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

20世纪70年代,一场震惊世界的“绿色革命”在东方文明古国的广袤土地上爆发。中国成功培育被称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杂交水稻,使粮食增产数百亿斤,并在亚非拉多个国家成功推广。它是继墨西哥矮生小麦培育成功后,公认的解决世界粮食短缺的又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科学发明。湖南省农科院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教授(1930-)为这场胜利立下了第一功。

袁隆平,湖南人,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从小参加田间劳动,热爱农村的一草一木,体会到每一粒米所蕴含的艰辛。1959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来到湖南千阳农业学校担任遗传育种老师。

利用第一代杂交种的优势提高作物产量是最经济有效的技术手段。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杂交玉米就在美国推广,50年代,墨西哥出现了矮秆高产的杂交小麦。然而,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育种家培育由白花授粉的优良杂交水稻品种的努力并不成功。袁隆平结合农校教学,及时了解外部水稻育种动态;一边仔细观察周围稻田里有特色的植物。1960年,他在培育高产水稻种子的实验中发现了一种天然杂交水稻,他决心培育人工杂交水稻。1964年夏天,他第一次发现雄性不育株,后来又率先提出培育水稻三系(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杂交的设想,并呕心沥血加紧田间试验。1973,终于突破重重困难,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具有较强优势的籼型杂交水稻。1974、1975在南方很多地方试种效果较好,1976后开始大面积推广。从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国内外生产实践证明,在同等条件下,杂交种子比一般良种增产20-30%,高产50%以上。

年,籼型杂交水稻作为中国第一项出口专利转让给美国,并在短时间内被介绍到许多产稻国。

为表彰袁隆平对国家和人民的杰出贡献,国家科委授予他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特殊发明奖1981。1985年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授予他发明创造金奖,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他科学奖,1988年在英国伦敦获得国际兰金基金奖。国际友人称赞他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

杂交水稻栽培技术要点

一、培育带分蘖的壮苗:

1.水田整理:冬季农闲季节翻土晾晒,会使土壤疏松,增加土壤的透气性。结合深挖,每亩施腐熟农家肥1500-2000公斤,反复深挖使土块细碎。播种时要求土壤表面平整,无杂草杂物,干燥腐烂,无积水。

2.种子处理:播种前将种子干燥2-3小时,以提高种子的发芽势。浸种时用5克斯波克浸种48-72小时(2-3天),可防治种传病害,尤其是恶苗病(雄苗)。

3.精量播种:杂交水稻每子秧田播种2 ~ 2.5 ㎏,要在不减少秧田的情况下减少种子数量,以3 ~ 4㎏2(火柴盒大小)左右的秧田播种一粒为宜。

4.种子覆盖:种子必须覆盖腐熟和细分的农业肥料,不得使用生粪、鸡粪和尿灰。种子必须盖紧,盖厚0.5 ~ 1 ㎝。在覆盖薄膜之前,每块稻田应用水混合15毫升30% savort EC。膜上要覆盖土壤水分,土壤水分宽度1.7m,膜上要覆盖一点地膜。苗场周围要开排水沟,保持排灌畅通。

5.加强苗木管理:

(1)播种后揭膜前,保持土壤水分沟土壤水分表面湿润,并密切注意天气变化,晴天及时通风以免烧芽烧苗,雨天及时清除膜上积水;

(2)当幼苗第二片真叶展开时,揭膜,揭膜后在苗床上留一薄层水,并随时注意天气变化,在大幅度降温前对幼苗进行灌溉;

(3)揭膜时,每平方米床面喷洒3-5公斤65,438+0,000-65,438+0,500倍狄克逊药液,防止立枯;

(4)及时追肥,第二叶期施断奶肥,每秧田施尿素0.5公斤,移栽前7-10天通过叶面喷施“沃野离子磷酸二氢钾”施婚礼肥,每秧田施尿素1公斤;

(5)近期,以蚜虫为代表的吸吮类害虫在嵩明水稻苗期危害逐渐加重,需做好防治工作,拔苗前喷洒一次杀虫剂和杀菌剂,避免将虫卵和病菌带入田间。杂草丛生的水田,每分钟撒0.5-0.8 ㎏硫酸铜混8-10 ㎏细土即可控制。

2.标准化插秧:定点拉线插秧,行距4×6寸,每亩2.5万丛,多蘖插秧1株,少蘖或无蘖插秧2株。

三、科学肥水管理:1。培育肥田,每亩施优质农家肥1000公斤,过磷酸钙30公斤,尿素10公斤,硫酸钾10公斤作基肥;2.追肥:移栽后5-7天,每亩施尿素10 kg(含除草剂);3.水分管理:移栽后,深水适当护苗,分蘖期浅水管理,自然晾干。当分蘖苗达到预期的有效穗数时,要排水晾晒至开裂。四、做好以防治稻瘟病为核心的病虫鼠害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