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米粉“啰嗦”,泼辣直白。你喜欢又辣又刺激的湖南米粉吗?
“湖南人怕辣”,但辣并不是湖南人的唯一追求,辣恰恰契合了湖南人泼辣直爽的性格。如果你问一个湖南人“你家乡有什么好吃的?”米粉肯定会是答案之一。不止一次,我遇到一个湖南的朋友跟我说:“我想回家吃碗粉。”好像他们对家乡的所有思念都在一碗米线里。
“湖南人怕辣”,但辣并不是湖南人的唯一追求,辣恰恰契合了湖南人泼辣直爽的性格。如果你问一个湖南人“你家乡有什么好吃的?”米粉肯定会是答案之一。不止一次,我遇到一个湖南的朋友跟我说:“我想回家吃碗粉。”好像他们对家乡的所有思念都在一碗米线里。
米粉是南北文化碰撞的产物。无论是南迁的北方人,还是南征的部队,米粉的创造者都把南方常见的大米做成北方面条的形状。那一刻,乡愁凝聚在这碗米粉里。米粉又扁又圆。扁粉以长沙为代表,圆粉以常德最有名。汤粉、炒粉、混合粉口味不同。一命二,二命三,三命万物。米粉的世界太大了。一碗米粉是否优秀,每个湖南人心里都有自己的标尺。
长沙米粉的一切,都要从一碗清汤肉丝粉开始。一碗典型的长沙肉丝粉,上桌前不辣。每个面馆老板都大方地把决定权交给食客。一盆盆剁椒、榨菜、酸豆角静静地等在柜台上,供大家自取。对于长沙人来说,只要米粉味道合适,环境无所谓。无论男女老少,都沉浸在面前的那碗粉里,有一个与我无关的世界。这个时候大家都是平等的,也许只是在轻挑、重挑(粉数)和轻盖、重盖(浇头数)上有所不同。
如今的常德米粉已经不是常德人的专利,而是湖南米粉的“半壁江山”。在常德米粉派,天津牛肉粉强势。和长沙人不一样,常德人对板面没有偏好。这里有扁圆面,但常德人默认面要圆的,扁圆面只能叫米线。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常德米粉的味道,我觉得应该是“猛”。招数都是必杀招数,没有丝毫马虎。牛肉很软很有嚼劲,香料并没有掩盖住肉,反而让肉隐隐有一丝甜味。浓浓的米线,汤汁的醇香点正送到嘴里。偶尔的葱花更是为丰富的口感增添了一层层次。这是唇齿间的深度交流,每一口都能得到正反馈。
酸辣是湘西饮食的灵魂。湘西人号称“辣椒是盐,酸菜是饭”。酸辣肚片、酸菜片、木耳肉丝、猪蹄、红烧牛肉、肥肠,所有这些浇头都在大锅里慢慢炖,所有食材的香味瞬间融合在一起。也是Q弹的圆粉。湘西人会把它和酸辣椒、酸豆角、酸萝卜一起吃。各种味道交织在一起,有种“好年关留客”的亲切和亲切。
想要做好一道醴陵炒粉,重点就是“快”字。与湖南其他地方不同,醴陵炒粉用的是干粉。炒粉的时候,细米粉一定要提前泡好,才不会着急。第一个是鸡蛋。火热油冷,鸡蛋在锅里晃动,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炒鸡蛋加豆芽,紧接着锅里一阵响声。豆芽要炒到半熟。米粉要用辣椒粉、盐、酱油调味,用勺子翻炒,煮之前撒上葱花。这种炸粉,可以算是身心双修了。
毫无疑问,杜琪峰鱼粉是郴州鱼粉行业的第一名。相传三国时,凤雏庞统被刘备任命为耒阳县令,在赴任途中就住在这里。商店招待他一碗鱼粉。因为刘备瞧不起自己而郁郁寡欢的庞统,吃着鱼粉,郁郁寡欢。这是另一个名人吃完后称赞的故事,不管这个故事是真是假,杜琪峰鱼粉真的可以扫除所有的不愉快。现在的杀鲢鱼炖汤,加上用当地五爪红辣椒粉炒的辣椒油,还有两勺茶油,就是鱼粉的汤底。热腾腾的鱼粉强行打开全身毛孔,让人倒吸一口凉气,大快朵颐。这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可以抵御住住所里的一些不如意。
如果说郴州人执着于用鱼汤来衬托火热的辣油,那么衡阳人执着于汤头的鲜美。衡阳鱼粉汤要用碎猪骨熬通宵。有了这个骨头汤做底,汤头就不会稀了。鱼块在炖汤前一定要炸,不仅要成型,还要让汤更白。衡阳人吃鱼粉不能没有辣椒。不过他们用的不是一勺一勺的剁椒,而是切成片的小米辣,在提升口感的同时增加了一抹亮色。吃鱼粉就是先吃肉,再吃粉,最后喝汤。等鱼做好的时候,用猪骨和鱼精浓缩的汤汁已经浸透了每一根米粉。
湖南米粉的丰富不是一两篇文章能说清楚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口感和做法也是米粉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之一。谈到吃,中国人总是不妥协。如果我说某个地方的米粉最好吃,其他地方的人肯定会不满意。"食物没有确定的味道,但很美味。"让你吃得最开心的碗,才是最好的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