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海文学(第一期)(第一期)

目录

小说圈

——汪曾祺《捡烂纸的老人》

——沈平的回忆

——孙伊彦《外地煎饼》

散文周

——孙《向高粱致敬》

石子岭

——潘玉红的《外婆桥》

诗歌花园

——时语婕的《咏怀》

——孙茂双《三月三》

——陈秋林《深秋之露》

——西山有晴雪《念奴娇梨花》

小说圈

一个老人捡烂纸

汪曾祺

烧烤刘早就不卖烧烤了,但是虎坊桥周围的人还是叫它烧烤刘。这是一家很受欢迎的穆斯林餐厅,地方很大,食物实惠,大锅菜。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白菜。比较贵的是红焖羊肉,也就是一小碗钱,后面可以做。盛在脸盆里,倒入几个深铁罐里,小火慢炖,总是很温和的。有时他们卖小勺炒菜:大葱炒羊肉,干炸肉丸,看起来像蜂蜜...主食是米饭、馒头、烧饼、玫瑰卷;卖面,倒炸酱,腌制。夏天卖炸酱面。卖馅糕的。煎饼炉粘着卷首的儿子。一进门就听到煎饼锅里油滋滋的响,饼香扑鼻,诱人。

刘的烧烤生意不错。到了吃饭的时候,尤其是中午,人总是很饱。附近有几家小厂,厂里没有食堂。刘正在他们食堂烧烤。工人们都风华正茂,能吃。至少需要五个馅饼(半斤),一瓶啤酒,两杯白酒。女工大多带个饭盒,买个馅饼,或者炒个豆腐和花卷,拿到车间吃。有一些退休工人不爱在家吃饭,却爱烧烤,爱吃“野菜”,爱点什么就点什么。有一个温柔的拥护者,曾经是会计。他每天都来烧烤刘。他和家里人约定,一天两元的“挑选费”就扔在这里。有一个煤站的副经理还在工作,指甲全黑了。他在刘吃烧烤已经十多年了。他来了,没有座位。服务员马上从后面拿出一个凳子,把他安排在一个角落里。有炮肉的时候,他总是来一盘炮肉,三个烧饼,两杯酒。这一盘肉对他来说是够另外两个人吃的,因为刘指着他要保证烧烤用的煤。这些都是老客户。还有一些流动的客人,有东北的,山西的,保定的,石家庄的。大包小包五颜六色。男人用手指甲剔牙,女人张开双臂喂奶。

有一个人每天一定要来,中午晚上两顿饭,都在这里。这条街上的每个人都认识他。他是个捡破烂的。他衣衫褴褛,总是一件油腻的烂棉袄,腰间系着一根烂麻绳,没有衬衫。我说不出脸上是什么颜色。好像是淡黄色的。我不知道她多大了,六十多岁。七十多岁?有七颗长牙和八颗短牙的嘴是不完整的。你为什么不吃一些软卷和面条呢?不,他总是要三个烧饼,还歪着头使劲嚼。吃完烧饼,他站起来,找了一个别人用过的碗,自言自语(他不在乎这个):“找个面汤和他们一起喝。”喝面汤:“回头见。”没有人注意他,因为他不知道他在和谁说话。

一天,他和几个年轻人共用一张桌子。一个年轻人看着他,小声对他的同伴说了些什么。他太担心了:“你说谁呢?”小伙子不理他,放下烧饼,跑到店里:“出来!出来吧!”这是一场战斗。北京人以前都是在街上打,不在商店打,以免损坏人家的东西,搅了人家的生意。“出来吧!出来吧!”那是个电话,没人劝。根本没人注意他。打架?这样一个糟老头子?这老头真坏,从里到外。这些男生,任何一个,都会一拳把他打倒。男孩们看着他,不理他。

这样一个糟老头子真的要打架吗?他能打吗?你年轻的时候打过架吗?他好像没打过架,所以不是玩胳膊的人!他在做什么?虚张声势?我不知道。没有动力。没人把他当回事。

没人理他,他生气地回到座位上,好不容易才把没吃完的烧饼吃完。情绪已经平静下来——没有太多情绪。“去和他们一起找点汤喝。”喝了两口面汤:“回头见!”

