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小米还有机会吗?

核心提示:2016年对于小米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正处于势能和舆论是否转向,能否持续调整或反转的关键时期,乐观的认为已经见底,悲观的认为大势已去,属于小米的时代已经过去。

2015过去的一年,小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争议,说小米走下神坛并不为过。手机市场转向了,小米似乎被市场抛弃了。华为、OPPO、vivo成为市场的宠儿。甚至有人说小米会死在2016!

小米还能赢得未来吗?2016小米还有机会吗?

第一,过去的小米足够优秀,后期的新秀墙急需突破。

小米是一家伟大的公司吗?我不知道。需要时间来给出答案,至少目前为止已经足够好了。作为一家成立仅五年多的公司,小米如今已经是国内一线品牌厂商,450亿美元的估值足以让人仰视。三年多来一直是手机市场舞台的中心,小米机型一度是市场的宠儿,追随者蜂拥而至。

在经历了高速成长阶段后,小米在2015比以前的自己慢了下来,就像所有的NBA新秀都有了新的秀墙,只是小米的新秀墙来的有点晚。虽然IDC,IHS,SA的数据都认为2015年小米依然是国内市场第一,甚至雷军对2015年小米也不OK。其实这很正常。整个手机行业进入缓慢增长。小米可以强于大势但不能太脱离大势。从小米自身发展的角度来说也是合理的。没有一家公司可以一直靠一种模式保持快速高增长。

2016对于小米来说是关键的一年,处于势能和舆论是否转向,能否持续调整或反转,乐观认为已经见底,悲观认为大势已去,属于小米的时代已经过去的关键时期。小米还有招数吗,还能迎来第二春吗?

二、从小米5发布看小米桶的“短板”和“长板”的变化。

“木桶理论”和“长板理论”需要双剑合璧

“木桶理论”众所周知: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木板。与此相对应的是互联网时代的“长板理论”:只要你有一个足够长的长板和一个有“完整木桶”意识的管理者,公司就可以通过合作,围绕长板布局补齐自身短板。当你把水桶倾斜的时候,你会发现,水最多的还是靠最长的板子(核心竞争力)。

至于两种理论,我并不认为哪种理论更正确,但两者都不能是绝对的。需要根据具体的行业和企业来分析。比如百事和华为显然完全不同,但都是市场赢家。在长板理论下,厂商很难通过盲目的产业分工合作来获得排他性或垄断性的优势。但是,如果忽略木桶理论,企业就很难不断提高综合实力。

最近小米5的发布备受关注,市场希望从小米5身上找到答案。小米手机的长板和短板的趋势变化也可见一斑。

黑科技未能弥补,助长争议。

在小米5的发布中,小米提出了“探索黑科技,为发烧而生”的新口号,加入了黑科技。笔者认为,这是在与华为PK的竞争中对短板的有针对性的补充。以华为为参照,“黑科技”是小米“木桶理论”中的短板,但事后看来,“黑科技”理论引起了巨大争议。

现阶段小米想以黑科技立足,消费者很难认同其突然爆发的十余项“黑科技”。在消费者认知上,三星和华为明显领先。无论是第一次应用/吃螃蟹,还是第二次自主研发,小米5的十余项黑科技色彩都略显不足。

从事后诸葛的角度来看,也许小米5不用补十多项黑科技,而是专注于1-2分,争议小很多。小米探索黑科技的方式是对的,但是有了战略耐心,现阶段很难产生相对的竞争优势,拔苗助长的强势宣传被夸大,市场效果适得其反。

营销创新停滞,长板优势有减弱的风险。

有一种危险的倾向,我们在小米5上看不到任何营销上的新创新,似乎停滞不前,小米的长板开始弱化:

新标签的缺失:小米5发布后用户还能记住什么?“快、轻、820、黑科技”大多是缺乏的意思。十多项黑科技都是模糊的印象。“快”确实是一个营销点,可惜被vivo屏蔽了,小米5没有针对性的放大。

发布前后,与乐视关于骁龙820的PPT发布会和销售会的内斗,产量的攀升,现货发售的质疑,“预约资格”等诸多事件给了消费者负面的感觉。

是路径依赖吗?过度营销?还是消费者已经厌倦了曾经辉煌的模式,值得关注。

第三,小米的2016需要适应新常态,更重要的是小米2.0做出来的。

好在小米吃够了运营商红利和电商红利阶段,带动和引领了整个手机行业的互联网进程,快速成长掩盖了一些短板;这些不足在红利消退后逐渐浮出水面。智能手机市场的红利在消退,市场在变,用户在变,原有营销模式的效果在消退,小米需要新的适应。如果说之前神化小米是不可取的,那么现在认为小米会死没有未来就是武断的。

