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半导体巨头的保守与创新

作者|海怪

来源|脑极体(ID: unity007)

意法半导体、英飞凌、恩智浦三家半导体公司,从母公司独立或重组以来,一直是支撑欧洲半导体产业面貌的“三巨头”。

之所以被称为“三巨头”,是因为自1987以来,这三家公司几乎从未跌出全球半导体公司前20名。排名虽然变了,但并没有掉队。当然,没有新兴的欧洲半导体公司进入这一榜单。

如今全球半导体市场,三大巨头主要选择工业、汽车等B端芯片市场,而回避竞争激烈的移动终端、电脑等消费芯片市场。

这使得芯片行业之外的人很少有机会听到三巨头的名声,自然也很少知道三巨头在全球芯片市场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三者目前的竞争格局和未来可能的发展前景。

那么,三巨头之间有哪些纠葛和联系呢?他们的优势是什么?让我们沿着这些问题继续讨论。

三巨头并购的“排位”

因为三巨头都把市场定位在B端芯片市场,各自的技术和产品自然有重叠,所以必然会出现激烈的竞争。在三巨头近几年的发展中,大规模并购其他半导体公司和科技公司成为快速赶超对手的“常规”手段。

2018有消息称“英飞凌试图收购意法半导体”,可能被法国政府挫败。甚至早在2007年就有传闻说意法半导体要收购英飞凌。可见三巨头对彼此垂涎已久。

三大巨头中,英飞凌和恩智浦的竞争最为激烈,双方都在汽车半导体领域深耕多年,排名接近。2015年,恩智浦以11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飞思卡尔半导体,成为当年的天价收购案。收购后,恩智浦已成功进入全球前十大半导体制造商,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半导体制造商,并成为汽车半导体解决方案和通用微控制器(MCU)的市场领导者。

此战之后,英飞凌在汽车半导体市场稍占劣势,但并没有停止并购的步伐。为了巩固在功率半导体领域的领先地位,英飞凌在2015率先以30亿美元现金收购美国国际整流器公司。去年4月宣布完成对美国赛普拉斯半导体公司的收购,价格为6543.8+00亿美元。

赛普拉斯半导体的产品包括微控制器、连接元件、软件系统和高性能存储器,与英飞凌的先锋功率半导体、汽车微控制器、传感器和安全解决方案高度互补。双方将在ADAS/AD、物联网、5G移动基础设施等高增长应用领域提供更先进的解决方案。

简单来说,英飞凌的目标仍然是加强汽车半导体产品的实力,试图超越恩智浦的汽车半导体业务。此外,英飞凌在MCU、电源管理和传感器芯片方面也超过或接近意法半导体。

几乎在去年同一时间,恩智浦以654.38+0.76亿美元收购了Marvell的无线连接业务,其主要产品线是Marvell的Wi-Fi和蓝牙连接产品。通过此次收购,恩智浦可以更好地加强其在工业和汽车领域的无线通信实力。

相比之下,在过去几年中,意法半导体在M&A市场的动作较少,但也不是没有。2016年8月,意法半导体宣布收购奥地利微电子公司(AMS) NFC和RFID阅读器的全部资产,获得所有相关专利、技术、产品和服务,以加强其在安全微控制器解决方案方面的实力,并为移动设备、可穿戴设备、金融、身份认证、产业化、自动化和物联网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在2019的TOP15半导体市场排名中,来自欧洲的三家公司只能排在12-14。恩智浦收购飞思卡尔的红利消失了。在英飞凌收购赛普拉斯后,两家公司的合并收入将大大提升英飞凌进入前十的排名。

从半导体产品形态来看,英飞凌、意法半导体、恩智浦都是模拟芯片或模数混合芯片企业。从近几年的产业趋势来看,模拟芯片产业的集中度越来越高,模拟芯片企业的兼并重组主要发生在美国和欧洲之间。从恩智浦和英飞凌的收购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模拟和模数混合芯片厂商的收购,目标几乎都来自美国。

一方面说明美国的模拟芯片整体数量和实力都很强。另一方面,可以看出全球模拟芯片企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要想打破平衡,实现快速发展,并购和强强联合将成为直接有效的手段。

但值得注意的是,美欧直接模拟芯片企业的这种“内部消化”正在进一步拉大欧美与亚洲在模拟芯片产业上的优势差距。

三巨头的保守与创新。

为什么三巨头要靠巨额收购来突破增长瓶颈?