好几天没见老人捡烂纸了。我听煤站副经理说他死了。他死后,在他的破席子下发现了8000多块钱,堆在一起,用麻筋绑得整整齐齐。

他存钱是为了什么?

关于作者:

汪曾祺(1920 3月5日-1997 5月16),江苏高邮人,西南联大毕业,中国作家,京派代表人物,何丽霞文学流派创始人。他被誉为“抒情的人文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学者,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的文笔朴实无华,主要作品有《拿戒指》、《大闹笔记》、《奇闻异事》等。,他获得了国家短篇小说奖。1997五月病逝,享年77岁。

记忆

沈平

?这些老人年过六旬,今天却突发奇想,要为小学毕业50周年举行一次聚会。五十年,半个世纪。岁月的风霜早已把他们的头发染白,满脸皱纹。现在他们又见面了,还能认出对方吗?他们是不是把珍贵的友谊埋在心里?

于是打了个电话发了个通知,折腾了半个月,真的把人召集起来了。班里除了4个人提前去了另一个世界党,其他41个人都答应来了。

聚会选在一家酒店的一楼,门口挂着标语和彩球,很隆重。当然,第一批来自几个赞助商。他们发现这家酒店的服务真的很好:门外有服务员开门;一进大厅,服务员就递过来热毛巾;还有一个提着篮子的小老头,给每个人一包纸巾。显然,这是为了他们的眼泪。发起人连连称赞:嗯,想得真周到。

学生一个接一个地来了。每个人的到来都会引起一阵兴奋。先是大家静静地看着来访者,然后突然有人叫出了他的名字,于是出现了一片欢呼,一个热烈的拥抱。也有一些人真的不认识他,但是当他举报自己的时候,大家马上就意识到了。这种兴奋感更加强烈,因为其中也包含了惊喜。

想想吧。50年聚一次容易吗?人生还会有第二个50年吗?昨天的少年,今天的老人,你牵着我的手,我搂着你的腰,有说有笑有哭...那一幕真的很感人。

小老头给大家发的纸巾真的派上了用场,发现小老头被它们感动的流下了眼泪。他还经常用篮子里的纸巾擦眼睛。

热闹过后,主办方开始清点人数,发现来了40个人,还有一个人没来。每个人都在问:他是谁?

提着篮子的小老头突然放下篮子,走上前来说,是我。你们都没认出我!

哧溜一声,所有人都惊讶地朝他开枪:你?你是谁?你在开玩笑吗?

在40双眼睛的审视下,小老头有点不好意思。他赶紧直起腰,大声说,我是陈大夫。请再看看,再想想。

发起人急忙查看名单,确实有陈大夫这个名字,但是...40双眼睛从头到脚看了他半天,有一个赞助商忍不住说,你不是酒店吗...做这个?他指着老人的篮子。然后他说:你在开玩笑,我们是同学会...

小老头似乎有点着急:我知道是同学聚会。这种事谁能冒充?我明明是陈大夫,请擦亮眼睛认我!小老头于是有点委屈地嘟囔着:这纸巾是我自己给大家买的——酒店还管你呢!

于是40双眼睛再次聚焦,希望看不透他的骨头,却失望地摇了摇头。小老头这次是真的急了。他说,你的记忆...为什么这么糟糕?仔细回想一下,我们班每天第一个来打扫卫生的是谁?再考虑一下。学校运动会谁给你看衣服,谁给你打开水?班里组织劳动,谁干的活最辛苦...

大家还是半信半疑。突然,一个女同学尖叫起来:哦,我想起来了,他的确是陈大夫,他是我们的同学!