不管出货,肯定是假的,完全没有KPI也是假的。不仅是出货量,还有KPI。由于大势所趋,小米放缓是正常的,但必须保持增长,否则会在供应链、用户、市场层面产生蝴蝶效应的恶性循环。

2016的小米,重要的是如何在新常态下做好,可以认为是小米2.0。综合来看,需要的是在稳增长的前提下,强长板让长板更长,短板孕育新机会,刮骨疗伤去除路径依赖,国内市场稳步增长,海外市场取得突破。(注:小米在高通重回芯片阵营,海外扩张扫清专利壁垒。本文更侧重于国内市场,海外市场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无需详细说明。)

1,别羞于谈性价比,低端无罪,强低端。

“性价比”似乎又是一个毁字,以至于厂商都羞于谈性价比做低端机,都喊着要做高端。在我看来,在如今的手机市场,超级性价比依然是让消费者尖叫的最直接、最简单、最粗暴的方式,中低端市场的需求是一定的,还有很多可以做的。

高端是一块唐僧肉。谁不想呢?问题是怪物比唐僧肉还多,而且品牌高度依赖。新人喝汤难。自己都不相信。翘首以待的中高端市场很快就是红海,有一定需求的中低端市场是厂商规模经济的基础,更何况不是没有螺丝肉。

499以下规模超过5亿的用户换手机需求巨大。这个价位的用户不可能消费2000+的手机,799以下的市场需求是肯定的。唯一的问题是,如何做低端产品,提升低端产品的体验?

未来中低端产品品质体验的提升还是要靠顶级厂商,品牌和型号的集中度还是会上升,这是顶级厂商的机会。依托规模优势,可以将中高端产品的成熟技术引入到低端机上的升级体验中,为低端产品提供优秀的品质和体验。以小米目前的规模和势能带来的供应链议价能力,我们可以也必须继续。

399-799产品是否继续引领市场,是小米生存发展的根本。

2.小米5不足以迎来高端突破,但可以巩固2000+市场。

从发布会上的PK友来看,小米5的性价比还是很出众的,尤其是在众多骁龙820机型中。如果抛开那些“黑科技”的色彩,从产品角度看小米5还是值得肯定的;定价方面,小米5的定价从1999起,主打2000+的价格区间。个人认为是明智的,也是最好的选择,没必要盲目攻3000+。

从品牌定位和人群来看,699到2000+(占市场半壁江山)的价位是市场的中坚力量,应该是小米生态经营的重点,也符合雷军采访中所说的部分用户不是小米的目标用户。

从市场发展来看,1500-2500价格占比15%,这是1999+产品的市场空间,值得深耕。当3000-4000的份额低于3%时,很可能很难在2016激活这个价格段的大规模上涨,除了苹果、三星、华为,其他厂商也没有大的战略机会。

3.大力发展互联网应用内容领域,提升手机价值,专注VR怎么玩。

手机领域硬件同质化创新放缓是个* * *学问,软件和服务体验是关键。小米不要忘记自己的互联网基因。互联网+模式的生态运营曾经是小米的标签,但小米产品基本都是在消费小米品牌,很难反哺手机端,除了内容。

硬件免费,靠软件和服务赚钱的梦想一直存在。越来越多的手机厂商注意到了这一点,不仅靠卖硬件赚钱,还在一个平台上运营。在这个领域,国产手机厂商中,小米是领先的,需要加强。

据路透社报道,小米2015年互联网服务收入为37100万元,较2014年增长150%,主要来自游戏和移动支付应用的收入,其中移动游戏收入为26亿元,较2014年增长一倍以上。很多人只注意到小米没有达到6543.8+0亿美元的预期计划,450亿美元的估值承压,而忽略了这个业务领域的增长。

小米5发布会上,小米互娱玩的“我要封天”游戏相当重。据悉,由小米互娱、爱互动、天马时空、智游芳村联合出品,小米互娱作为发行方,同时掌控游戏质量;有爱互动作为游戏开发者;天马时空提供技术支持;指旅游方寸为版权方。

可见游戏在小米2016中的重要地位,游戏产业链已经布局完毕。软件和服务反哺硬件,小米可以做得更多更远,这也符合其深度用户管理的互联网运营理念。

小米要想让大家享受科技带来的乐趣,就需要继续给米粉带来最新的科技体验,所以VR是现在必须要布局的东西(准备的布局未知)。

VR是目前最激动人心的领域。苹果、脸书、谷歌、三星和HTC已经领先,国内制造商吕中也发布了其战略。小米是否会在2016推出VR战略,是否会延续之前的小米生态产品运营模式,还是会自研并作为战略产品使用,值得期待。尽早推出VR产品,引领细分市场(或硬件或内容或体验),小米品牌将受益匪浅。