这其实和模拟芯片行业的特点有关。与数字芯片需要快速更新迭代(摩尔定律)不同,模拟芯片使用寿命长,价格相对较低,使用寿命通常在10年以上,产品价格也较低。追求高可靠性、低失真、低功耗的核心在于电路设计。模拟芯片的设计过程依赖手工经验的积累,开发周期长。

一旦企业在某一类模拟芯片上确立了R&D优势,其他竞争对手很难在短时间内模仿或超越。同时,由于下游客户对模拟芯片的稳定性要求超高,一旦一些厂商确立了产品优势,其他竞争对手很难撼动其供应市场。因此,模拟芯片的产品和行业特性导致了模拟芯片厂商之间的寡头竞争。

德州仪器、Yardino、意法半导体、英飞凌、恩智浦都是长期位居全球TOP10的模拟芯片巨头,近年来集中度仍在上升。最近雅德诺高价完成了对马克西姆的收购,甚至有机会挑战德州仪器第一的位置,而英飞凌收购赛普拉斯也能让其排名大幅上升。

从产品线来说,三巨头都是老牌的IDM厂商,都有非常完整的产品线,并且更加注重产品线技术的稳步提升。

当然,恩智浦也想拓展其他业务。2007年,恩智浦收购了SiliconLabs的蜂窝通信业务,在移动业务市场,以及数字电视、机顶盒等家庭应用半导体市场发力,但短期走出圈子的尝试不够成功。

因此,2007年,恩智浦很快出售或剥离了无线电话SoC业务、无线业务和家庭业务,重新专注于飞利浦时代建立的优势领域——汽车电子和安全识别业务。2009年,恩智浦开始专注于HPMS(高性能混合信号)产品。到2019,HPMS包括汽车电子和安全识别相关业务的收入占比超过95%,产品线高度集中。

此外,恩智浦一直在大力推进以UWB和NFC为代表的射频芯片业务。去年对Marvell无线连接业务的收购只是其致力于这一方向的表现。

英飞凌更重视其王牌业务板块——功率半导体产品。2016年,英飞凌试图收购其沃克瑞电源& amp;射频部门(但被美国CFIUS否决)也旨在集中资源,加强功率半导体业务。英飞凌有四个部门:汽车电子、工业电源控制、电源管理和多元化市场、智能卡和安全。

(意法半导体2017Q2~2018Q2收入和营业利润率)

相比英飞凌和恩智浦,意法半导体在传感器业务上更突出,尤其是其MEMS技术,非常有竞争力。正是依靠这种优越的技术,公司在消费电子、汽车、工业传感器应用领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此外,意想不到的半导体在汽车和分立器件、模拟器件、微控制器和数字IC产品中有着可观的市场表现。

早在十年前,欧洲半导体行业就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即不在移动终端和PC市场寻求突破,而是专注于汽车半导体和工业半导体两大细分市场。这种选择既有延续传统优势的考虑,也有对电动车、物联网等新兴市场趋势的判断。

欧洲国家本身在汽车工业和制造业方面有很好的基础,而欧洲半导体巨头在汽车和工业半导体方面深耕多年,拥有完整的设计、制造和封装测试的IDM体系,竞争对手短期内很难超越。这也是三巨头“保守”的底气。

