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工程设备的专利保护
从165438+10月17开始,21世纪经济报道推出“高成长企业理论——发现粤港澳大湾区‘瞪羚’样本”系列专题,计划连续推出十期。该系列报道由中央广播电视台粤港澳大湾区总部、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和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共同策划实施。
这一系列报告聚焦于粤港澳大湾区的高增长企业。通过深入一线的访谈和实地调研,我们试图呈现活跃在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瞪羚”企业的群体故事,探索大湾区企业家在各自行业的探索、发现和努力,也试图呈现他们的奋斗、选择和思考。
在第五份报告中,我们来关注一下海洋工程行业。“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大家都很熟悉,但是想要了解海洋,首先要有海洋工程设备。目前这些庞然大物几乎都是欧美玩家。目前,国内大部分参与者都是央企,像静音这样的民营企业并不多。这么多巨头,精铟能找到自己的路吗?
在广东阳江近海,一个重达200多吨的叶轮随着自升式海上平台吊臂的提升,缓缓升至100多米的高空,完成了与风机机舱的精确对接。
这个创造了国内多项“最佳”平台的风电安装平台,就是广东静音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静音海工”)自主研发设计的“海龙兴业”。广东海域虽然波涛汹涌,却像一块可移动的海上陆地,支撑着技术人员进行海上风电安装施工。
这家成立于2007年的企业,以“专、精、专、新”为特色。主要从事高端海洋工程装备的R&D、设计、制造、总装调试、销售、技术服务和海洋工程服务。大部分合作企业都是中广核、中石油、中海油、CSSC等行业龙头。
精铟海厂房。信息图片
“扎实低调”是精铟海工给外界的印象,这也与公司创始人的技术背景密切相关。董事长李广元曾在广州文冲船厂从事海洋工程相关领域的工作,工作时间为17。他一直有海洋情结。38岁的他选择放弃铁饭碗,辞掉工作。
自2007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第一笔订单以来,静音海工成功研发了自升式钻井平台锁紧系统、提升系统、悬臂梁滑移系统、环梁提升装置提升系统等。多项自主研发技术成功打破国外垄断,被誉为海洋工程界的“小巨人”。作为第一起草人,静音与中国船级社合作制定了海洋装备产品国家标准,逐步填补了我国海洋装备设计制造标准的空白。
随着“海龙兴业”等订单的如期交付,近年来,精铟离岸收入也成倍增长。财报显示,2019年精铟海工营业收入5.05亿元,同比增长84.661%,净利润3354万元。
“我们是一群‘技术宅’,希望通过R&D和创新打破国外长期的技术垄断。”在李广元看来,从事任何行业都没有捷径可走。精铟的成绩不是弯道超车,而是追求了十几年的“直线”追赶。
每一个瞪羚企业在迎来快速增长之前,都忍受着默默无闻。为了生存,快跑,跳跃,穿越死亡之谷。纯铟海洋工程也不例外。
自2014油价暴跌以来,全球海工装备市场开始陷入低迷。当时,精炼铟海上经过前期的研发投入,刚刚在海上自升式钻井平台的升降系统方面取得突破。然而,石油开采利润的减少导致产品订单急剧下降。
海工设备的全球成交数据也印证了市场的萧条。2019年全球各类海洋装备交易57艘/座,总额78.8亿美元,自2016年以来连续四年低于100亿美元。
事实证明,海上风电产业的巨大潜力为包括精铟海上在内的海工装备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中国风电市场规模稳步扩大。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累计并网装机容量超过210万千瓦,位居世界第一,其中陆上风电2.04亿千瓦,海上风电593万千瓦。
其中,海上风力发电因其环境清洁、资源丰富、装机容量大、输送距离短等优势,被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布局。目前,广东、福建、江苏等沿海省份正在加快海上风电场建设。广东省提出了建设万亿美元海上风电产业的战略计划。因此,海上风电安装平台(船)和大吨位起重工程平台(船)的市场需求逐渐增加。
在海上完成风机的安装并不容易,这就要求风电安装平台必须以绝对平衡的姿态站立在海面上,安装过程中误差不能超过2 mm。基于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积累的技术和经验,2017年,由静音海工设计制造的“静音01”风电安装平台投入使用。近三年来,已在江苏盐城大丰、南通蒋家沙、三峡响水、福建莆田等多个海上风电场成功安装超过100台风机。
如今,通过自己控制的海上自升式风电平台从事风机安装和风电场运维服务,已经成为静音海工重要的发展引擎和业务增长点。2019年,自升式风电安装平台的销售和租赁收入占总收入的87%以上。
“我们对海上风电行业的前景非常乐观,我们的信心正在增强。”在邓大钊看来,随着海上风电产业的发展,风电安装平台的需求远远不能满足。
作为一家成立仅10年的民营企业,静音海工为什么能迅速成长为中国海工装备领域的领军企业?如何在国内外大企业的竞争中分得一杯羹?
