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折叠伞是哪个国家首先发明的?

传说4000年前,当时的部落首领黄帝和另一个部落首领蚩尤在涿鹿(今河北省)交战。那是春末夏初,风在吹,太阳在晒。黄帝命人在战车上支起一种叫篷的器具,用来遮挡太阳和风沙,并察看对方军队的位置,以决定进攻对策。后来黄帝赢了。古人迷信,认为这是“盖华”保佑的结果,所以把它视为荣誉和权力的象征。黄帝走到哪里,盖华就跟到哪里。所谓顶篷,就像一个圆形的布盖,下面有一根长棍,不能折叠起来,也不能伸开,比较重。伞这个词在中国是南北朝才出现的,很形象。古时候叫丐帮。

有些发明是一个人创造的;有些发明是很多人的智慧经过很长时间的结晶,然后逐渐商业化。雨伞的发明属于后者。本来嘛,天有不测风云,地有旦夕祸福。古代的架空叶、荷叶等。是避雨的最早方法。但叶子和荷叶并非新创造,不应纳入发明范围。另一方面,伞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春秋时期,孔子周游世界,不得不淋雨。弟子颜回叹曰:“孔子必行,雨无盖也。”东汉时,汉光武帝刘过河南封丘,华盖大得过城门。刘秀大怒,想把县令斩首。三国时期,孙权打胜仗为了表彰大将鲁迅,把自己的华盖送给了他,这是莫大的荣誉。封面是伞的前身,但封面与普通人脱节。南北朝以后,一些富官做油纸伞匠,让工匠抄盖,与他们不同。于是一种以丝绸为面料,骨架比伞面小,又能撑雨遮阳的伞就出来了。其实关于伞的发明,有各种各样的传说。

就是广为流传并有文字记载的“鲁班大师”。据说鲁班在乡下给老百姓干活,他的媳妇云石每天来回送饭。在雨季,她经常被雨淋。鲁班沿途设计建造了一些亭子。下雨时,他可以在亭子里躲一会儿。亭子虽好,多设亭子总是不方便。而且春天孩子的脸一天变三次,夏天雷雨来的快,甚至快如闪电。云突然想到“要是有个小亭子在身边就好了”。鲁班听了媳妇的话,恍然大悟。这位强大而全能的中国发明家按照亭子的样子,剪下一块布,装上一个可移动的骨架,装上一个把手。于是世界上第一把“伞”,所以就出来了。据玉屑说,伞是鲁班的媳妇为了照顾整天在外工作的丈夫而发明的。看来如果要申请专利的话,还是鲁班夫妇享用比较合理。这把伞的发明是他们的爱和共同关心的产物。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就是爱情的结晶。

鲁班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能工巧匠。孔,一个同时代的人,周游世界,不可避免地要经受日晒雨淋。于是他在车里做了一把固定伞,既能遮风挡雨,又能防晒避暑。

公元前1100年,中国的人们就已经用伞了,那时候就已经用伞来表明身份了。伞骨由竹子或檀香制成,并覆盖有由树叶或羽毛制成的伞面。“雨伞”这个词在12世纪才出现在英语中。过去只有阳伞,但在1733世纪,巴黎人用防水油布做伞。1750年,英国人韩伟出国旅游后带伞回伦敦,引起轰动。

1874年,雪儿附近迪卡地区的金属拉丝工人霍克斯获得了弧形钢伞骨专利权。有了这个伞骨,伞就可以收紧,从此成为英国绅士们常用的雨具。

1930年,柏林人豪普特发明了伸缩伞。学术界也有说伞是中国在公元4世纪三国时期发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