目前VR硬件设备固然重要,但要普及消费市场,还是要靠优质内容进入VR领域。小米必然是“硬件+内容”。根据高盛发布的65438+10月报告,在VR和AR覆盖的九大应用领域中,视频游戏、直播赛事和视频娱乐将完全由消费者驱动,占整体VR/AR收入预期的60%。这应该是小米值得重点关注的领域。

4.打好自研芯片这张牌,虽然初期的感受和营销大于体验,但还是值得投入的。

2016,小米能打的另一张牌是小米芯片,而且是符合国人感情的牌。业内盛传小米正在上海研发芯片,下半年将在Redmi系列商用。

综合来看,笔者认为自研芯片有游戏价值,有市场价值,有产品价值,但是时间长了,价值在下降。市场领先的企业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机,这更多取决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终端厂商对自研芯片的看法,请参考钛媒体文章《国产手机厂商醒醒吧,别再做“自研芯片”的白日梦了》。

对于第一代自研芯片的商业化,对于小米来说,情怀和营销可能大于产品价值,营销或者采取低调不咄咄逼人的情感营销可能更有效。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自研芯片除了填充客户的感受,最终还会实现产品体验的原创性或者更高的性价比。如果两者都得不到,你宁愿先不出来。

从发展趋势来看,将手机的关键器件集成到芯片层可能是一个新的趋势,可能会提升体验或者产生新的体验,可以重点关注。反正自研芯片可以纳入小米自己的黑科技。

5.线下渠道之路需要谨慎。走别人的老路不容易,探索自己的路更重要。

几乎所有追求它的国内顶级厂商都宣布将在2016年开辟线下实体渠道,这在逻辑上是站得住脚的:线上高速发展期,满足天花板,提升消费,拓展重点厂商、县级市场等对线下渠道更为依赖的新市场。某种程度上,是OPPO和vivo模式的赚钱效应刺激了大家,就像当年学习小米的线上渠道一样。然而,当潮水来临时,又有多相似呢?你能追上并打败它吗?

小米有必要拓展线下渠道。虽然全渠道运营会是所有厂商的必修课,但还是有强弱项的。即使是线下,也希望小米能走出来,不走OPPO和vivo的老路。

OPPO和vivo的线下是长期耕耘的结果。如果不是没日没夜的工作,小米可能没有兄弟有时间。

OPPO和vivo的线下模式一直是隐忧,包括规模、运营管理等。,而且他们也面临2016的突破或天花板效应。

传统的线下渠道模式和小米赖以生存的线上模式完全不同,存在互相厮杀的可能。做不好,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从优势基因的竞争维度,笔者认为小米应该走线上为主线,线下为补充的全渠道建设之路。

1)线上以小米商城为核心。

小米商城应该是终端厂商中运营最好的网上商城之一。对于小米来说,自营电商应该成为渠道体系的核心,坚持而不是削弱,不断发扬自己的线上优势,在大数据挖掘、物流等方面。走出线上版2.0 O2O新路,让竞争对手跟随才是竞争之王。

2)线下以小米之家为核心,辅以苏宁等大型连锁合作。

小米之家从售后服务增加销售功能是必然的(已经在进行中),未来的重点应该是稳健扩张和加强自营小米人的优势(对比OPPO、vivo等厂商零售店面人员的培训和素质差异,就可以知道人的因素的重要性)。

未来可以继续升级小米生活馆,给小米一个生态产品立足之地,区别于其他手机厂商。对于大型连锁的合作,重点是控制权(包括产品和价格)的控制,不能太激进,甚至可以考虑选择性放弃一些非核心人群覆盖的渠道。

第四,多本分少噪音,小米的未来还是可以期待的。

小米一直处于争议的中心,从颠覆市场,被追随到被质疑,也享受着互联网新媒体带来的红利。但相比之前2016的小米,“XX门”更加不堪,包括产品“质量门”和可能涉嫌夸大的“营销门”。做多了,在互联网营销已经透支的阶段,成败在此一举。虽然关于黑科技的争议很多,但是我们还是需要冷静的去做,让黑科技得到市场的认可。

在现有模式已经失去魔力的情况下,小米需要做的是摆脱浮躁的噪音,默默积累,多尽本分,不忘自己主动的胸怀,坚持为欣赏自己的人服务。不管是黑科技还是品牌,最后需要的是种瓜种果。

2016,小米没有死,不要太悲观,你还可以对小米2.0抱有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