“R&D是我们公司的核心优势,每个产品都要用一点。”邓大钊说,“海洋工程行业大多是巨头企业,要想在其中生存,就需要有新的东西。”
“静音01”作为静音海洋工程首个海上风电安装平台,采用了国内首个连续提升系统。“海上风电施工环境复杂多变,施工窗口受天气等外部因素影响较大。所以提升速度越快,平台建设把握窗口期的能力就越强。”邓大钊介绍,过去业内普遍采用的不连续提升系统,上升速度在每小时十米左右;连续提升系统的上升速度为30米/小时,相当于过去的两倍。
“用一点点”的创新理念,大多体现在精铟海工的产品上。为适应广东海域涌浪大、海洋地质结构和海况复杂等问题,由静音海工自主研发设计的自升式海上风电安装平台“海龙兴业”首次采用桁架式桩腿和齿轮齿条提升设计,并配备国内最大的1200吨绕桩起重机,使其效率更高、作业范围更广、抗风能力和抗海流冲击能力更强。
长期以来,静音海工近一半的员工从事R&D和科技,每年在R&D上花费不菲。为提高R&D效率,精铟海工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灵活的体制和市场化运作优势,采取以产品R&D创新、调试、安装服务为主,生产加工外包的模式。通过资源整合,提高自身的R&D和设计能力。
“就像制作乐高玩具一样,我们设计玩具的最终外观,并测试其组装效果,但拼图的碎片会委托给机械加工生产。”邓大钊解释说,这种模式的成功离不开制造业成熟的配套能力。当初选址佛山是基于佛山本地企业强大的金属加工制造能力。
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精铟海工血液的一部分。目前,在海洋工程领域,精铟海工拥有多项自主核心技术。截至2019年末,公司拥有授权发明专利66项,实用新型专利41项。
事实上,除了海洋工程装备业务,近年来,静音海工还将业务拓展至海洋工程服务、海洋牧场设备、海洋娱乐设备、新材料等领域。积极探索海洋工程服务“产品+服务”的新商业模式,通过整合从设备制造商到服务商的产业资源,拓展自身盈利模式。
“单纯提供装备容易被同质化。目前会针对客户痛点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设备和服务都有。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增强客户粘性,探索海洋经济市场的更多可能性。”邓大钊说道。
“一点海洋之后,装备第一。”
静音海工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点方向,也是国家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基础和支撑。
从全球海洋工程装备行业整体来看,欧美仍处于第一梯队,垄断了海洋装备的R&D和设计以及关键设备的制造;韩国和新加坡在高端海工装备模块建造和组装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处于第二梯队;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起步较晚,在设计开发能力、工程总承包能力、高端配套和产业体系建设等方面与国际领先水平仍有明显差距。
但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不断推动下,我国海工装备制造技术发展迅速。2017 11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专业化、系列化。
作为海洋大省,近年来,广东加快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2019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培育壮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其中,以树立行业标杆、践行国家核心装备自主研发为目标的精铟海工,无疑是大湾区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创新发展的缩影。
不可否认,中国海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充满机遇,但也充满挑战。如何推进我国海洋工程装备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创新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是未来需要思考的问题。
“振华是行业内我们推崇的对象,体量和能力差距很大,但我们在推动国产替代和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上是一致的。”邓大钊说,静音海工会充分发挥灵活创新的优势,实现自身价值。
然而,融资困难和人才流失仍然是像静音海工这样的民营企业面临的问题。“对于轻资产战略型的公司,希望未来在融资过程中有更适合的价值评估体系,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减少创业的后顾之忧。”邓大钊说。
对此,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安然建议,政府应搭建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的公共研发平台,降低民营企业的投资成本,同时由政府或国企主导的产业基金对此类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支持和帮助。对于企业来说,要加强核心竞争力,积极创造条件适应市场规则和竞争。
相关阅读:
采访静音海工董事长李广元:“十年赶不上,就是二十年,老老实实做事总会有收获的。”
投资者表示,海洋工程装备行业潜力巨大,企业发展可以支持国家战略。
进入主题:
聚焦粤港澳大湾区“瞪羚”样本的发现
更多信息请下载21金融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