随着PC市场和移动终端市场红利期的结束,5G网络的普及随之而来的是物联网时代,智能电动车、无人驾驶、车联网、物联网等新红利市场的到来,使得欧洲半导体行业迎来了新一轮的增长周期。这是三巨头“创新”的机会。

从“守旧”到“创新”,是欧洲半导体产业继续赢得未来市场的必由之路。

三巨头的“中国红利”

因为欧洲半导体行业与美国和亚洲厂商相比,在排名和营收方面一直非常小,所以未来有稳定的增长预期。因此,即使是三巨头的规模也成为美国半导体巨头试图收购的目标。

(虚线是2016年高通收购恩智浦流产后去掉的390亿美元)。

2016年,高通试图以380亿美元收购恩智浦,成为当年最高的收购计划。当时,恩智浦表达了强烈的兴趣,但将其报价大幅提高至440亿美元。高通同意了这个价格,收购案已经得到了美国、欧盟、韩日俄等全球八大监管机构的批准。然而,在中国监管部门的反垄断审查期间,高通宣布在其收购期间放弃这些收购计划,并向恩智浦支付了20亿美元的“分手费”。

不难理解高通之所以花大力气收购恩智浦,就是为了获得恩智浦在汽车、物联网、网络融合、安防系统等领域的半导体技术优势。,而5G的发展可能会受到阻碍,从而实现业务互补和企业规模的跨越。

然而,这起收购案的一个关键环节是中国的反垄断审查。事实上,中国是恩智浦和高通最大的销售市场。如果两家公司强行完成合并,未来在中国仍可能面临反垄断调查、限制甚至处罚。

同样,对于恩智浦、英飞凌、意法半导体来说,中国不仅是最重要的三个销售市场,也是三巨头耕耘多年的新红利市场。

例如,恩智浦的许多业务已经在中国扎根。2019年,丁晖科技以65438+6500万美元收购了恩智浦的音频应用解决方案业务(VAS)。VAS可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智能穿戴、物联网等领域。此前,2015年,建光资产与恩智浦宣布成立合资公司——瑞能半导体,随后建光资产以6543.8+08亿美元巨资收购恩智浦射频功率部门,成为中国资本首次收购国际资产、团队、技术专利和R&D能力。

2017年,中国资本收购恩智浦标准产品业务形成的AXI半导体,在半导体细分市场已经排名第一,二极管和晶体管排名第二,ESD保护器件排名第二,小信号MOSFET排名第二,仅次于德州仪器,汽车功率MOSFET排名第二。

意法半导体在国内已经耕耘多年,尤其是旗下的STM32系列MCU,在国内有很大的市场影响力。英飞凌与1998进入中国的赛普拉斯整合后,将在中国获得更大的市场,英飞凌自有功率器件在中国的销售也将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在华为在半导体方面被美国封杀的当下,华为与英飞凌、意法半导体的合作对双方都非常重要。

完整回顾一下欧洲半导体行业的前世,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稳”。

从欧洲半导体产业开始,在各国政府的主导下,几乎所有的半导体产业都聚集在各国原有的产业巨头之下,享受产业政策的照顾。即使在世纪之交,半导体行业从臃肿的母公司中独立出来,也只诞生了三个有着优秀人生经历的半导体巨头。

三巨头在发展过程中,实际上再次经历了从臃肿到精简的过程,不断剥离非核心业务。此后,并购主要集中在三个关键行业或优势互补的行业。

这一切,既源于欧洲大陆传统产业基础优势的延续,也源于欧美亚洲半导体产业格局中的复杂博弈。欧洲半导体产业在利用其传统产业优势的同时,实际上限制了突破传统桎梏的机会。不像日本、韩国、台湾省和中国,他们最早也不会利用人口红利和后发优势,从零开始建立自己独特的半导体优势。

这也是圣经中“上帝关了这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的现实意义。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回顾欧洲半导体,探索荷兰飞利浦公司诞生的制造奇迹——荷兰阿斯麦光刻机公司。