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与蟹之情结

(本文创作于2009-09-26? )?

近日,外地朋友送来一篓鲜活的青水大闸蟹, 谷平子亲自下厨,用生抽、香醋、香油加之切好细碎的姜末调好蘸汁,佐之绍兴黄酒,与家人尽兴品尝一次美餐。

品尝美味之余,搜集史料得知,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沱湖青水大闸蟹,以个头大肉嫩、黄多而倍受人们的青睐。俗话说:“秋分响,蟹脚痒”,“芦花白,蟹黄肥”。

据说朱元璋对沱湖螃蟹情有独钟。洪武二年四月(此处质疑,应该为八月合理。),朱元璋回凤阳祭祖,携带郭子兴,郭英,费聚三员大将专程赶往沱湖品蟹。

食后,连声称赞:“真乃天下第一美味!”现还存有朱元璋品蟹亭。

今日闲暇,搜集到文人与蟹竟然有许多掌故和轶事,归纳一些以飨简友。?

自古举行蟹宴的多为文人雅士,品蟹不仅仅只是吃螯剔肉,解馋饕食,而是与饮酒、赏菊、吟诗等雅事溶为一体,为金秋时节的风流韵事。

若大碗酒肉是武人豪爽的象征,那么把酒持螯该就是文人张扬的专利,一螯在手,清风徐来,秋水长天。

晋人毕茂世云:“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这"散发弄扁舟"的意境可不是人人都能体会的了的。

蟹是世间美味,苏轼有“不到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的诗句。

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有关蟹的诗文。唐代诗人皮日休《咏螃蟹》:“东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

短短四句,把螃蟹描绘得形象逼真、意趣横生。

螃蟹味美好吃,难怪南宋诗人陆游有赞美诗云:“蟹肥暂擘馋涎坠,酒绿初倾老眼明。”无独有偶,清代剧作家李渔对食蟹也有赞叹:“满腹金相玉质,两螯明月秋江”。?

《红楼梦》里面有很多咏蟹诗,其中的“持螯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脐间积冷馋忘忌,指上沾腥洗尚香”等写得都很形象。

郑板桥是喜欢蟹的,他曾经说过:“鳞介中之蟹,蔬中之笋、水果中荔枝,皆质美而味醇,苟一尝之,令人一再思食,此所谓天生尤物也。”

在一幅虾蟹图上,他也题过这样的诗:“黄花盈瓮酒盈铛,扫径呼朋待月生。剥蒜捣姜同一嚼,看他螃蟹不横行。”

同样,李鱼单也有“经风崖柿变新霜,牵染篱花蕊渐黄。拾得蟹来沽得酒,撇开闲事赏秋光”的题画诗。

过去文人墨客,为什么对蟹如此情有独钟呢?谷平子思考认为以下几点理由。

? 第一,蟹之美味自不必说,愉悦出灵感是自然道理。

第二,蟹是上佳的下酒菜,蟹虽营养味美但为凉寒之物,白酒、黄酒皆为温热饮料,两者入胃相抵归于平衡,符合中医养生之道。?

第三,秋景、菊黄、蟹肥乃是同一时节,是文人墨客触景生情,借景抒怀的最佳题材。?

第四,蟹在过去并非酒席待客的上品,应该不会象当今的价格比较贵,除去为官和富有的文人之外,一般文人书生大都能消费得起,形成了品蟹、赏菊、饮酒、吟诗的风气。?

第五,蟹很好烹饪制作,蒸或煮几分钟便可上桌,并且吃起来比较费事耗时,文人时间宽松,饮酒细水长流,吟诗赏景可以娓娓道来。?

以上也许歪评,也许道理牵强,权且作为笑谈吧。

自嘲一首: ?

秋凉菊黄时, 蟹自远方来。

与君品佳酿,小杯亦开怀。

钟爱何年起, 渊源颇费猜。

横行天下物,世人倍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