了6家高新技术公司,总资产超过6543.8+0亿元。
近五年,* * *发表SCI论文145篇,申请中国专利280项,国际PCT专利79项;举行了两次国际学术会议。院士1人,长江工程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
生态学
该学科主要关注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重大科学问题;重点研究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维持的过程和机制、外来物种入侵、遗传多样性和转基因生物安全以及城市生态;长江口湿地及其邻近的三角洲地区是主要的研究区域。
在SCI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并被广泛引用;获得两项国家级奖励,承担多项国际合作和国家重大、关键项目,每年大幅增加研究经费和论文。学术带头人和骨干都在学术机构或出版物中担任重要职务。
博士生导师11人。本学科以“教育部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生物学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基地”为依托,基础设施优良。被列为学校“985工程”重点学科。
微电子学和固态电子学
该学科起源于1958创办的半导体物理专业,是国内最早开展集成电路研究和教学的单位之一。1984设立博士点,1988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拥有博士和博士后流动站授予权,在特聘教授中设立“长江工程”岗位,建成“ASIC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成立以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25项,专利18项。1996以来,承担省部级以上“973”、“863”等科研项目100余项,发表SCI、EI论文近200篇,出版专著8部。一系列科研成果转移到“复旦微电子公司”和“上海华虹集成电路有限公司”,效益显著。近年来形成了“SOC设计方法与技术”和“超深亚微米/纳米薄膜及器件技术与MEMS”的研究方向。
被列为学校“985工程”和“重中之重学科”;复旦张江微电子研究院正式获准在浦东成立。
人体解剖学、组织学和胚胎学
本学科成立于1927,并于1981被批准为首批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994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89获批国家重点学科,被列为“工程211”和“工程985”支撑学科。目前在神经形态学与神经再生、影像解剖与计算机三维重建、心血管形态学与血流动力学、淋巴解剖与肿瘤淋巴转移、肝病学与树突状细胞研究、视网膜发育等前沿研究领域处于领先水平。
九五期间承担科研项目24项,获基金600万元,发表论文210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0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