他们都一起看着女同学,显然希望她拿出证据。女同学有点激动地说:你还记得有一次他偷了学校附近一个农民的红薯,让人抓住带到学校门口给大众看吗...哦!他们都发出一声大叫,他们的记忆之门瞬间全部打开。现在看看陈大夫,怎么看都像他们的同学。

但是这个时候,陈大夫一点也不激动。相反,他像被击中一样痉挛。他张大了嘴巴,脸扭曲着,用颤抖的声音说:天哪,你还记得这个!我做了这么多好事只是为了让你忘记,但你是如此...好伤人!

陈大夫慢慢转过身,拿起篮子,摇摇晃晃地走向门口。他再也没有回头,即使他在身后失声。

作者简介

沈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广东省短篇小说学会会长,《小说选》特约编辑。多年坚持文学创作,在地方报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400多万字,出版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19篇。曾获短篇小说金雀奖、冰心童书奖、中国微型小说学会年度评选一等奖等60多个权威奖项。影视作品《你好,新罗木伦》《佛珠藏娃》获飞天奖和粤奖。

西乡玉饼

孙伊彦

今年春天,我们在日照市岚山区某景区附近的一家酒店用餐时,服务员端上一个馒头后不久,又端来了一个煎饼。虽然不是我最喜欢的石磨糊,但在异国他乡遇到煎饼的时候,我眼前一亮,惊叹不已。我第一个伸手拿起一块,大嚼起来。

同桌吃饭的滕州某旅游公司王经理说:“这还没出山东呢,没啥。”然后,她给我讲了几年前她在旅行中遇到的一个与煎饼有关的事件。

那是在南方某省会城市的火车站候车室。他们几个人正在津津有味地吃着煎饼、咸菜、咸鸭蛋,这时一个中年妇女突然走到他们旁边,目不转睛地盯着他们。王经理抬头看她时,她试探地问:“你在吃什么纸?”当王经理告诉她这是我们山东滕州的煎饼美食时,她先是一惊,然后羡慕得差点流口水。王经理已经随队旅游多年,这也不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于是伸手拿了个煎饼递了过去。收到煎饼后,这位女士感谢了她几次,然后转身回到等候区的座位上。

谁知过了一会儿,那位女士又领着一个小伙子过来,对王经理说:“你给我做的煎饼太好吃了,我咬不动。但我已经给了能咬它的人。”说完,她上前拉了拉身边的年轻人。只听那青年赶忙接过话来,说道:“好的,谢谢。我也是山东人。一直在外打拼,好几年没回老家了。我几乎每天晚上都梦见吃煎饼。不知道能不能再给我两个煎饼?”一番交谈后,王经理毫不犹豫地从旅行包里掏出三个煎饼,给了他三个咸鸭蛋。年轻人双手接过后,连连鞠躬致谢。

从此,出省旅游,煎饼成了王经理的标配之一。

作者简介

孙,山东省滕州市人,出生于1961 11。1980滕州一中毕业后,考入空军一机学校。1982年秋从军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孔兰空军工作。历任师直属修理厂军械师,航空总队军械检验中队政治指导员,飞行大队政治指导员,空军中校。2001他选择了自主择业,跳槽。他喜欢写作,坚持阅读和写作,在军事和国外刊物上发表了数百篇文章。现在他是《大众日报》的特约评论员。

散文周

向高粱致敬

孙伊彦

?从1978进城读高中至今,我已经离开家乡四十多年了,但高粱这种普通作物在我心中的崇高地位丝毫没有降低。

?高粱是一种高秆植物。在科技不发达、物资极度匮乏的六七十年代,简直就是“宝”,深受人们喜爱。且不说其食物的功能,列举以下几项。

?清爽的高粱茶。夏天和秋天,在烈日下工作的成员大量出汗,需要及时补充水分。生产队长专门安排一两个队员在大锅里烧开水,送到地面。开水会员不爱喝,茶也喝不起。锅炉往往就地取材,把红高粱放进水里煮。别说,煮出来的红高粱水很好喝,大家都喜欢喝。尤其是秋天,地里的高粱快熟的时候,烧水的人会简单的把刚割下的高粱头洗干净,直接放进锅里煮,这样水的味道更好。至于水里的高粱米,一粒也不能浪费,全部进了社员的肚子。红高粱茶解渴充饥,给人们留下了那个时代的独特记忆,可惜当年没有人申请这个“专利”!

