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上海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行业发展的新形势。
围绕科教兴市的主战略,上海各区县的优势科技产业在合理布局和快速发展中频频呈现出具有区域特色的新亮点。内涵:崇明、南汇等县独特的地理优势,使其科研产业的发展具有鲜明的“量身定制”的内涵。作为“生态岛”的崇明,随着越江工程的启动,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该县将生态、观光农业、清洁先进产业、度假旅游及户外运动产业、现代办公、会展、科研产业、生态地产产业确定为未来“五大产业”。今年将进一步致力于科技推动生态岛建设,发展有机生态农业,开展科技绿化造林、环境保护和滩涂湿地合理利用研究。年底,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将正式完工,因港搬迁的南汇提出了“以港兴区”的设想。其目标是建设以世界级现代装备制造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出口加工、内外贸、教育培训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综合性滨海城市。据悉,南汇今年将在基础设施上投入超过22亿元,加快核心产业上下游企业聚集,同时依托深水港发展装备制造和物流产业。目前,南汇区一直在积极推进科技孵化平台建设、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知识产权培育与保护等六大工程。现状:依托科技战略,浦东新区和长宁区在科研产业领域占据了优势地位。“聚焦张江”战略的实施,使浦东成为发展软件、微电子和生物医药的“风水宝地”。据统计,目前已有180多家世界500强著名跨国公司进驻浦东,30多家跨国公司落户浦东。仅张江高科技园区就建立了70多个研究机构。去年,“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落户浦东新区,使得浦东新区半导体照明产业产值占全市的57%。今年,浦东新区启动“慧眼工程”,数千万资金支持科研项目,邀请资深专家指导科技企业发展,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骨干企业。经过10年的发展和三年的跨越,位于中心城区的长宁区已成为多媒体制作、软件产品、通信产业和电子商务发展的“旺地”。依托高校科研优势的东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以风险投资企业为主运营的多媒体专业孵化器、政府以30%的形式挖掘高校和科研院所无形资产设立的上生慧谷生物科技园,提升了“数字长宁”这张名片的含金量。目前,长宁区科技产业“3+6”发展格局正在形成:“3”是东、中、西三大都市科技园;“6”是指多媒体内容制作群、软件企业群、主题科技商务大厦群、都市科技产业园群、科技创新基地群和产学研联合体群。结构:优化宝山、金山等已经在集群内形成特色产业优势的地区,在集群内进一步优化结构,也是“老树开新花”。围绕宝钢精品钢铁基地和长兴造船基地建设,宝山区不仅集聚了钢铁、造船延伸产业的国内外企业和人才,还大力推进现代生产服务业,赋予其“工业重镇”的新内涵。过去相对分散的钢延产业集中在宝山工业园区;技术创新延伸了企业的产业链,配套的信息服务业、物流业也纷纷跟进;注重周边环境的改善,也注重可持续发展。未来,优质钢铁制造、船舶制造、纳米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将成为宝山区的五大支柱产业。围绕产业优化,吸引大公司、大项目落户,金山东西两翼正在杭州湾沿岸掀起新一轮石化建设发展高潮。东翼正在建设的上海化学工业区预计今年将达到29.4平方公里的总面积。目前,该区90万吨乙烯项目已正式开工。上海石化西翼有限公司将于2010年达到200万吨乙烯生产能力和3000万吨原油加工能力。特色:以创新的思路拓展发展,创新明显,使杨浦、黄浦等区的科研产业呈现出鲜明的亮色。建设建筑型科技园是地处市中心的黄浦区探索“科技楼宇经济”的特色。目前,上海科技之都的定位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技术服务业的基地,形成了一园三基地八中心的建筑型科技园。据统计,上海科技之都现有企业1.300余家,注册资金35亿元,创下了单栋楼年纳税超3亿元的纪录。此外,黄浦区还与相关部门合作,在新黄浦金融大厦开设了3万平方米的城市工业设计孵化基地,初步建立了国际一流的技术研发平台。大学校园、科技园、公共社区的“融合联动发展”是杨浦知识创新区的亮点。据不完全统计,杨浦现有科技型企业1500多家。预计3-5年内,每个园区将有5000至1000家科技企业,其中30%以上拥有原创知识产权。据悉,去年开园的知识产权园将于本月成立专利交易技术中心;今年将进入实质性运营的版权公共服务平台,也将园区建设与版权产业紧密结合,试图将版权产业推向新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