?暖高粱壳拔罐。去掉种子的高粱壳,冬天可以用来拔罐。那时候冬天,没有取暖设备,一个小火罐就是一家人的依偎。火罐里的燃料是高粱壳,罐子是和尿罐一样大小的陶罐。先在罐子里放入适量的高粱壳,再放一些带有火星的草木灰在上面。用它烤手脚,突然感觉一股暖流涌遍全身。晚上睡觉前,也经常用来给老人和小孩烤被窝,让他们入睡。其实拔火罐最大的用处就是在上面放一个烤篮,给孩子烤纸尿裤,尤其是阴天。

?便宜又环保的家用电器。除去种子和外壳后,高粱穗不仅可以用扫帚扫地,还可以用扫帚刷锅刷碗。用这个刷子刷锅刷碗就像用丝瓜一样,没有污染。现在,它还在农贸市场卖,我爱人也会一如既往的买。说到画笔,我不禁想起滕州的火把节。也就是每年的元宵节晚上,我们这些孩子都会把家里积攒了一年的光头刷头扛到坡上点燃,扔到天上。火把一个接一个的拖着龙,有的跳起来,有的倒下,场面十分壮观。如果有手机拍下来发到朋友圈,肯定是点击量很大的视频之一。把高粱秸秆顶端最薄的部分切掉,叫做胡子。将胡须外侧清理干净,上下两层横向排列,这样就可以做一个圆形的锅拍(锅盖)。这种器皿不仅用作锅盖等盖子,还用来盛煎饼、饺子、面条等。一个在济南做生意多年的侄子带到了济南。去世前,他经常晒朋友圈捧饺子或面条。我从来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

不要减少过去勇气的“支柱”。高粱秸秆是高粱的支柱。高粱收获后,还是发挥最大的作用。真是“勇者无畏”!高粱秸秆可以用来织箔,不仅可以用来做床(上面铺上草秆和席子)睡觉,还可以用来晾晒和储存粮食。记得小时候喜欢看爸爸编锡箔,特别是开始用锡箔吊坠穿线的时候。我总是一次又一次地为父亲带着那些锡箔吊坠,我得到了父亲的许多赞扬。高粱秆更大的用途是盖房子的时候当椽子用。要做椽子,首先要把高粱茎捆成一个拳头粗细的稻草柄。这也是个技术活,一般都是中老年人扎,保证质量。盖房子的时候,先把椽子一根一根的排在横梁上,然后盖上泥(盖在后面),再盖上稻草或者瓦片。

?高粱秸秆可以用来编织各种凉席,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席子有的用来铺床供人休息,有的用来晾晒和存放食物,有的用来铺在地上供妇女穿被子和棉衣。甚至还有专门为婚礼、婚礼编织的红色席子,可以用来铺床,供新郎新娘跪在上面磕头,也可以像墙纸一样围在与床相连的墙上,称为圈席。剥竹条,编凉席,可能是更细致的工作。我以前从未见过他们。家里用的席子都是从市场上买的。

?此外,高粱秆上的叶子晒干晒干,是牛、羊等牲畜冬季的美味。就连割下高粱秆后留在地里的茬也能派上用场。人们把它挖出来,把泥土砸干净晒干,然后就可以当柴火做饭了。由于它的许多根源,人们经常用它来嘲笑那些赶时髦烫头发的女士们,说她们的头发像翻倒的胡茬一样生动。

?向高粱致敬!

作者简介

孙,山东省滕州市人,出生于1961 11。1980滕州一中毕业后,考入空军一机学校。1982年秋从军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孔兰空军工作。历任师直属修理厂军械师,航空总队军械检验中队政治指导员,飞行大队政治指导员,空军中校。2001他选择了自主择业,跳槽。他喜欢写作,坚持阅读和写作,在军事和国外刊物上发表了数百篇文章。现在他是《大众日报》的特约评论员。

石子岭

外婆桥

潘玉红

外婆桥

这是童年记忆中最显著的标志。

草长莺飞的三月。

炊烟在桥上延伸。

叫醒枝头的喜鹊。

五颜六色的野花摇曳着春天的舞蹈。

奶奶拿着菜篮子拉着我的手。

走在桥上

向着远处雾蒙蒙的菜园

我们在河中的倒影清澈而荡漾。

鱼吐淘气的泡泡。

炎热的六月

金色的麦浪呼唤成熟。

一辆装满小麦的大车

金色的波浪在桥上涌动。

繁星点点的夜晚

外婆桥变成了一艘很酷的船。

月光下漫步在河边

奶奶和我相拥而坐

看星星眨眼,月亮藏在云里。

板岩大方又温暖。

那是奶奶的体温,那是地球的温度。

我听着美丽的民间故事和乡村歌曲睡着了。

奶奶拉着我的手走过了桥。

陪伴勤劳的牛度过春播。

在沙沙作响的树叶上走过秋收

经历四季

四季温暖如春。

走过风霜雨雪

每天都是清新宜人的。

我的头越来越高。

奶奶老了。

现在我只能一个人走在桥上。

奶奶的脚印依稀可辨。

随着河流流失的时间很难找到。

作者简介

潘玉红,男,汉族。2000年至2007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服役,在宣传科从事新闻宣传工作。2008年起在山东省莒南县总工会工作。业余时间从事诗歌和散文创作,作品曾在《故乡》杂志发表。

诗歌花园

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情

时语婕

卑鄙的大自然是个孩子,忘记了世界。

永远指向月亮,挥挥手,风就来了。

海因我而静,山随我。

完全不认识,而且住在西部。

作者简介

时语婕,笔名:建武居士,生于江苏无锡。

三月三节

孙茂双

清晨,鸟儿在树的深处歌唱,风把芳香送进了我的家。

鸟瞰了乡下的茶米之后,三三两两地在山里采摘槐花。

作者简介

孙茂双,字,山东枣庄人。毕业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国画与山水专业。现为中国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辞赋学会会员、鲁南辞赋协会理事、鲁南孔子诗词学会副会长。职业诗人和画家。诗歌作品曾在《中国对联报》、《中国辞赋骈文报》、《中国诗歌》、《中国诗歌月刊》、《骊山诗苑》、《甘泉》等报刊发表。出版个人诗集《在云信休闲生活》。

深秋的露水

元宝枫叶子秋天红,睡莲蓬桶冷。

渗出晶莹润泽,清澈见底。

清风圆玉落,细雨远。

明天早晨,早晨的太阳将灿烂地照耀着。

作者简介

陈秋林,笔名:颇为挑剔。退休。江苏人,宣州诗社、安徽诗社、中国诗社会员,九州格律诗社特约作者。作品散见于诗歌刊物及网络平台,如万灵诗社、敬亭山诗社、江南新韵、西江明月诗社、中国作协孙诗社微刊、惠韵、一壶诗梦诗社、安徽诗人之家等。多次获奖。

念奴李娇花

西山有晴雪

晴雪之时,见友邻,玉花相羡。第十二日,白梅叹,昨夜东方催风雨。万秀千枝,空蝶醉,轻抹新妆树。清风相约,问花是给谁的。

热爱白头的纯真,胡安的美丽,和永恒的礼物。不管夏秋好风光,爱情只在春天倾诉。比喻离愁,娇然落泪,那是花儿回家了。用春天的光辉,教你生与死。

作者简介

西山有清雪——原名王强,北京市海淀作家协会会员,2016开始写旧体诗,已创作绝句、韵文、警句等诗歌470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